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世紀四大傳記 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記》 這是國學大師林語堂最得意的作品,中國現代長篇傳記開標立范之作。本書所記載的是一個詩人、畫家與老百姓之摯友的事跡。他感受敏銳,思想透徹,寫作優美,作為勇敢,絕不為本身利益而動搖,也不因俗見而改變。他并不精于自謀,但卻富有民胞物與的精神。他對人親切熱情、慷慨厚道,雖不積存一文錢,但自己卻覺得富比王侯。他雖生性倔強、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過也有時口不擇言,過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藝、好奇深思,深沉而不免于輕浮,處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動筆為文則自然典雅;為父兄、為丈夫,以儒學為準繩,而骨子里則是一純然道家,但憤世嫉俗,是非過于分明。以文才學術論,他遠超過其他文人學士之上,他自然無須心懷忌妒,自己既然偉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對人溫和友善,對自己亦無損害,他是純然一副淳樸自然相,故無需乎尊貴的虛飾;在為官職所羈絆時,他自稱局促如轅下之駒。處此亂世,他猶如政壇風暴中之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敵,是保民抗暴的勇士。雖然歷朝天子都對他懷有敬慕之心,歷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摯友人,但蘇東坡還是屢遭貶降,甚至受到逮捕,忍辱茍活。 二、朱東潤的《張居正傳》 張居正、大明王朝杰出的政治家,一代首輔、萬歷皇帝的老師。他的新政、他的一條鞭法早已為世人所熟知。但是中國歷史那種“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的宿命也同樣壓在了張太岳的身上。他身后的命運是何其的慘淡!如果大明王朝果真能矢志不渝的執行“張相”所指定的方略,或許真的會中興有望,但那又怎么可能呢?如同王安石一樣張太岳也敗了,但這似乎是一種逃不掉的歷史規律,和幾千年的封建傳統作對、和一個不可救藥的封建王朝較勁,那將是一場徒勞無益卻又可歌可泣的戰斗,不得不嘆息,世間已無張居正。 朱東潤先生(1896-1988),江蘇泰興人,中國古代文學及各體文學專家。1916年英國倫敦西南學院肄業。建國后曾任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全國寫作學會名譽會長等,是復旦大學第一批博士生導師之一。他為中文系開設中國文學批評史、陸游研究、梅堯臣研究、中國文學等課程,并培養了數十名碩士、博士生。其研究領域涉及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歷史,尤其專長歷史人物傳記文字的創作。善于將中國古代文學與中國歷史結合起來研究,注重史料的收集和史實的分析考辨,著有《張居正大傳》、《杜甫敘論》等傳記文字作品,其《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是我國最早的文學批評著作之一。他還是一位書法家,篆、隸、行、草無不精善。 三、吳晗的《朱元璋傳》
本書以豐富翔實的史料、生動活潑的文筆,將朱元璋從農民起義的領袖到封建帝王的一生做了全面闡述。作者試圖通過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使讀者領悟一個歷史人物的升降沉浮,并了解有明一代初期的歷史。本書是關于朱元璋傳記中影響最大的一部,經過作者四次的修改最終成此書,文筆生動形象,而又不乏翔實的史料依據,對朱元璋從一名農民起義領袖當上君主的歷程進行了講述,對于研究明史以及對朱元璋感興趣的讀者來說,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關于吳晗先生,其實已經不必做大的介紹。吳晗、鄧拓、廖沫沙的“三家村”大家都是知道的。吳晗先生是公認的明史專家,他的著作對中國歷史可謂影響深遠。毛澤東多次為《朱元璋傳》提出意見,其關注程度可見一斑。吳晗先生的《海瑞罷官》更成為掀起文革的導火索,可見先生對于中國發展的聯系了。
四、梁啟超的《李鴻章傳》
負責任地說,把李鴻章界定為大賣國賊我個人覺得值得商榷。我們經歷了100多年的變遷需要做歷史性的反省。不應以道德角度看歷史,而更多的應宏觀全面從技術角度看歷史。
梁先生認為李鴻章實不知國務之人也,不知國家為何物,不知國家與政治有若何之關系,不知政府于人民有若何之權限,不知大臣當盡之責任。
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李鴻章為中國近四十年第一流緊要人物。李鴻章為時勢所造之英雄,非造時勢之英雄。李鴻章,忠臣也,儒臣也,政治家也,外交家也。李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 本書是梁啟超著于光緒二十七年的書,作者站在當時的立場對李鴻章的一生作出了可觀而真實的評價。李鴻章是一個與中國歷史有很大關系的人物,本書為李鴻章作傳實際也是對中國這段歷史的描述,本書第一章介紹了中國歷史和清朝歷史與李鴻章的關系;第二章李鴻章未達之前和當時的中國形勢,介紹了李鴻章的家世與中國的內亂;第三、四章介紹了作為兵家的李鴻章;第六章是陽武時代的李鴻章,分析了李鴻章辦理洋務失敗之由;第七章是中日戰爭時代的李鴻章,分析其在中日戰爭中的地位。第八、九章是李鴻章作為外交家。第十章投閑時代的李鴻章;第十一章李鴻章的末路,義和團之起、聯軍合約都在此時;最后一章將李鴻章與古今東西人物進行比較,敘述了李鴻章的軼事。 李鴻章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爭議頗大的人物,梁啟超在在論及李鴻章的一生時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這也是本書的整體觀點。本書全仿西方人傳記之體,記述了李鴻章一生的行事,而加以論斷,有很大的客觀性。
學習不應該人云亦云,要有冷靜的分析和辨別,李鴻章敗雖不足恥,但那些躲在朝堂之上不思進取處處掣肘當面說好話背后下黑手的人又算得上什么英雄好漢?李鴻章有首詩寫的很好“丈夫執手把吳鉤,意氣高于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