![]() “幺妹要勤快喲,勤快要績麻。三天麻籃滿喲,四天就崩了弦……衣衫做好了,穿起像天仙。”在榮昌區盤龍鎮,88歲的顏坤吉老人哼唱著《夏布神歌》,右手上下翻飛,重復著挽線團的動作,細細的麻線在陽光下閃耀。(監制:陳亮、劉治宇、鄭欣 圖:劉治宇 文:嚴含) (來自:騰訊大渝網) ![]() 在盤龍鎮,顏坤吉可謂家喻戶曉,他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夏布織造技藝傳承人。從十二歲顏坤吉接過父親的梭子那一刻起,他就與夏布結下不解之緣。談起夏布,老人家滔滔不絕:“你知道成績這個詞就來源于夏布嗎?” (來自:騰訊大渝網) ![]() [12歲裝上假腳織布 編歌曲提神]據顏坤吉介紹,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潮中,他祖上由廣東來到榮昌盤龍鎮。廣東客家人帶來的織布技術,與榮昌傳統技藝不斷融合、發展,誕生了精美的“榮昌夏布”。 (來自:騰訊大渝網) ![]() “我祖上在廣東時就以織布為生,到這里后依然如此。”顏坤吉談到,“在我小時候,盤龍鎮幾乎家家戶戶都在織布,鎮上的織布機至少有幾千臺。”對于夏布的生產工藝,顏坤吉從小就耳濡目染,8歲便開始挽麻線團,12歲時,一次父親生病無法織布,他就第一次坐上了織布機。“那時我還很矮,坐在織布機上腳夠不著踏板,只有裝個假腳。”顏坤吉回憶道,“父親看到我織布很高興,覺得我懂事了。” (來自:騰訊大渝網) ![]() 從此,顏坤吉正式拿起了家傳的梭子。他天資聰慧,學習速度很快,父親對他織的布非常滿意。“以前織布是為了生活,用賣布的錢買糧食。”顏坤吉說道,“我15歲時,就開始去鎮上賣布了。” (來自:騰訊大渝網) ![]() 當時顏坤吉每天4點起床織布,遇到趕場的日子就把布運去鎮上賣。“整個集市上我是年齡最小的賣家。”顏坤吉說道,“那時候夏布很受歡迎,用不了多久就能賣完。” (來自:騰訊大渝網) ![]() 數十年編制夏布,不但改變了顏坤吉的生活,也使他形成了不急不躁、淡然自若的性格。“以前鎮上一位女工,性格潑辣,經常和老公吵架。”顏坤吉笑道,“在編織夏布一段時間后,基本聽不到兩口子吵架了。”因為在編織夏布時,必須十分專注、細致,不然非常容易出錯。一旦出錯,布料將有可能報廢,假如頻繁出錯,結果必然是“虧得麻線錢都掙不回來。” (來自:騰訊大渝網) ![]() 由于編織夏布需要保持專注,時間一長難免感到疲憊、想瞌睡。顏坤吉便編出了一首歌曲,歌詞輕松詼諧,旋律朗朗上口,織布的時候唱一唱,既能提神又能排解憂愁,這就是“夏布神歌”。 (來自:騰訊大渝網) ![]() 如今,耄耋之年的顏坤吉依然不時哼唱夏布神歌。遺憾的是,盡管榮昌夏布產業欣欣向榮,“夏布神歌”卻幾近湮沒無聞。 (來自:騰訊大渝網) ![]() [一天制成半兩麻線 “成績”來源于此]顏坤吉房屋門前種有一大片苧麻,這便是制作夏布的原料。夏布是中國最古老的布料,因其輕柔爽身,適合夏天穿著而得名。顏坤吉介紹,在夏日里身穿夏布,體感溫度能降低約4~5度。” (來自:騰訊大渝網) ![]() 打麻就是收割苧麻。顏坤吉讓兒子砍了一株苧麻,剝掉外皮,并介紹說它的外皮粗糲而鋒利,很容易割破手。剖開外皮后,把桿心抽離,就能得到頭發絲般的淡青色纖維。經過曬干、浸水、漂白、脫膠等工序,纖維就變成了“紗”。 (來自:騰訊大渝網) ![]() 要將苧麻變身為夏布,需要打麻、績麻、上槳、紡織等十多道工序。 (來自:騰訊大渝網) ![]() 績麻就是指把紗接駁成線。這道工序非常考驗制作人的耐心,也是制作優質夏布的基礎。績麻時,需要梳理那些頭發絲般的麻紗,并放在大腿上慢慢捻接成麻線。粗細一致,沒有接頭是最基本的要求。一個熟練工一天只能績成半兩麻線。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熟悉的“成績”一詞,就來源于這道工序。 (來自:騰訊大渝網) ![]() 與眾人熟悉的棉纖維相比,苧麻的纖維具有透氣、抑菌、吸汗等眾多優點,但卻十分容易斷裂,無法用現代化紡織機械加工,只能靠傳統手工技藝生產。 (來自:騰訊大渝網) ![]() 再接著就是“上漿”——用米漿刷線,使其光滑易進行織布。上漿需要一片很大的空地,因為麻線長達50米,并且上漿后需要晾干。 (來自:騰訊大渝網) ![]() 據顏坤吉介紹,米漿的選用也大有學問,經他反復試驗,早稻的糯米做出的米漿更加潤滑、細膩,能更好地與麻線進行粘合。 (來自:騰訊大渝網) ![]() 最后一步就是織布,這是整個工序中最為關鍵的一步。織布使用一種名為“天平腰機”的古老木制機器,只能單人操作。 (來自:騰訊大渝網) ![]() 顏坤吉家里的織布機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機器上放著他和他兒子使用的梭子。據顏坤吉介紹,夏布質量如何,精細與否,主要取決于織布人丟梭的技巧,以及手腳配合的流暢程度。 (來自:騰訊大渝網) ![]() 夏布根據粗細分為三二布、四五布、六百布、八百布等諸多品種。這些數字指的就是夏布的精細程度,如三二布是指邊長半米(織布機的寬度)布料,單邊由320根麻線編成。在紡織中,用的線越細,織成的布料就越光滑、柔軟,光澤度也更高。 (來自:騰訊大渝網) ![]() 夏布中最高檔的一千八百布,麻線數量達到了驚人的1800根,遠超我們常見的所有布料,代表著夏布制作的最高水平,其觸感比絲綢更薄更細膩,古人稱其為“輕如蟬翼,薄如宣紙,平如水鏡,細如羅絹。” (來自:騰訊大渝網) ![]() 此外,夏布的壽命也遠超棉布,顏坤吉身穿的夏布外套,只是采用了中檔布料,但經歷了30多年的風雨,依舊挺括,毫無褶皺或變形。 (來自:騰訊大渝網) ![]() 當“天平腰機”工作時,會發出吱嘎、吱嘎的聲音,從顏坤吉記事起,這種聲音就從未在他的生活中消失過。各種厚的薄的夏布,都在顏坤吉的手里一經一緯地織出來。 (來自:騰訊大渝網) ![]() [打破手藝不外傳的陳規 產品遠銷海外]在顏坤吉家族中,夏布制作的手藝一直都不外傳。“以前夏布市場小,祖上擔心會的人多了影響生意,”顏坤吉解釋道,“但我一直不贊同這種觀點,我一點不保守。” (來自:騰訊大渝網) ![]() “嚴格來說,我的徒弟也就10來個,”顏坤吉說,“但我指導過的織布者,至少有上千人。”改革開放后,夏布市場開始復蘇,在盤龍鎮很多人又開始編織夏布。 (來自:騰訊大渝網) ![]() 顏坤吉作為遠近聞名的高手,前來求學的人絡繹不絕。顏坤吉從來都盡心盡力地教導求學者,不但不收任何報酬,斷線修復、上漿等“獨門絕技”也統統傾囊相授。 (來自:騰訊大渝網) ![]() 2008年6月,顏坤吉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夏布織造技藝傳承人。他認為,能獲得傳承人不僅是因為他的手藝,更是因為他一直在努力傳授這門傳統的技藝。 (來自:騰訊大渝網) ![]() 顏坤吉的技藝繼承于父親,而他同樣把這門技藝傳授給了他的孩子。長子顏太貴同樣在12歲開始織布,并不負父親期望,成為了夏布編織的一個好手。 (來自:騰訊大渝網) ![]() 孫女顏先榮是顏太貴的女兒,也是顏坤吉的孫輩中唯一從事夏布編織的人。有趣的是,她工作的夏布廠,創始人還是顏坤吉的徒弟。 (來自:騰訊大渝網) ![]() 在夏布走俏的年代,盤龍鎮出現了大量夏布廠,顏坤吉卻堅持在家里編織夏布,他的產品都是精品,常常還沒開工就已被預定,甚至遠銷日韓等海外市場。鎮上的人都說,當時如果他也建個廠,憑借他的名氣,生意肯定興隆。 (來自:騰訊大渝網) ![]() 但顏坤吉始終靜靜地編織著夏布,他只希望這項傳統的手藝,能夠毫無保留地傳承下去。 (來自:騰訊大渝網) ![]() 我們將以傳遞匠人精神為己任,讓更多的人了解重慶的人、事、物。這里記錄著重慶在某一領域具有影響力或過人技藝的匠人。『茫茫人海,傳承之音。不喧嘩,自有聲』。騰訊大渝網匠人紀實欄目《傳承》線索征集:2091539391@qq.com (來自:騰訊大渝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