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健網2017-04-21閱讀原文 4月15-21日是第23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而胃癌是消化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胃癌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總的趨勢是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上升。而哪些胃病患者,轉變為癌的幾率高呢?那么,接下來我們就請河北省中醫院脾胃一科主任劉建平來為我們介紹一些我們不可不知的有關胃癌的一些常識。 胃癌早期癥狀不典型且胃鏡常規檢查未普及,我國60%-80%的胃癌患者就診時已到晚期。加上現有治療手段獲益有限,預后差,晚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不超過20%。劉建平主任提醒有胃癌前病史,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后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患者,以及胃癌患者一級親屬都應該注意經常到醫院檢查。另外,高鹽、腌制飲食、吸煙、重度飲酒等都是胃癌高危因素。 關于胃癌的中醫治療方面,劉建平主任說,胃癌癌前狀態屬中醫“胃痞”“胃脘痛”等病范疇。飲食不節、勞倦、七情所傷、經絡瘀阻是導致該病發生的最常見病因,脾胃虛弱,運化無權是決定性因素。正氣虛弱是發病的關鍵,氣滯、濕熱、陰虛、邪毒、血瘀是病理基礎。常見治法可歸納為調理脾胃、調節升降、消痞除脹、清胃熱、祛瘀通絡、補益氣血、化濕濁醒脾胃及滋養胃陰等8個方面。 大量的臨床經驗表明:胃癌前期病變通常表現為胃脘部飽脹、痞悶、隱痛不適、納差、脹滿、噯氣,舌質多紅或紫暗、舌苔黃燥或黃膩,脈多弦滑或滑數。河北省中醫院脾胃一科以濁毒理論防治胃癌前期病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可使部分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減輕或消失,從而扭轉了胃癌癌前期病變不可逆轉的觀點,使胃癌的藥物預防成為可能。 在日常調護上,劉建平主任表示,對疾病要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避免精神緊張,保持情緒樂觀,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醫生治療。過度的精神刺激,憂郁,勞累等因素反復作用,可造成大腦皮層機能平衡失調,導致胃出現各種病理改變,長期的失調可產生器質性病。 一日三餐或四餐為好,不吃零食,給胃一個休息時間,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復。忌食煎炸、辛辣、油膩食品。盡量少吃堅硬干果類食品。如花生、瓜子等干果,如咀嚼不充分,這些事物可直接刺激胃黏膜影響治療效果及恢復。 飲食不可過精,要粗細搭配,適當吃一些粗糧,如小米面、玉米面等。若長期食用過精食品,可導致維生素的缺乏,而維生素的缺乏容易導致萎縮性胃炎的發生。戒酒,忌飲濃茶、咖啡、碳酸飲品。生活調護應順應四時季節變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患者更應注意起居調護,按時進餐,按時休息,勞逸適度。適量運動。戒煙。 最后,劉建平主任提醒,要避免長期服用對胃黏膜有損害的藥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按照醫生的建議,定期就診接受胃鏡及病理檢查,監測病情變化,以防萬一;如遇癥狀加重、消瘦、厭食、黑便等情況應及時就診。 劉建平:主任醫師,教授,河北省中醫院脾胃一科主任,河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河北省“巾幗建功”明星,白求恩式好醫生。世界中聯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委員、河北省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河北省老年學學會常務理事、河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學會常務委員。劉建平教授從事中醫內科醫、教、研工作30年,擅長運用濁毒理論與現代醫學相結合的方法治療反流性食道炎、慢性淺表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重度腸化及異型增生、真性無酸、胃癌前期病變、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潰瘍性結腸炎、結腸易激綜合征、急慢性胰腺炎、消化道腫瘤、慢性膽囊炎、膽結石、便秘、腹瀉、口腔潰瘍、失眠等疾病。獲得多項省科技進步獎,主編專業著作20余部,發表論文50余篇。培養碩士研究生20余名。 中健網∣一個有用的公眾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