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是世界讀書日。之前從未注意過有這樣的節日存在,其實對于讀書人來說,每天都是讀書日,倒也不需要以某一天來特別慶祝。 讀書的數量也是如此,不需要特別在意。自媒體上常常出現的《我是如何一年讀完300本書的》這類文章,會讓很多不明覺厲的讀者產生一種錯覺,似乎數量是讀書需要追求的目標。其實只要細想一下,就能明白這個目標是多么不靠譜。 圖片來自于網絡
原因很簡單:書和書之間,差異巨大。 一是厚薄。 比如《明朝那些事兒》,一部讀下來,大約需要幾個月;《萬歷十五年》就薄許多,一個周末的午后差不多就能讀完。 《三國志》買來,幾十萬字,還不知多久才能讀完;而呂思勉的《三國史話》就薄得太多,飛一趟短途的航班就讀完了。 卡爾維諾的祖先三部曲里,《分成兩半的子爵》比《樹上的男爵》的篇幅要短不少,差不多只要后者一半的時間就能讀完。 二是難易。 讀致用類的工具書比文學書要簡單得多,讀一般的文學書又要比哲學、古文類輕松不少。 比如《Google是如何運營的》,讀起來幾乎不用動腦,很快就能翻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要更薄些,讀起來卻會慢許多。 比如《純粹理性批判》,買來擱在書架上很多年了,每次翻開一頁就放下。如果硬要讀完,不知得花幾年的時間。 同一類的書,難易之間差別也很大。 推理類,讀東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獻身》,要比讀島田莊司的《占星術殺人魔法》快上不少。 科幻類,《三體》比《基地》系列要容易些。 文學類,國內的比國外的易讀,寫實類比意識流易讀。最極端的諸如《尤利西斯》、《芬尼根的守靈夜》之類,大部分的讀者還是不碰為妙。 即使是同一個作者的書,也會有差別。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讀起來就比《愛情和其他魔鬼》要累。 王小波的《萬壽寺》、《紅拂夜奔》,比《沉默的大多數》要難。 錢穆的《國史大綱》,讀起來比《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要多花太多的時間。 三是讀的方式。 我以精讀的方式讀《史記》,每卷讀完都要寫讀后感。一共130卷,去年大半年才讀完了本紀的12卷,速度極慢。 讀《三國演義》和《西游記》時,不查典故,不記筆記,不寫文章,只顧讀得順暢,讀起來就快得太多。 讀時是否思考,思考得多深入,也是個差別。 比如博爾赫斯的《小徑分岔的花園》,一百頁不到,只是翻完的話,大約一炷香的時間。但如果要去思考其中的隱喻和內涵,那就不是一兩天的事了。 比如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當成故事讀,和當成斟酌詞句的經典來讀,大不相同。 比如加繆的《局外人》,當成通俗小說,或是當成哲學小說讀,也相去甚遠。 比如卡夫卡的《城堡》,泛泛讀完,感覺瑣碎而絮叨,只有慢慢地往深里想,才能意識到,以泛讀的方式竟然什么都讀不出來。 啰嗦了這么多,總結起來就一句話,讀書數量的多少,沒什么參考價值。以后遇到一年讀三百本的人,別急著羨慕,多問一句:您讀的都是些什么書吶? 如何選書?這是許多想開始閱讀的朋友們共同的問題。 圖片來自于網絡
看榜單,看推薦,是個不錯的起步辦法。 亞馬遜、當當的書籍頻道,有各種各樣的榜單,按銷量、按評價排序都可以。微信公眾號上也有各種書單,比如“書單來了”這個號,書單多得令人崩潰。 但這類方法,起步可以,一直用,就會有問題。 很多暢銷書都不是什么好書。 比如常常出現在各大書單里的,《追風箏的人》算是不錯,但《島上書店》就差一些,《擺渡人》、《島》之類的更差,屬于靠著營銷的噱頭讓不明所以的讀者上套的類型。 常聽人提到這句話:“讀書是個人的事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書沒有好差之分?!薄鞍刖涫菍Φ?,每個人的確喜好不同。但書并不因此就分不出好差。 這就好比小時候第一次吃到肯德基,大快朵頤。要說喜歡吃肯德基,自然是沒錯的。但要說肯德基是上等美食,就不對勁了。 讀書也是類似。有人愛讀劉同、大冰、張嘉佳的雞湯故事書,作為個人喜好尚可,但要到處推薦,硬說這些是不可多得的好書,就過分了。 評價書的好差,得多聽聽專業人士的意見。最靠譜的,莫過于作家。 比如“阿丁的私人書單”、“張佳瑋私人喜歡的,一想起就愿意重讀的短篇小說們”,微信上搜索一下就能看到。 對于作家的推薦,有一篇叫“文學愛好者的終極生物鏈”,對掃盲著名作家的等級(不一定精確但大致靠譜)有幫助,有興趣的不妨搜來一讀。 這個方法的問題,是有的作家實在太優秀,看不上同行。 比如納博科夫常常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弗洛伊德表示不屑,如果聽了他的話而屏蔽后兩位的作品,那就太遺憾了。 所以,別人的推薦適合用作開拓視野,讓自己不至于成為井底之蛙。但不能照單全收,還是得靠自己讀完之后來判斷。 回到如何選書的問題上來。有一個不錯的方法:“順藤摸瓜”。這方法被張公子推薦過多次。但我在看到公子的推薦前早已這么做了,也就算不得剽竊吧。 簡單的“摸瓜”法,是按作家來找書。讀完《追風箏的人》喜歡侯賽尼的,接著去看《燦爛千陽》和《群山回響》。這法子很多讀者都會,不贅述。 進一步的方法,是找同類型作家的書。 比如讀《解憂雜貨店》覺得好的,往往會沉浸在“東野圭吾最棒”的世界里。東野的書固然不錯,我讀到時也是愛不釋手。但之后讀了其它推理作家的書,才驚覺天外有天。比如島田莊司、綾辻行人、松本清張、京極夏彥、伊坂幸太郎,當然還少不了阿加莎·克里斯蒂,都是不弱于東野的存在。 比如讀《基地》后對阿西莫夫驚為天人的,不妨也去讀讀三巨頭的另兩位:阿瑟克拉克和海因萊因。 比如愛讀叔本華的哲學雞湯的,別急著把叔本華捧上神壇,不妨從《西方哲學史》開始,了解一下康德、黑格爾、羅素、維特根斯坦、加繆和薩特。 比如讀《月亮和六便士》之后愛上毛姆的,會以為這就是頂級作家的標桿了,就去找毛姆全集來讀。其實不用急。在前文提到的“文學愛好者的終極生物鏈”里,毛姆甚至都沒有被提及。閱讀初期,不如多讀讀不同作家的作品,有所了解后再做取舍。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嘛。 更好的方法,是從書里找書。 讀王小波的《萬壽寺》,看到他推薦莫迪阿諾和納博科夫,就去找《暗店街》和《洛麗塔》來讀吧。 村上春樹的迷妹們,自然會從他的書里找到雷蒙德·錢德勒、菲茨杰拉德和卡佛。 讀高華教授的書時,看到有提到齊邦媛、余英時和唐德剛,去找了他們的書來看,感覺很對胃口。 再比如馬爾克斯的自傳《活著是為了講述生活》,里面有喬伊斯、斯坦貝克、托馬斯·曼、??思{、博爾赫斯、海明威、弗吉尼亞·伍爾夫……找這些作家的書來讀,絕不會錯。 按這些方法選書,不僅能選到對自己胃口、且質量上乘的好書,還永遠不用擔心“接下來該看什么書”的問題。 書單太長,書柜太滿,也是一種幸福的煩惱。
|
|
來自: 昵稱79Yn6 > 《武漢一對一上門家教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