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 名過其實第一名:關羽 關羽,三國名將,蜀國前將軍,襄陽太守,都督荊州事務,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北攻襄樊,荊州被孫權奪取,關羽被孫權擒殺。關羽以忠心、守義、勇猛、武藝高強傳名于世,在民間,關羽的故事中被附會上了三結義,斬華雄,戰呂布,走單騎,單刀會,淹七軍等等傳說。在朝廷,關羽也受到歷代王朝的褒封,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神,成為和孔夫子齊名的武圣人,成為歷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廟祀無垠。可在歷史著作中,我們看到了關羽下邳降曹的不忠,臨陣討婦的不義,罵使拒婚的不智,敗軍授首的不武。 諸葛亮 名過其實第二名:諸葛亮 諸葛亮,蜀國丞相,劉備集團最重要的謀士,對劉備集團來說,諸葛亮最重大的貢獻在于提出了先三分鼎立,后一統天下的戰略和實施的步驟,在當時,這一戰略對于走投無路,前途渺茫的劉備來說,無異于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和成功的道路,在黑暗中彷徨的劉備終于看到了希望。建安十二年,曹操南征,諸葛亮出使東吳,說服孫權聯劉抗曹,獲得了赤壁大捷,擊退曹操,劉備占有荊州,獲得了自己的第一塊根據地。建安二十二年,劉備獲得益州,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規劃的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了。自劉備章武三年病逝后,諸葛亮得以獨斷國政十二年,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于是外聯東吳,內修法度,科教嚴明,賞罰必信,內平南越,外伐曹魏,五出祁山,用兵不戢,最后于建興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諸葛亮國士無雙,功勛卓著,名聲顯赫,至于劉備之上。正是在這顯赫的功名之上,諸葛亮在民間的傳說便有了想象的廣闊空間,于是諸葛亮便被當成智慧的化身,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事實上的第一主角,不僅奇謀妙計令人瞠目結舌,甚至搞出了什么縮地法這類神妖鬼怪的把戲。事實上,諸葛亮的才能,主要在行政管理和外交上,在這一點上,他自比管仲并非虛言,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在于戰略方面,這由《隆中對》可見一斑,但若兩軍對壘,決勝沙場,諸葛亮便智計不足了,自比樂毅實有自夸之嫌。戴著“智圣”的高帽,擁有獨斷的權威,五出祁山卻喪師辱國,寸土未得,無論如何都說不過去。 趙云 名不如實第三名:趙云 趙云,白馬銀槍,當陽長坂坡為保護甘夫人和劉禪,在曹操千軍萬馬中七進七出,槍挑劍砍,殺曹軍名將五十四員,砍旗兩面,奪槊三條,名震天下。這就是《三國演義》中對趙云在當陽戰役中的描述。在《三國志》中,對趙云在當陽戰役中的記述則是“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難。”雖然肯定了趙云的功勞,可和演義一比,便有天壤之別。趙云就是在這樣的演義之下,樹立起了英俊,威武,忠誠,勇敢,謙遜,仁愛的形象,成為人們心目中完美的英雄。歷史上的趙云,忠誠,勇敢,嚴肅,厚重,謹慎,是道德品格十分高尚的軍人,而且趙云很有政治頭腦,孫權襲荊州殺關羽,劉備東征伐吳,當其盛怒之下,諸葛亮尚且禁言,趙云卻能犯顏直諫,赤膽忠心之外,體現了趙云清醒的政治覺悟。但也正是這樣的特點,用以保身則可,用以建功則不足,趙云一生,自在桂陽太守任上犯了嚴重錯誤后,就再也沒有得到重用。究其原因,首先是趙云上不能結交豪雄,劉備入益州,當時有人議論,想要把成都中房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趙云就堅決反對,予以公開駁斥,雖說“先主即從之。”但趙云肯定得罪了一大批荊州集團的權利人物。其次,趙云中亦不善厚蓄壯士,赤壁戰后,趙云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進占桂陽,原桂陽太守趙范投降,想要將守寡的嫂子嫁給趙云,趙云因為“范迫降耳,心不可測。”“固辭不許。”這種謹慎的態度和處理方式導致了趙范逃走的嚴重后果。趙范的逃走,肯定影響了桂陽原官吏和軍士的大量逃亡,不是好事,《三國志趙云傳》中便只說“遷為牙門將軍”。不過劉備入益州時,趙云不僅被留在了荊州,而且被降職成了留營司馬,這個處分也夠重的吧。第三,趙云下不知撫慰士卒,諸葛亮一出祁山,趙云領疑兵出箕谷,被曹真擊敗,但斂眾固守,兵將軍資略無丟棄,甚至還有余絹,諸葛亮要趙云賞賜將士,被趙云回絕:“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冬賜。”如此態度,三軍誰肯用命。 張昭 名過其實第四名:張昭 第一次聽到張昭之名,就和這樣一句遺言聯系在一起:“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張昭之名,亦由此顯耀于天下,不過在史書之中,此言并不見記載,倒是記載了孫策這樣一句遺言;“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張昭本彭城人,避亂江南,初為孫策長史,“升堂拜母,如比肩之舊,文武之事,一以委昭。”于是昭名初顯于四方。孫策亡,張昭受顧命之托,“率群僚立而輔之。”“然后眾心知所歸。”“權每出征,留昭鎮守,領幕府事。”“常在左右,為謀謨臣。”但在《三國志張昭傳》中,我們沒有看到一位謀士張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一位諫臣。張昭:“容貌矜嚴,有威風,……舉邦憚之。”“昭每朝見,辭氣壯歷,義形于色,”張昭立朝,多有勸諫,少有建樹,有顧命之勛,無謀劃之功。孫權初為會稽太守,就不用眾望所歸的張昭,“此公性剛。”而用顧雍為丞相。孫權稱帝,張昭來祝賀,還沒發言,孫權就說:“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昭大慚,伏地流汗。”于是,“昭以老病,上還官位及所統領。”張昭江東重臣,受顧命之托,本當盡忠輔政,不意臨難茍且,勸權迎曹,一失也;諫勸不用,閉門拒主,二失也;荷國重任,不建謀劃,三失也。有此三失,而負大名,得無愧乎? 姜維 名過其實第五名:姜維 姜維本天水人,建興六年降蜀,歷任倉曹掾、奉義將軍,中監軍、征西將軍,建興十二年,諸葛亮死后,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后又任涼州刺史、鎮西大將軍,衛將軍,錄尚書事,十九年為大將軍。諸葛亮認為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甚敏于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時人亦謂姜維“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蜀官屬皆天下英俊,無出維右。”自諸葛亮死后,姜維九伐中原,各有勝負,景耀六年,魏鐘會、鄧艾率眾攻蜀,鄧艾從陰平景谷道奇襲成都,在綿竹擊破諸葛瞻,劉禪投降,姜維奉旨降于鐘會。姜維不甘失敗,挑撥鐘會反魏,意圖復國,失敗而死。自姜維歸蜀,深得諸葛亮器重,諸葛亮死后,姜維政事錄尚書事,當丞相之任,兵事統諸軍,當大將軍之職,位高權重。但內迫于黃皓,外制于鄧艾,九伐中原,勞師無功。正既難成,行險求勝,竟廢除魏延利用地利,重兵堅守一線,御敵于國門之外的有效的防御策略,意圖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立不世功業,但魏軍一旦進入漢中,鄧艾就得到機會,從陰平道突破劍閣防線,于是主降國破,維之罪也。姜維受諸葛厚望,掌國家重權,負當世大名,本當持重謀國,保國治民。但其為人,好立功名,自負才武,常欲建不世功業。昔在魏時,就“陰養死士,不修布衣之業。”掌國之后,又興師伐魏,國力虛耗。更改弦易章,希圖一時之僥幸,終于國破主辱,身死族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