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功森作 芙蓉石獸鈕素方章 大凡世上成大就者,除天資聰穎之外,更重要的當有孜孜不倦、刻苦鉆研的精神。郭功森大師便是當代數以千計的壽山石雕藝術家中第一位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之人。郭功森作 都成坑石麒麟鈕章 郭功森作 汶洋石龍鳳呈祥鈕章 郭功森作 汶洋石龍鳳呈祥鈕章(背面) 郭功森是福建福州人,十五歲從業,師出東門,早年不囿于狹隘的門戶之見跟隨林清卿、鄭仁蛟學習石雕,后拜著名石雕藝人林友竹為師。他不斷學習新知識,開拓新視野,善于從其他藝術門類中汲取養分;他襟懷坦然,把自己火樣的熱情與表面看似冥頑的石頭聯系在一起,用藝術之火燃亮壽山石沉睡了太久的心靈。 郭功森作 芙蓉石螭虎穿環鈕章 郭功森作 善伯洞石龍鳳呈祥章 郭功森作 善伯洞石龍鳳呈祥章(局部) 雖師出“東門派”但不拘泥于狹溢的門戶之念,勇于創新。擅長人物圓及鈕雕,為當代壽山石雕刻藝術一代宗師。著有《壽山石雕淺談》《林清卿薄意藝術》等。其作品有《九鯉連環卣》《竹林七賢》《武夷風光》《九龍神韻》《伏獅羅漢》《井崗山會師》等。 郭功森作 芙蓉石獸鈕章 郭功森作 芙蓉石獸鈕章(側面) 郭功森作 杜陵石太獅少獅方章 郭功森作 杜陵石太獅少獅方章(側面) 他雖不善言辭,卻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提出“傳統的壽山石雕與現代美術融合”的思想。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而大師本人,就在這一領域中摸索、實踐,并取得成果。 郭功森作 芙蓉石云龍鈕章 郭功森作 芙蓉石云龍鈕章(局部) 方宗珪先生曾這樣評價郭功森:從他所走過的藝術創作道路和成長歷程中,可以看到壽山石雕半個世紀以來發展。 郭功森作 倔性高山石古獸把件 郭功森作 倔性高山石古獸把件(側面) 郭功森作 田黃石老子出關擺件138.5g 郭功森作 田黃石老子出關擺件(側面) 郭氏一門的技藝糅合了許多流派的傳承,藝術風格甚至還融入了現代美學的審美理念,而郭氏一門藝術成就的奠基人依舊是郭功森。郭功森率先在自己的創作中回歸傳統,不論是題材還是風格均逐漸以宗教人物、古獸圖騰、歷史典故等為主要創作題材,技法上仍不拘一格,風格上則以表現傳統壽山石雕的高古氣韻為重。 郭功森作 九螭九龍隨形章 銀裹金田黃石(硬田) 502g 郭功森作 九螭九龍隨形章 銀裹金田黃石(側面) 郭功森作 九螭九龍隨形章 銀裹金田黃石(側面) 郭功森作 九螭九龍隨形章 銀裹金田黃石(側面) ↑ ↑ ↑ 本件是郭功森早年力作之一,也是我看過雕刻難度最大的群螭鈕。放大細看,郭老將紅色筋格巧妙地「隱」或「躲」在雕刻線條里,這是傳統壽山石雕「相石」、「躲石」的一種技法。每只螭虎的動態皆不同,目光熠熠逼人,體態靈活而有生氣,每一只螭虎跟鄰近的同伴之間,都藉由體態與眼光的對視營造一種出互動感,從不同角度欣賞,各有不同的視覺美感。同一只螭虎,從正面看的姿態是垂首俯視,從側面看竟成轉身回望,有若活物,令人嘆為觀止! 印身浮雕的古幣與夔龍也是線條流暢,力度有變化。這里浮雕的任何一條夔龍,另外放在單一印身作為鈕飾,氣場都足已鎮得住了。下面有一張印面照片(篆刻水平比較一般),不是要看印面,而是讓各位石友能觀察側邊浮雕的雕刻線條是如何流暢有力,行刀干凈利落,近乎一氣呵成。 郭功森作 田黃石群夔龍螭鈕章 65g 郭功森作 田黃石群夔龍螭鈕章(側面) 在方寸之地刻群獸,最難的便是疏密布局要恰到好處,而且每一個細節都要清楚交代,不能含糊不清(例如缺腿缺尾、或是體型僵硬、構造不合理、甚至每一只腳踩的位置能不能禁得起推敲….),猶如高手唱曲,即便快板也如珠玉落盤,干凈清楚。在布局上,則既要緊實又不能顯得侷促,也就是要「密不穿針,疏能跑馬」那樣全無增減余地,才算完美,十足考驗驗藝人腦中的三維空間感。 郭功森作 坑頭晶古獸雕件 郭功森作 杜陵石太平有象擺件 郭功森作 杜陵石太平有象擺件 郭家古獸的精華,一是開臉,二是腿腳的刻法,這是郭老與他兒子們的作品中都能看到的共同特點。當然,雕刻者的功力不同,「精微」處仍有高下之別。只要涉獵任何高端收藏的朋友都知道,藝術品或工藝美術品,收藏到較高的檔次,作品的境界「差一點點」,價格就會差很多很多。壽山石雕在工藝審美上目前還不算普及,所以「價值洼地」應該不少,就看收藏者能不能看出作品差距了。 郭功森的古獸絕對能在壽山石雕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古獸風格明顯,不論構圖繁簡,從不走偏門奇巧,整體氣質都很大派,從無「邪、甜、俗、賴」之弊。這種由作品內在所煥發出來「堂皇正大」的氣質,遠比那些外型上靠夸張、變態來強調「氣勢」的古獸要好得太多了。 郭功森作 芙蓉石螭虎銜錢把件(背面) 郭功森作 芙蓉石螭虎銜錢把件(正面) 郭功森作 芙蓉石螭虎銜錢把件(背面) ↑ ↑ ↑這件作品是郭功森古獸成熟時期的標準開臉。這種開臉風格,可以用「凜然有威」四個字來概括。看起來是很有威勢,可是這種威勢不是兇惡或丑怪,既不猙獰也沒有張牙舞爪,而是一種很正氣的威儀!跟前面講的堂皇正氣的韻味一樣,是郭功森一貫的風格。 郭功森作 高山石黛玉夜讀西廂擺件 郭功森作 高山石黛玉夜讀西廂擺件(背面) 郭功森作 高山石黛玉夜讀西廂擺件 ↑ ↑ ↑郭功森的仕女作品比較少見,偶見精品現蹤,都立刻被藏家納入匣中。 人物圓雕的形象塑造,要做到形神兼備,才算上乘。形象的表現重在感情的表露,也就是利用人物的面部表情,以及身體的姿態動作,來表現出神韻。從這件「黛玉夜讀西廂」來看,林黛玉坐于石鼓椅上,下衿與飾帶垂靜勻稱,表現出「靜」的韻味(夜深、人靜…..)。而只用單手持書,右手隱于衣袖中自然垂放,姿態柔和、優美,則表現出仕女的溫柔高雅。再細看面部表情,已經跳脫「套路化開臉」的模式,而是有作者的創作思維在里面了。黛玉意態淑真卻微帶閑愁,沒有任何刻意夸張的面部肌肉活動,只有淡而含蓄的自憐情緒。總之,一切的形態刻畫,都在于突顯或烘托作品想要表現的主題思想。壽山石雕作品能登文人審美境界者雖然不多,但也不是沒有,這件「夜讀」,值得識者再三玩味。 郭功森作 壽山倔性石劉海戲金蟾擺件 郭功森作 旗降石伏獅觀音擺件 郭功森作 旗降石伏獅觀音擺件(背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