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九寨溝看山賞水,少不得去看看都江堰這聞名于世的水利工程,與其說是看,倒不如說是對李冰父子的頂禮謨拜。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之上,是一個古老的水利建設工程,也是目前世界史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牽引岷江水,繡青岷江山。發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區,源頭在弓杠嶺雪山之巔的岷江。每當春夏,積雪融化,山洪爆發,洪流奔騰而下。由于河道狹窄,古時常常引起洪災,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東岸的玉壘山又阻礙江水東流,造成東旱西澇。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傳說李冰并無兒子,只有兩個女兒,因說郎有半子,兩女婿為一子,所以后人紀念李冰父女稱父子,塑像也是李冰父子的形象),邀集許多有治水經驗的農民,對地形和水情作實地勘察,決心鑿穿玉壘山引水。當時并未發明火藥,李冰便以火燒石,使巖石爆裂剝脫,連續燒石十載,終于在玉壘山鑿出一個寬20公尺,高40公尺,長80公尺的山口。因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離堆”。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領大眾在離玉壘山不遠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裝滿卵石的大竹籠放在江心堆成一個形如魚嘴的狹長小島。魚嘴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通過寶瓶口流入成都平原。為了進一步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在分水堰與離堆之間,又修建了一條長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證內江無災害,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此叫飛沙堰。為了觀測和控制內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個石樁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過肩”來確定水位。還鑿制石馬置于江心,以此作為每年最小水量時淘灘的標準。 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成都平原從此沃野千里,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 都江堰歷經2000多年,至今效益不衰,其原因是地理位置優越、合理,工程布置符合自然規律,分水堤、溢洪道、寶瓶口三項工程相互制約、相輔相成,聯合發揮引水、分洪、排石輸沙的重要作用。漢武帝元鼎六年,司馬遷奉命出使西南時,實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記·河渠書》中記載了李冰創建都江堰的功績。后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離堆處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紀念。蜀漢建興六年,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為農業之根本、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護,并設專職堰官進行經常性的管理維護,開以后歷代設專職水利官員管理都江堰之先河。元世祖至元年間,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從陜西漢中騎馬,行20余日抵成都,游覽了都江堰,并在《馬可·波羅游記》一書中說:“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魚,船舶往來甚眾,運載商貨,往來上下游?!鼻逋文觊g,德國地貌學家、地質學家李希霍芬來都江堰考察,曾于1872年在《李?;舴夷芯魰啞分性O專章介紹都江堰,成為把都江堰詳細介紹給世界的第一人。由此可見,都江堰為古今中外文人志士所仰慕。( 文章閱讀網:www. ) 都江堰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到目前,灌溉地域已達40余縣,灌溉面積達到66.87萬公頃。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它的偉大之處是建堰兩千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灌區范圍的擴大,從1936年開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漿砌卵石技術對渠首工程進行維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設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灘、低作堰”,“乘勢利導、因時制宜”,“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沒有改變,成為世界最佳水資源利用的典范。根據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有關規定,都江堰是“建筑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意義價值的單體或連接的建筑群”。都江堰水利工程以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布局合理、運行科學,與環境和諧結合,在歷史和科學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2000年聯合國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都江堰的水利工程修好后,周邊又陸續建起了“二王廟”(紀念李冰父子的);宋代以前又建起了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夫妻橋”)。索橋橫于都江堰魚嘴之上,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梁”,是都江堰頗具特征的景觀。還有伏龍觀(位于都江堰市離堆公園),下臨深潭,因李冰降伏孽龍伏在離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龍觀”)。這些建筑群依山傍水,根據自然地理環境造勢,上下重疊交錯,宏偉秀麗,環境幽美。 都江堰規模宏大、布局科學、費省效宏,代有興建,歷經2260而不衰,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也是世界水利史上設計施工最完美、最先進、最科學獨一無二的無壩式引水樞紐,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為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與之興建時間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侖的灌溉系統,以及中國陜西的鄭國渠和廣西的靈渠,都因滄海變遷和時間的推移,或湮沒、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獨樹一幟,有興建源遠流長,至今還滋潤著天府之國的萬頃良田。 都江堰不僅是舉世聞名的中國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1982年,都江堰作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7年,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區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二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都江堰不愧為文明世界的偉大杰作。成都平原能夠如此富饒,被人們稱為“天府”樂土,從根本上說,是李冰創建都江堰的結果。李冰父子鑿離堆,開堰建渠為天府之國帶來的福澤一直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廟從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沿流著官方與百姓的民間祭典活動和祭祀活動。以李冰父子為主題人物的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為中心的廟會活動,已成為當地的一種傳統習俗。 我們去觀景,不是為觀景而觀景,更主要的目的在于接觸中國的古代治水文化,帶著一種崇敬的心情去拜祭歷史的治水功臣。以往我去觀山看廟,從不拜佛,但在李冰父子雕塑前,我虔誠地跪拜著,發自內心地感謝他們。我認為,李冰父子是建設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典型代表,還有為此作出很大貢獻甚至獻出了生命的許多不知名姓的古人!我跪拜“二王”雕塑,更要朝拜所有為此作出了貢獻的古人。 人們常常喜歡夸張地說千秋基業,我以為都江堰才不愧是真正的千秋基業! 拜水都江堰,意在于此! 首發散文網://www./subject/4157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