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詩詞名句,寫景,節日,寒食
【名句】 去年上巳洛橋邊,今年寒食廬山曲。
【出處】 唐·宋之問《寒食江州滿塘驛》 去年上巳洛橋邊,今年寒食廬山曲。 遙憐鞏樹花應滿,復見吳洲草新綠。 吳洲春草蘭杜芳,感物思歸懷故鄉。 驛騎明朝發何處?猿聲今夜斷君腸。
【譯注】 去年上巳節時還與人在落橋邊飲酒作樂,而今年寒食節,只能獨自一人在廬山腳下度過。
【說明】 公元710年(景云元年)年,唐睿宗即位,將宋之問等都貶謫發配偏地。此詩就是宋之問途經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所作。此詩前四句側重于“感物”,著力渲染滿眼春光,引起今昔之思;后四句側重于“思歸”,直抒滿腹鄉愁。字里行間流露出對遭貶南行的哀傷,情思深婉含蓄,語言清麗自然,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賞析】 “去年上巳洛橋邊,今年寒食廬山曲”這兩句運用反襯、對比手法,撫今追昔,感慨今日的滄桑,流露出詩人遭貶南行的惆悵落寞情懷。“去年上巳洛橋邊”,農歷三月三日為上巳節,這一天是文人墨客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流觴曲水,修禊事,本是一個令人神清氣爽的日子。去年那日,詩人還能參與其中,而今年寒食時節,卻已成了貶謫之人,縱然有眼前秀麗的廬山,也沒了欣賞的興致,哪里還有往日的愉悅,不過是孤獨終日罷了。“去年”,“今年”,對比鮮明,露出詩人此時內心的孤獨凄切。一年之隔,詩人處境大不相同,詩中雖只字未提遭貶之事,但通過地名“洛橋邊”與“廬山曲”的對照,失意之態清晰可見。
(責任編輯:夏素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