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在電視或者書中看到古人對時間的表達和我們現在的說法大不相同,很多人不明白其中意思,今天就來給大家講解一下。 古時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個時辰相當于現代的兩個小時。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每種動物的出沒時間來給各時辰命名。 十二時辰對照表 十二時辰詳解 【子時】夜半,又名中夜、子夜:是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為:23:00-01:00)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是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為:01:00-03:00) 【寅時】平旦,又稱早晨、日旦、黎明等:是日夜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為:03:00-05:00) 【卯時】日出,又名破曉、旭日、日始等:是太陽剛露臉,冉冉初升的時間。(北京時間為:05:00-07:00)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朝食”之時就是古人吃早飯的時間。(北京時間為:07:00-09:00)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將近中午的時候被稱為隅中。(北京時間為:09:00-11:00)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為:11:00-13:00)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的這段時間稱為日跌。(北京時間為:13:00-15:00) 【申時】哺時,又名夕食、日鋪等:(北京時間為:15:00-17:00) 【酉時】日入,又名日沉、傍晚、日落:太陽落山的時候稱為日入。(北京時間為:17:00-19:00) 【戌時】黃昏,又名日暮、日晚、日夕等: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萬物朦朧,天地昏黃,故稱黃昏。(北京時間為:19:00-21:00)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夜色已深,人們已經停止活動,都已安歇睡眠。人定也就是人靜的意思。(北京時間為:21:00-23:00) 二十四小時和十二時辰對照表 我們現時每晝夜是24小時,在古時則為12個時辰。西方機械鐘表傳入中國后,人們把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和“小時”。后來隨著鐘表的普及人們把“大時”逐漸忘記,“小時”一直沿用至今。 古時的大時不以一二三四五來算,而是用子丑寅卯辰來作標,同事分別用鼠牛虎兔龍等動物來作代,具體劃分如下: 古代“更”與現代時間對照表? 如果您覺得本文不錯,請轉發給大家看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