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李歡歡,非常感謝開森心理給我提供這次機會,讓我在這里和大家聊一聊“相愛容易相處難”這個主題。
為什么選擇這個題目呢?主要是因為在做婚姻情感類咨詢時,我發現很多夫妻本來是不用離婚的,但是,由于他們對婚姻方面的知識缺乏了解,不懂得夫妻相處之道,結果導致爭吵不斷,一而再再而三地互相傷害彼此,最后不得不離婚。
據民政局最新發布的離婚率顯示,中國人的離婚率已經連續十二年呈現上漲趨勢,由此看來,婚姻是需要經營的,愛是需要學習的。
兩性婚前的心理特點及婚后沖突
我們先簡單談一下兩性在婚前有什么心理特點,婚前也就是戀愛階段,而戀愛階段是非理性的。我們喜歡一個人,往往是因為對方身上具備我們喜歡的某種特質,比如長相、氣質等。于是,我們就把自己理想中的夢中情人的形象投射到對方身上,然后愛上了自己所投射的這個形象。所以有人說,我們什么時候愛過別人,我們愛的只是自己而已。
我們將對方想象成理想的、完美的戀人,以致忽略了其真實的個性特征,實際上這就是所謂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我曾有一個來訪者就說到,在別人的眼里,他是一個渣男,但我就是喜歡他,因為在我的眼里他非常好。所以,即便對方身上有弱點,她也會忽略這一弱點,而只關注其優點。由此而看,戀愛更多地帶有一種激情的成分,處于一種非理性的狀態。
每一對戀人幾乎都經歷過戀愛初期彼此美化的階段。兩個人愿意走向婚姻,通常是因為他們在潛意識中一廂情愿地認為,對方會永遠與婚前一樣愛自己、接納自己;只要與對方在一起,自己就會永遠幸福。他們就是抱著對美好愛情的這種期許和憧憬步入婚姻殿堂的。然而,結婚后,激情期總會過去,對方真實的一面也會展現出來。這時候,那種甜蜜美好的感覺就會漸漸消失。男方會覺得,婚前那個溫柔的女人現在怎么變得這樣嘮叨;而女方則感到,婚前這個男人很疼我,現在怎么變得這樣自私呢——婚前總盯著我看,現在總盯著微信看;他明明有能力帶給我快樂,為什么婚后與他在一起不再有甜蜜的幸福感呢?
婚姻,男朋友不愛講話,你覺得他很有智慧、很成熟,婚后他不愛講話你為什么會覺得他口笨舌拙呢?為什么覺得他越來越不像自己當初認識的那個人呢?當發現配偶沒有達到自己婚前的預期時,你就開始后悔:我當初難道是瞎了眼了,為什么會嫁給這個人?于是,你深陷痛苦與矛盾之中。因此,婚前一定要睜大眼睛,要理性地思考:我喜歡這個人的什么?如果將來與這個人一起生活一輩子,我能夠接納他身上的不足嗎?總之,我們要更理性地看待對方,而非一味地理想化對方。
婚后,我們要面對理性的生活:戀愛是兩個人的事,而結婚則是兩個家族的事。有這樣一句話:看似是兩個人結婚,床上卻躺著六個人。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在一段婚姻中,女方來自自己的家庭,接受的是自己父母的教育方式;而男方也是。雙方的教育背景、成長經歷不同,又有著年齡差異、城鄉差異、出生年代差異、宗教信仰差異等,這樣兩個如此不同的人在一起生活,自然難免出現差異和沖突。因此,如何經營我們的婚姻很重要,也是每對夫妻或即將步入婚姻的人需要學習的。 解決沖突和差異的五種方式
大家不妨思考一個問題:夫妻雙方性格差異小更容易離婚,還是性格差異大更容易離婚?
我們先看一下面臨沖突和差異時五種人所采取的五種解決方式。第一種是攻擊型。這種人在受到傷害的時候一般會先下手為強,通過攻擊別人來保護自己,結果自然會引發更多的憤怒和傷害。
第二種是討好型,用討好別人的方式來保護自己。他們通常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這全是我的錯,所以會在內心把憤怒壓抑下去。這種人的情緒會指向自我,容易導致抑郁,或者到最后忍無可忍了,被逼得情緒大爆發。
第三種是超理智型。他們認為自己不能表現出任何感受,于是隔離自己的感覺,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或其他事情中,通過這樣的方式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我不告訴你我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覺。”似乎只有這樣保持距離,他們才會覺得安全。
第四種是逃避型,遇到危險或傷害的時候就選擇逃離。我曾遇到過一對到我這里接受夫妻治療的來訪者。丈夫說,每次與妻子吵架后,她就會玩失蹤:手機關機,讓你聯系不上。丈夫就特別著急,生怕妻子出什么事。這就是逃避型的典型表現。
第五種是真誠地面對沖突,以達到雙贏的狀態。有效化解矛盾,這才是最健康的方式。其實很多時候,沖突與事實本身無關,與我們看待沖突的角度有關。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成長背景和經歷,在面對同一件事情的時候,自然會產生不同的看法。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在用自己的經驗去看世界,用自己的角度解釋世界、事件或他人。 引發婚姻沖突的內在因素
所以,我們不能說別人是錯的,我們是對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大家都是盲人摸象。因此,每次吵架的時候請記得,也許你看到的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但是如果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對方所經驗到的很可能也是千真萬確的。
由此而論,在相處的時候,雙方如果只停留在爭論對錯的層面,就等于是用二分法看待一切,這就是非黑即白的認知。而且爭論的結果極可能是一方在另一方的強勢威逼下屈服——往往是口服心不服。這樣的話,就會使婚姻關系陷入僵局。
其實,夫妻之間的大部分爭吵都是由于彼此只關注自己的表面立場造成的。如果雙方足夠在意對方的感受,明白對方這么認為肯定有其合理性,就能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一起想辦法解決沖突。所以在遇到沖突時,夫妻雙方應該組成合作的戰略聯盟,而不是互相對立。
回到前面的問題:夫妻雙方性格差異小更容易離婚,還是性格差異大更容易離婚?有的人可能認為是前者,有的人認為是后者。其實研究表明,離婚率與性格差異多少、沖突多大無關。生活中的沖突在所難免,好的夫妻是學會與差異、沖突共處,達到共贏的狀態。也就是說,如果雙方都能學會溝通與處理沖突的技巧,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并愿意努力了解對方的感受,那么在面對沖突時,就能把其轉變成增進感情的機會,而不是每次都老調重彈。 處理沖突、達到共贏的三個步驟
我來舉個例子:妻子喜歡家里整潔干凈,丈夫卻總是把家里搞得很亂,然后妻子開始抱怨丈夫太懶了,兩個人因為這件事經常發生爭吵。這時,我們就可以采取化解沖突的三個步驟進行處理,以達到雙贏。
覺察表面立場:丈夫覺得,家里隨意一些并沒有什么,忙了一天工作,回家就想休息,不想再打掃衛生。而妻子覺得,面對亂糟糟的家睡覺都不踏實。
探索深層需求: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慮,而不是只看表面問題。丈夫了解到妻子姐妹五個,家里的生活條件并不好。有一次,母親給她吃過一頓飽飯以后,想要將她送人撫養。當時因為她堅持不跟陌生人走,就被留下來了。因此,妻子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里很聽話,每次都把家里打掃得很干凈。因為,她只有努力做到最好,才能被喜歡,才能被留下來。從此,“房間保持干凈”這個習慣就一直延續至今。而丈夫的成長背景是:母親平時也是隨意把東西亂放,所以他從小就養成了亂放東西的習慣。
具體來說,雙方要進行深層次的交流。我們看待對方,不能只是單純看待這個人,而應該放在整個家庭背景中去看。就像我們面對有網癮的孩子,不能只看到這個孩子有網癮,而是要把這個孩子放在整個家庭系統中去了解:他為什么有網癮,網癮是什么時候形成的。通過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我們可能會發現:當他在家庭中得不到關愛的時候,就會出去亂交朋友、去網吧上網,在朋友中去尋求這種關愛,由此導致了上網成癮的行為。
寫下可行約定:雙方都寫下可行的約定,一起找到彼此都愿意接受的方法處理沖突。回到剛才的那個案例中。在了解了表面的問題中隱藏著深層次的原因之后,我們就進入了第三個步驟,就是雙方盡可能地寫下可行性的約定,共同找出雙方都愿意接受并且去嘗試的方法。在上面的案例中,夫妻雙方是這樣決定的:丈夫可以在自己的書房隨意亂放東西,而其他的房間要保持整潔;在妻子出差的幾天中,丈夫可以隨意亂放,但是在妻子回家前,丈夫要收拾好家里的衛生。 給自己的情感賬戶存款
“情感賬戶”的概念,是美國的一位心理專家威拉德·哈利提出來的,意思是在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賬戶,每一次做一些讓對方開心的事情,就是給他的賬戶存款;每一次讓對方悲傷痛苦,就是在他的銀行中取款。存款多,你們之間的小錯誤就容易被原諒;如果賬戶支出太多,任何一點小事都可能變成大事。
在存款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投其所好,而不是給己所要。有句歌詞這樣唱道:“為你付出那么多,你卻從來沒有感動過”。如果真是這樣,那么我想問:你給的愛,是對方想要的嗎?比如,我現在講了一個小時的課,非常口渴,假如這時你給我遞杯水,就是在我的情感賬戶中存款;假如你非要給我一只烤鴨——專門買了最正宗的,還覺得是為了我好,那你只是被自己感動罷了。因為對我來說,不吃我會覺得辜負了你的好意,吃的話我又咽不下去——因為我需要的只是一杯水。又比如,你自己肚子餓了,也覺得我肚子是餓的。這些事,在你的角度看似乎是在存款,但是從我的角度看卻是提款。可能從對方的角度看,他也很委屈——我那么愛你,你都感受不到。所以,我們愛別人,要用別人需要的方式和語言。
大家應該都聽過這個故事:丈夫喜歡吃魚頭,每次吃魚,丈夫總是把自己喜歡的魚頭夾給妻子,并對她說這是她最愛吃的。妻子也一樣,總是把自己的魚尾夾給丈夫,并說這是他最愛吃的。他們都把自己喜歡的給了對方,結果愛吃魚頭的吃了一輩子魚尾,愛吃魚尾的吃了一輩子魚頭。
美國的蓋瑞·查普曼博士寫了一本書:《愛的五種語言》。每個人的愛的語言是不同的。例如,有的人需要的是陪伴。有個來訪者就告訴我:我老公經常忙于賺錢,想要給我更好的生活,可這些并不是我想要的——我不需要大富大貴,不需要一個賺錢的工具,我只需要他陪伴我。有的人需要的是行動。比如,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大人照顧孩子是很辛苦的,很多妻子都需要丈夫幫忙照顧孩子,一起分擔家務,所以,丈夫應該在妻子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有的人需要的是語言的鼓勵。有一句老話說:男人需要崇拜,女人需要寵愛。男士們最需要的是被欣賞和被鼓勵。當然,這個贊美必須及時、有事實根據。例如,我老公有一次給我做飯吃。我夸贊他說,很好吃啊,肥而不膩,然后我就吃了很多。我這個贊美是真誠的,因為他做飯確實很好吃。后來他養成了習慣,一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系著圍裙去廚房。有的人表達愛的方式是身體接觸。很多時候,有些人是愛你在心口難開,他不會用言語來表達,所以會借助身體的擁抱讓你感受到。大部分女性都需要親密溫暖的擁抱,這能讓她們感受到愛意。
那么,我們如何知道對方需要的愛是哪一種呢?我們可以直接詢問對方:你需要我為你做些什么呢?也可以留意對方無意間的表達,聽聽對方經常抱怨什么。比如,妻子常常抱怨的是丈夫為什么總是不按時回家,就說明妻子需要的是丈夫的陪伴,如果丈夫可以準時回家,妻子自然會開心。如果妻子抱怨丈夫總是幫不到她的忙,那么,妻子需要的可能是行動。這時,如果丈夫幫她去洗碗,她就能感受到丈夫的愛了。 用言語表達情緒
僅僅學會愛的語言是不夠的,因為在相處中,我們都有情緒,所以,學會處理情緒也是我們的必修課。
如果情緒一直被壓抑著,是不會自動消失的,它會在無意識的層面影響我們,長此以往可能會導致心身疾病;另外一種可能是,時間一長壓抑不住了,情緒就會在某個時刻爆發出來。有的人沒有辦法用語言和比較理性的方式處理問題,便利用自傷自殘的方式來處理。例如,一個來訪者告訴我,他每次一生氣就拿頭撞墻,父母因為害怕就不敢再說他了。他的舉動說明,他用身體的痛苦代替了心理的痛苦,并用行為宣泄了出來。當然,大部分人也許不會自殘,而是在生氣時摔東西。
那么,應該如何疏導情緒呢?首先應該學會用言語表達情緒。命名你的情緒是最成熟的一種表達方式。當用言語表達自己情緒的時候,就比較容易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能夠做到疏導情緒。
用言語表達情緒有一個技巧,就是用“我”字開頭。例如,我們通常的表達方式是:“你怎么遲到了。”大家在心里重復說一遍這句話,想想你聽到這句話有什么感受?會不會覺得被指責、被批評?這句話是以“你”字開頭的,當用“你”字開頭時,談話對象常常會產生防御心理,因為他們感到自己需要為某件事負責任,所以自然就會為自己辯解——“我是因為路上堵車才遲到的。”
下面我們換一種方法,用“我”字開頭的句式來說:“我看這個時間點你還沒到,很著急,擔心你在路上出了什么事情。”這樣既客觀地描述了事件,又主觀地說出了自己的感受。給談話對象的感覺是:我沒有指責你,我只是在談我的感受。這樣一來,情緒自然地表達出來了,而且不會影響兩個人的關系。
用“我”字開頭的陳述句,對于夫妻交流或其他人際關系都很適用。起初你可能會覺得,要改變多年的表達習慣非常困難。不過,一旦運用到關系中,就會有所改變。比如,以前給老公打電話我都會問:“你在哪?你什么時候回來?”時間長了,老公就煩了。他每次都回答:“你問我這么多干嗎?”后來我搞明白了:我其實是想他了,希望他能來陪我。然后,我就改變了表達方式:“老公,我想你了。”改變之后,也間接地影響了他。他會告訴我:“老婆,我今天比較忙,晚些回去。你一個人在家帶孩子,辛苦了!” 掌握情緒ABC理論
如果想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就一定要知道情緒是怎樣產生的。
這里我們要提到“情緒ABC理論”。其中A是指情緒的誘發事件;B是指對事件的看法;C是指情緒。舉例來說,有一次我去洗車店洗車。車沒有洗干凈,我讓店員再為我擦一次,店員沒有回應。這件事就是誘發事件A。我當時的想法是:“顧客就是上帝,你們怎么能不尊重顧客呢?”這就是想法B。此時我很生氣,這就是C。后來有人告訴我,這個洗車店里面的絕大部分員工都是聾啞人,他們可能沒有聽到我的話。這時候,我的心情忽然變得平靜了。為什么我前后的感受不同呢?這是因為我對事情的看法不同了:一開始我認為他們這樣做太不尊重我,那時我的情緒C是生氣的;后來我了解到他們只是沒有聽到我說話,這時我的情緒C自然變得平靜了。
同一件事可以導致不同的情緒反應,其實與事件本身無關,與我們對事件的看法有關。所以,我們的情緒不是因為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我們的看法引起的。因此,要想調整情緒,就要從調整我們的看法開始。也就是說,換一種積極的角度去看待事情,我們的情緒才會有所改善。 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以上是一些基本的技巧,最根本的還是夫妻雙方都要有健全的人格,如此才能具備處理差異和沖突的能力。很多人存在這樣的誤區:我的一個來訪者就告訴我,她心情不好都是因為她的老公——他不關心她,不呵護她,所以才導致她得了焦慮癥,到現在還在服藥,因此,該做心理咨詢的應該是她老公。她認為對方改變了,自己就快樂了。
你認為他改變了,你的情緒就好轉了,那么你的情緒應該由誰做主呢?如果對方一直不改變,你就一直痛苦下去嗎?這等于把自己快樂大門的鑰匙交給了別人。如果別人不改變,我們如何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呢?我們能否通過自己的改變,對整件事情產生積極的影響呢?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別人雖然可以招惹你,但生氣不生氣是由你自己決定的。如果學會了處理內在的情緒,我們和任何人交流都是自由的。心里是安全的,就不怕被別人所激惹。因此,我們一定要從自己開始,處理自己內在的情緒,而不是忙著去改變別人。
有些人可能覺得,批評了別人,指責了別人,就可以掩飾和忽略自己的問題。如果別人惹到我們,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別人為什么可以惹到自己,自己的情緒按鈕是什么呢?從小到大,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創傷。每一次經歷創傷,都在我們的腰上系了一個炸藥包;每多一個創傷就多系了一個炸藥包。這也就是內心的情結。如果某天遇見一個導火索,這些炸藥包就可能被引爆。我們要做的,不是要求他人不做導火索,而是去處理自己的炸藥包,解除爆炸源。
舉個例子,身邊有一個溫文爾雅的人,有一次他在街上遇見小偷正在偷東西,追上去就把小偷往死里打。看到這一幕的同事驚呆了。后來了解到:小時候,他的家里曾經被小偷洗劫一空,從此整個家庭一貧如洗。那個時候,他的憤怒、仇恨并沒有處理,而是被壓抑到了潛意識,形成了情結,所以遇到導火索就會一觸即發。
還有一個例子:我的一個來訪者,說他的媽媽從小就對他吹毛求疵,無論他如何努力都達不到媽媽的要求。長大以后,遇見了和他媽媽很像的人,他就會立馬發怒。有一次,領導在審核他的文案。修改文案的時候,他以為領導在挑剔,讓他想到了自己的母親,便忍不住和領導吵了起來。這嚴重影響了他和領導的關系。經過咨詢以后,他意識到領導并不是當年挑剔他的母親,而是在幫助他提高寫文案的能力。當他內心做了這樣的處理后,感受就是安全的。
那么,是讓他人不惹怒我們容易呢?還是我們自己處理內在的情緒比較容易呢?
不應去怪罪打開我們情緒按鈕的那個人,畢竟,如果自己不合作的話,沒有人能讓我們生氣——人都是對自己感到不安全的地方進行防御。我們可以借助寫情緒日記,看看是什么思想導致了我們的情緒。這個方法我曾經嘗試過,記日記的時候我們處在當事人的狀態;但當你閱讀自己的記錄時,你就跳出了當時的圈子,會從全新的角度看待問題。這也就是心理學理論中講的“第三只眼睛”——懸浮式注意。所以,人格的健全、完善很重要。若一個人的人格成長不夠好,會很容易把自己人格中的陰影部分投射到對方身上;反之,人格越成熟,越能接納和面對自己的人格陰影,也越能為自己負責。一個人格完善的人不需要遮掩,不需要壓抑自己不完美的部分,而是能夠真正接納別人、愛別人。這樣的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知道對方需要什么,能夠發展穩定的關系,并承擔需要承擔的義務。 婚姻的三個階段
在婚姻中,如果兩個人沒有承諾的觀念,那么他們的關系就很難維持下去。單純的親密等于喜歡,單一的激情等于迷戀,只有承諾沒有其他只是空洞的愛;親密加激情是浪漫的愛,親密加承諾是同伴的愛,激情加承諾是愚蠢的愛。最完美的愛是親密加激情加承諾。如果只有親密加激情,遇見一些變故,自己和對方都很容易放棄。既有親密又有承諾,這樣的感情越是遇到困難就越牢固。在內心需求發生變化的時候,雙方反而更容易發展出友好的互動,感情會變得更加豐富和飽滿。就像陳年的酒一樣,時間越久越有味道。
其實,這也是婚姻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你看不見我,我也看不見你,但是,你和我頭腦中想象的那個人一模一樣。這是雙方都活在幻想中的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最容易出現矛盾。雙方都在找對方的問題,都覺得對方是錯的,都不想改變自己,一心想要把對方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當改變對方的意圖和努力失敗之后,當我們發現對方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個人的時候,如果我們還愿意去接受那個真實的他,這才是愛。這也就進入了第三個階段:你是你,我是我,我們只是在一起。我們尊重彼此是獨立的個體,也允許對方和我們有不同的想法。
獲得幸福婚姻的三大定律
經營婚姻的基本原則是投其所好,而非給己所要。除了這個原則之外,要想擁有幸福婚姻,還要牢記三大定律。
太太定律:太太永遠是對的;如果太太是錯的,請參照第一條執行。
孩子定律:孩子永遠是孩子,丈夫也是孩子;當丈夫引起你的不滿時,請讀三遍第一條。
家產定律:除了一張雙人床外,一切東西都可有可無;當日子過得越來越繁瑣時,請高聲朗讀第一條。
夫妻雙方若能遵守這三大定律,世界上所有的婚姻問題都會得到圓滿解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