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鑰匙金在哪里? ——記一所農村薄弱學校的變化 安徽省霍邱縣陳郢中學 余同明
巨大的變化 陳郢中學地處淮河岸邊,原是全縣最薄弱的學校之一。我是2007年到這所學校的,那時,學校辦學條件差,師資匱乏,人心離散,教學質量低下,學生厭學輟學現象嚴重。但從進入生本教育的“深水區”之后,時僅兩年,刮目相看,我們學校在中考中各項指標都上升了,語文科的平均分,從全縣第60多位上升到第3位,我們教師除了獲得多項高層次的教學獎外,還遠到浙江臺州市、江西寧海市、廣州增城市等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去上指導示范課,受到好評。在過去的兩學年里,我校共接待來自縣內外聽課教師2000多人次。郭思樂教授到我??疾?,稱從陳郢中學的這條鄉村道路是充滿生機的“錦繡之路”。并當場吟誦“情深人向上,心高地不偏”的詩句送給我們。全縣教育工作會議上,縣宣傳部部長韓旭說:“陳郢中學,一所原本偏僻冷落的農村薄弱學校在生本的引領下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我們能走出困境,走向健康發展之路,要感謝生本教育讓我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金鑰匙。 生本教育這把金鑰匙金在哪里? 為了尋找農村薄弱學校發展之路,縣教育局多批次組織相關人員參加一系列的教育培訓,我們多方學習借鑒外地的課改經驗:撤講桌,加黑板,拉桌子,分小組,導學案,抓預學。形式的變化確實為課堂有了變化,但問題也隨之出現。例如:學生對知識的解讀扁平化問題,課堂表現兩極分化問題,新鮮感過后課堂再次陷入沉寂問題。問題的根在哪?出路在哪?我們多次陷入新的迷茫。 《人民教育》刊載的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引起了縣教育局黨委的高度關注,安排校長代表赴生本教育發源地廣州實地考察。 接觸了生本教育之后,真有“忽逢桃花林”的感覺,我們被生本描繪的教育美景深深吸引。學校立即為每位教師購買了生本教育理論書籍,組織大家系統學習生本教育,積極開展生本實踐。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 “生本教育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人的教育”,“生本課堂是以開放為基本特征的探究與交流的課堂”,“生本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的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以主動參與為特征,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這不正是我們所要尋找的解決問題的金鑰匙嗎? 記得一次學校組織召開郭思樂教育思想研討會,十幾位生本骨干教師圍坐在一起,大家侃侃而談,一直交流到凌晨一點,走出會議室,滿天的繁星就像孩子明亮的雙眸注視著我們,感謝我們這些老師在為他們的幸福成長探尋新的道路。那么金鑰匙金在什么地方呢? 一次,范老師上語文公開課,學生依舊發言很多,各種各樣的語文知識也都被學生展示出來。學生說得很密集,我們也都認為這堂課上得好。但這堂課卻受到前來指導的郭思樂教授的團隊專家批評:到底語文要學什么?語文要怎樣學?同學們把大本有一本的語文參考書變成了預學案就可以了嗎?問題出在我們的改革只停留在應付月考的水平上,還沒有培養一個大寫的人的思想準備。我們為什么不把注意力放在學生自己通過語言文字的實踐來獲得語文素養上面?我的改革應當從淺水區走向語文課程變革的深水區。我們要從形式的生本,走向實質的生本。生本教育這根金鑰匙金就金在根據學生的需要和可能去改變自己,當我們意識到課程和教材的整合重構是學生成長的瓶頸的時候,就毫不猶豫地奔向這個領域,參考書搬家、考點搬家、課本搬家、以時間為本的短期有效課堂等等現象被遏止了,以生好學為本的教學站起來了。 依據生本教育“全面依靠學生”的行為觀,我們的老師從課堂開始,把學生當作重要的教學資源。各學科教研組堅持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本教研活動, “骨干教師上生本示范課,新教師上生本達標課,誰有了新思路就讓誰上生本探索課”,上完課后,利用課間及時交流,教室里,走廊上到處都是探討生本的好地方。雖然只有短短十分鐘,大家對生本教育的執著熱愛讓我們的生本課堂越來越精彩。參考書搬家、考點搬家的現象大大減少了,教方的干預文件----繁瑣學案去除了,學生原汁原味的語文實踐大大增加了。一位語文老師上《木蘭詩》,學生采用多幕劇的形式,把木蘭從出征前的所思、準備的繁忙到征途上的孤單、思念,再到戰場上的叱咤風云,歸來后的兒女柔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接著,學生們合作交流,排疑解難,在曲折中圓滿的完成了課文的翻譯與誦讀。課后,大家感慨原本枯燥文言文學習卻上得如此生機盎然。事實證明,只要你敢放手,充分激活學生潛在的能量,任何學習都可以變得趣味橫生。 在過去的兩年里,我校全部教師的課接受了各地領導老師的檢閱,絕大部分教師的生本課受到充分肯定。生本教育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學生學的愉快,教師教的輕松,孩子們在老師的高度尊重和全面依靠中,享受著他們本應有的快樂學習和成長尊嚴。和諧的師生關系讓老師們欣賞著學生生命成長所表現出的歡悅的同時,也在時時刻刻品味著自己職業的幸福。 金鑰匙打開門,活課堂彩紛陳 以前,我們當時的課堂,后三排懨懨欲睡、中三排無精打采,專心聽的沒有幾個,掉隊的孩子也隨之越來越多。課堂失去了魅力,學校也就失去了吸引力,這是像我們這樣學校輟學率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進行初步的改革后,盡管學生的學習狀態有了變化,但書面的注入式又以預學文檔的方式,壓抑著學生,學生在積極的木然中“快樂”,看不到人的靈氣,一切像是在自己忽悠自己,因為學生做了很多,卻看不到生命的深度涌動,人的素養和能力得不到提高。特別是,與前段死氣沉沉的狀態對比的陶醉感又迷糊了自己,使我們“用力撐船不見行”, 現在,我們體會到,第一階段的“淺水區”改革,只是模仿了生本教育的初級部分,而實際上只有以人為準,以學定教,進入到課程和教材處理的領域,才有望攻破最后壁壘,使學生的學習得到真正的解放,使學生達到極致。這時候,教育和教學就像合腳的鞋,適合學生這個腳,使學生忘我地學,使我們這所農村中學的學生,也不遜色于城里。 郭思樂教授說,當教育適合兒童時,孩子就會像一頭毛色光鮮的小鹿,充滿生機與活力。 一進入深水區改革,就看到了生本課堂上的孩子們是那么鮮活亂蹦,自學、交流、討論、互助,個個信心滿滿,眼睛里忽閃著智慧的靈光。生本教育采用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照顧到了學生差異,很好地解決了均衡發展問題。而且,生本教育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學生在自學和討論中體驗著知識發生時的第一縷陽光。經過自己實踐獲得的知識,他們特別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強,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促進了知識與能力的提升。幾乎每個老師,每個課堂都有欣喜,我們禁不住想要把這些精彩都呈現給諸位。 縣教育局趙偉業副局長到我校調研生本教育,他當堂出了一道能力考查題:把x2+x-3/4因式分解。此時七年級學生剛接觸完全平方公式,而此題要用到配方,學生還沒學到。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當該題抄在黑板上時,兩位同學思考片刻就分別獨立把該題順暢的解出來了。女生在談解題思路時說:我發現中間的x項系數是1,根據完全平方公式的特點,這個系數1應該由2×1/2得來,從1/2可知第三項為1/4,可是題中沒有1/4呀,加上1/4就要再減去1/4,于是原式就變成(x-1/2)2-1,可是這還沒分解完呢,1=12,(x-1/2)2-1就變成(x-1/2)2-12,這又符合平方差公式,于是原式可以分解為(x+1/2)(x-3/2)。大家看,這個孩子對問題曲折的探索過程是多么完美啊。 生本為孩子提供了快樂成長的陽光。2009年秋學期放假前的一個夜晚,班主任時老師發現有人躲在墻角哭泣,走近才發現是本班的學生,這位同學父母在外打工,寄宿在學校,成績也是一般。時老師關切地詢問原因,這位學生抽泣著說:明天就要放假了,我不想離開學校。是什么讓我們的學生放假了還不想離開學校???是生本教育。生本,讓學生感受到了教育應有的吸引力。李君,父母離異,由爺奶撫養長大。在鄰居的眼里是個惹是生非的“刺頭”,對學習不感興趣,成績差也是意料之中的事。要是在以前,這樣的孩子是很容易輟學流失,并可能成為問題少年。今天,生本為他找回了學習與成長的樂趣。老紅軍戴清到我校聽課,李君當堂誦讀的一篇關于自己家庭親情變故的文章讓他本人淚流滿面,泣不成聲,也讓我們這些聽者眼睛濕潤,為之動容。戴清感慨地說:“這課上活了。” 過去,冷落的校園、低下的教學質量,嚴重的流失率讓師生們不堪回首;現在,一幢幢嶄新的樓房拔地而起,一批批先進的教學設備陸續進入,破舊、落后這樣的詞匯已慢慢成為我們的回憶;今天,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能說善辯自信大方的孩子,節節攀升的教學質量,源源不斷的聽課者,讓我們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家長的認可,領導的支持,學校美譽度不斷提升,生源區的孩子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了優質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