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對方式是心理學概念,又稱應對策略,是個體在應激期間處理應激情境、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種手段。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最先研究這個概念。壓抑、否認、投射,退化、隔離、反向形成、抵消轉化、合理化、補償、升華、幽默都是應對方式。每個人天生就有自己的應對方式。我們又把應對方式分為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種。在企業對員工進行壓力管理的培訓中,我也常常做一些調研,會發現,員工面對壓力時積極應對方式和消極應對方式都會存在,常見員工積極應對方式如積極心態、自我調整、包括音樂、畫畫、運動、閱讀和向朋友或領導傾訴,積極解決問題和反思總結,參加集體活動,獲得心理支持;而有些員工就采用消極應對方式:經常抱怨、忍耐、扯皮推諉、效率低下等等,嚴重影響了工作績效和團隊氛圍,因此應對方式可以考察一個人面對壓力的直接反應和心態。
當壓力到來時,首先評價自己對壓力事件的反應并調整心態是重要的壓力管理策略。人們對壓力事件的反應會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要分析一下,為什么自己產生壓力,壓力為什么這么大。每個人對待同樣的事情的評價和反應是不一樣的,人格因素、控制點和控制能力和積極或消極的心態都會直接影響個體對壓力的感受。
例如:如果你發現你更多地表現為A型行為,比別人承受更多的壓力是必然的。考慮自己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學著把節奏慢下來,給自己放松的時間。我們通常都會這樣勸說別人,“干嘛這么悲觀,樂觀點好不好”。多想些快樂的事情,多和樂觀的朋友在一起,調整自己的心態。
從更深層上分析,主要有不確定性、控制性、預期性和迫切性影響我們的反應。
袁岳博士曾在一篇“控制負面思維”的博文中提到:世界本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也不是絕對的正面與負面,在我們認識事物的時候最好能夠兩點論與平衡觀,但是在我們傳播與溝通的時候,則應該更加注意積極與正面思維,當然正面思維不是意味著從積極的可能性方面去看待,更多去掌握信息與收集知識,更多地激勵,更多去看到實現的機會,這樣的話我們更能感染人,更能讓人愿意授予我們任務,更多得到資源幫助。
而美國心理學家洛桑斯提出了“心理資本”的概念,指職場人士“信心、希望、樂觀、堅韌”等積極的心理品質,并認為同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一樣,心理資本是企業創造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通過戰略人力資源管理培育員工心理資本,激發員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可以有效地引導員工運用其才能、優勢和心理能力,發揮組織成員的全部潛力,使組織實現更有價值的、合乎倫理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并最終形成競爭優勢。本人認為積極的應對方式、正面思維和心理資本有異曲同工之說。從個體來說,積極的應對方式包括積極心態和面對挫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獲得職場成功的關鍵,也是能夠獲得工作與生活平衡及幸福感的保證。
(文:張云華,北大縱橫管理咨詢集團高級合伙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