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業十四年(618年)李淵于長安建立唐朝。
唐錢幣,唐朝時國家法定的通貨。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廢隋五銖錢,鑄“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絲,每十文重六斤四兩。字為歐陽詢所書。自此以后,“錢”成為“兩”以下一級的重量單位。中國錢幣由此改稱通寶、元寶或重寶,不再以重量為名稱,錢文也由篆書改為楷書為主。“開元通寶”輕重大小比較適中,便于流通。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發行“開元通寶”,由書法家歐陽詢題寫,文字莊重、雋秀、挺拔,時稱其工。其字在篆隸之間,其詞先上后下,次右左讀之(即直讀,讀作開元通寶)。自上及右回環讀之(即旋讀,讀作開通元寶),其義亦通,流俗謂之開通元寶錢?!毙沃迫匝赜们胤娇讏A錢,每十文重一兩,漸而成為我國的重要單位。其錢直徑為八分,和24毫米,和漢五銖錢較為相近,重二銖,和4克左右。“開元通寶”種類達百余種。初唐開元通寶光背無文,中唐起錢背開始有星、月及其他紋飾,晚唐會昌開元則在錢背面加上錢局所在地名。在規格上,開元通寶基本是小平錢,但唐代也鑄有少量“開元通寶”折十大錢,屬開爐紀念性質,后代也有偽造?!霸弊值诙P有左挑、右挑、雙挑區分,其中又以后兩者較少見。

除銅質開元通寶外,唐朝也鑄造過金、銀質開元通寶。(另外還有玳瑁、鐵、鉛等材質)這兩種貴重金屬幣僅限皇家賞賜,供顯貴玩賞,并不投入流通,因此存世量極小,尤其是金開元,更彌足珍貴。金開元通寶是仿銅開元通寶鑄造,并不作為流通貨幣使用,為宮廷賞賜錢。

唐朝始終通行“開元通寶”,公元907年大唐終結,但“開元通寶”并未隨之退出歷史舞臺。
五代十國時期的后梁、后晉、閩、南漢、南唐、吳越等政權皆鑄造和流通“開元通寶”,甚至在形制方面有所發展,如閩國王審知所鑄“開元通寶”,比之唐代開元字體更為雄勁豪邁;南唐還鑄出“開元通寶”對錢(即兩枚錢幣除書體不同外,在材質、大小、穿孔等方面完全一致,成雙配對)分隸、篆兩種錢文,是為中國對錢鼻祖;而吳越則鑄出餾金“開元通寶”。

遲至宋初仍有“開元通寶”在鑄造,如清源節度使陳洪進一方面清源不鑄宋廷錢幣以示其獨立性,另一方面清源鑄造開元錢又可在宋、吳越境內和海外貿易中通行無阻。此后,歷代都有鑄造所謂開元大錢,但這類開元錢主要是開爐錢或戲鑄錢性質,類似近世紀念幣的功能,不用于流通?!伴_元通寶”至此已融入中國文化之中。
清雍正年間兩廣偏遠地區的市面上還有大量“開元通寶”流通,時清廷特準以“雍正通寶”兌換。事實上開元錢的流通一直持續到清末。此外日本奈良時代和越南吳朝皆仿制唐“開元通寶”,朝鮮的鑄幣雖錢文不一,但皆仿開元形制,從中折射出盛唐時代中華文明的巨大影響力.
唐代稀見錢幣之中的“乾封泉寶”,該錢為唐高宗李治乾封年間所鑄,鑄時僅八個月。唐朝政府速將其回籠銷熔改鑄開元通寶,這就是乾封泉寶存世不多的緣由。該錢之所以鑄時僅八個月,有其特殊的歷史原因。


乾封泉寶”錢為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鑄,是唐代第一枚年號錢?!缎绿茣な池浿尽份d,此錢“徑寸,重二銖六分,以一當舊錢之十”。圖為一枚從一唐代錢幣窖藏中尋得的“乾封泉寶”錢,此錢鑄制精美,字口深峻,錢身硬綠銹,徑2.5厘米,穿寬0.7厘米,厚0.14厘米,重4.4克。唐代稀見錢幣之中的“乾封泉寶”,該錢為唐高宗李治乾封年間所鑄,鑄時僅八個月。唐朝政府速將其回籠銷熔改鑄開元通寶,這就是乾封泉寶存世不多的緣由。
鑒別:面文“乾封泉寶”,背有“天、策、天府、天策”等,書體有楷書、隸書等。
唐肅宗乾元元年七月,御史中丞奏請鑄行“乾元重寶”,以乾元重寶一枚當開元通寶十枚。 乾元重寶折十,徑2.7厘米,重5.97克,錢文隸書,順讀,書法精妙,有光背及背下俯月、朱雀、穿上或穿下祥云或星文的。政府于乾元二年鑄行乾元重寶重輪錢,錢背面外廓雙層,故叫“重輪錢”,以一當開元通寶五十文。重輪錢錢徑3.5厘米,錢文隸書,順讀。這兩種“重寶”在發行中不斷減值,乾元重寶重輪錢流通至第二年,改為一當三十,開元通寶小平錢與當十錢皆以一當十,后再改與乾元重寶重輪大錢都以一當三,直至一當一行使。
到肅宗死后代宗繼位時,便下令停鑄大錢,獨行開元通寶小錢。乾元重寶為圓形,內有方孔,鑄有凸文“乾元重寶”四字,隸書直讀。初鑄輪廓深峻,后期較為輕小。寶應元年后所鑄乾元小錢,背有星、月、祥云、瑞紋。乾元重寶初以1當開元通寶10,兩種錢幣同時流通。



唐朝唐代宗李豫大歷年間(公元766年--779年)西北地區地方鑄幣,中原比較少見,面文旋讀,直徑為2.3厘米,重約3克,制作粗陋,銅色昏濁。隸書“大歷元寶”四字旋讀,書體樸實有力,有大小兩種樣式。如今存世量已較少,古泉珍品。分為:大歷元寶 隸書 小平 光背 ;大歷元寶 隸書 小平 背月; 大歷元寶 隸書 小平 光背小樣;大歷元寶 隸書 小平 背月小樣。


唐代中期,至會昌年間,淮南(今揚州)節度使李紳率先鑄造進呈一種背面鑄有“昌”字的“開元通寶”錢,以紀年號“會昌”。于是朝廷下令各地州郡仿效淮南的做法,鑄造背面有紀地文字的開元錢。這些背面有紀地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因鑄造于唐代會昌年間,故后世通稱之為“會昌開元”錢。
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朝廷下令各地所鑄均于錢背增添地名,統稱會昌開元。背文記有“昌、京(長安)、洛(洛陽)、益(成都)、荊(江陵)、襄(襄陽)、藍(藍田)、越(紹興).、宣(宣城)、洪(南昌)、潭(長沙)、兗(兗州)、潤(鎮江)、鄂(武漢)、平(昌黎)、興(興平)、梁(漢中)、廣(廣州)、梓(三臺)、福(福州)、桂(桂陽)、丹(晉城)、永(零陵)等23種,“永”字鑄量最少,次為“丹福平桂”等。
會昌開元中還有一些特殊版別,也相當罕見,如“京”字反書,稱反京;“福”字在背穿右的稱右福;背穿右藍、穿上下各有云文的稱藍三云;背穿右藍、穿左大王、穿上下太平的稱藍大王;又有雙重背文的如“京”字稱雙京;兩個“藍”稱雙藍。


鑒定
開元通寶延續時間長,鑄造地區廣,要絕對斷代、斷地區實際上不可能,但可以大致加以鑒別:
1、初唐或唐官爐鑄工精美,元字第一筆特短,元字第二筆有左挑、右挑、雙挑、不挑四種流傳少而偽品多,得壹錢特征是背有月紋、星月紋,光背者少。
2、唐肅宗鑄乾元重寶,以一當十,徑2.8厘米,重7克,又鑄重輪乾元重寶,重22克,一當百。
3、代宗時又規定重寶、重輪均以一當一,便和開元錢一樣大小,錢背也有星月紋,背有云雀紋者為古祥之意。代宗鑄大歷元寶,德宗鑄建中通寶。此二幣幣存世少而鑄作不精,中原少見而新疆地區屢見,說明其鑄地、使用地即在當時西域地區。
4、懿宗時鑄咸通玄寶,鑄造時間極短,存世極少。
5、史料記載會昌開元約24種,是各州錢爐于錢背加蓋“昌”字戮,與原文并不一致,且印記蓋得十分隨意,不規整。若發現文字秀麗規范,或背文有“揚”者,定為偽古。
想了解更多錢幣收藏知識和市場行情,可關注“掌眼典藏”古玩拍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