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科學家開發出了一種“人造子宮”,未來有望用于提高早產嬰兒的存活率。目前,科學家已經用羊羔對這一設備成功進行了測試。在未來3到5年內,人工子宮或許就能在病危嬰兒身上進行試驗。 科學家表示,開發這一“外子宮支持設備”并不是為了取代懷孕過程,而僅僅是為早產的嬰兒提供安全的發育環境。傳統的早產兒保溫箱不同,這個仿生系統試圖復制出子宮的內部環境。在該系統中,嬰兒浸潤在一種類似羊水的液體中,并通過臍帶進行呼吸,就像在母親的子宮里一樣。 在傳統的保溫箱中,嬰兒需要通過自身未發育完全的肺進行呼吸,而肺部感染正是早產嬰兒面臨的常見問題,也是主要的死因。新開發的這種系統有望避免這一問題。此外,相比保溫箱,新系統的液體環境也更容易維持無菌條件。 據近期的媒體報道,一些反墮胎者要求重新審視24周的墮胎時限,并引用數據稱,在墮胎時限之前出生的嬰兒存活率正不斷提升。目前,英國境內23周之前出生的早產嬰兒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概率能存活下來。然而,這些幸存下來的嬰兒中,有90%的可能性會在未來遭遇慢性肺部疾病,以及其他由于出生時器官不夠成熟導致的問題。 美國費城兒童醫院胎兒研究中心的主觀阿蘭·弗雷克(Alan Flake)說:“未來我們的系統或許能為極端早產的嬰兒提供一種新的醫療技術,避免他們換上嚴重的疾病。” “這些嬰兒迫切需要某種橋梁,將母親的子宮和外部世界連接起來。如果我們可以開發出一種‘外子宮’系統,維持嬰兒在幾個星期內的成長和器官成熟,我們就能極大地改善這些早產兒的狀況,”弗雷克補充道,“這一系統具有很大的潛力,將遠遠超過目前醫院中為23周時出生的嬰兒所做的一切。這將為救護極端早產嬰兒建立一個新的醫療標準。” 在該系統最新版本的試驗中,科學家使用了6只早產的羊羔。在歷時3年的開發過程中,“外子宮支持設備”由原來的玻璃箱變成了現在的塑料“生物袋”。在發表于《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的論文中,研究人員寫道,這些羊羔正常地“呼吸”和吞咽,睜開眼睛,長出羊毛,發育出功能正常的神經系統和其他器官。 這項技術的改進還面臨許多挑戰,未來的結果需要更加穩定,并最終能與目前的新生兒重癥監護策略進行對比,”鄧肯教授補充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