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黃名醫說,專業醫學團隊,只為優質內容,請右上角點關注!濕熱的調理要根據濕熱輕重不同選擇藥物:
介紹三味常用祛濕熱的中藥: 【佩蘭】:化濕和中,清暑健脾又名雞骨香、水香、蘭草,為菊科植物佩蘭的全草。 【性味】:本品味辛性平。 【功效】:解暑化濕、辟穢和中。 【主治】:濕濁中阻之脘痞嘔惡、惡心嘔吐、口中甜膩、口臭、多涎和感受暑濕頭脹痛、胸滿悶等癥。 佩蘭 清代《本草便讀》:“佩蘭,功用相似澤蘭,而辛香之氣過之,故能解郁散結、殺蠱毒、除陳腐、濯垢膩、辟邪氣。至于行水消痰之效,二物亦相仿耳,但澤蘭治水之性為優,佩蘭理氣之功為勝,又為異也。” 現代研究發現,佩蘭100%水煎劑,對白喉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八疊球菌、變形桿菌、傷寒桿菌等有抑制作用。佩蘭揮發油對流行性感冒病毒有抑制作用。 佩蘭水煎服的常用劑量為6~12 克,鮮品可用15~20g。我國民間有端午節佩香囊的習俗,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內裝佩蘭的香囊。 將佩蘭放入香囊內佩帶,具有芳香化濁辟穢的功效,可以預防多種呼吸道疾病。 【薏苡仁】:利水滲濕,健脾止瀉【性味】:味甘淡,性涼。 【功效】:健脾止瀉、清熱滲濕、通利關節。 【主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濕痹拘攣、脾虛泄瀉等癥,是緩和的清熱祛濕之品。 薏苡 《本草綱目》:薏米“健脾益胃,補肺清熱,去風滲濕。炊飯食,治冷氣。煎飲,利小便熱淋”。 《本草新編》: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損耗真陰之氣,凡濕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視病之輕重,準用藥之多寡,則陰陽不傷,而濕病易去。故凡遇水濕之癥,用薏仁一二兩為君,而佐之健脾去濕之味,未有不速于奏效者也,倘薄其氣味之平和而輕用之,無益也”。 現代研究發現,薏米因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有促進新陳代謝和減少胃腸負擔的作用,可作為病中或病后體弱患者的補益食品。薏米含有硒元素,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的增殖,可用于胃癌、子宮頸癌的輔助治療,故我國桂林地區有民謠唱道:“薏米勝過靈芝草,藥用營養價值高,常吃可以延年壽,返老還童立功勞。”薏米中含有一定量的維生素E,常食可以保持人體皮膚光澤細膩,消除粉刺、色斑,改善膚色,故薏米又是一種美容食品。 中醫學臨床運用薏苡仁,治濕熱偏重者,多用生薏苡仁;治脾虛泄瀉者,多用熟薏苡仁。 薏苡仁水煎服的常用劑量為15~30 克,亦可佐餐食用。 【藿香】:祛濕和中,清熱解暑【性味】:味辛,性微溫。 【功效】:祛暑解表、化濕和胃之效。 【主治】:主夏令感冒、寒熱頭痛、胸脘痞悶、嘔吐泄瀉、口臭、手足癬等癥。 藿香 藿香葉偏于發表,藿香梗偏于和中,鮮藿香解暑之力較強,夏季以沸水沖浸代茶,可作清暑飲料。 《本草圖經》:藿香“治脾胃吐逆,為最要之藥”。 清代《本草述》:藿香“散寒濕、暑濕、郁熱、濕熱。治外感寒邪、內傷飲食;或飲食傷冷濕滯、山嵐瘴氣、不伏水土、寒熱作瘧等癥”。 現代研究發現,藿香含有揮發油,不僅有刺激胃黏膜、促進胃液分泌、幫助消化的作用,還 能抗真菌、抗鉤端螺旋體的作用。 藿香水煎服的常用劑量6~12 克,不宜久煎,亦可入丸、散劑或泡茶代飲。外用適量,可煎 水含漱,或浸泡患部。 民間常用其作調味料或直接食用。 神黃名醫說,專業醫學團隊,只為優質內容,請右上角點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