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問題(2013年高考新課標II卷)。(9分) 20世紀后期,陜西鳳雛村出土了刻有“鳳”字的甲骨四片,這些
“鳳”字的形體大致相同,均為頭上帶有象征神權或王權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鳥。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云:“鸑鷟,鳳屬,神鳥也。……江中有鸑鷟,似鳧而大,赤目。”據此,古代傳說中鳴于岐山、兆示周王朝興起的神鳥鳳凰,其原型應該是一種形象普通、類似水鴨的短尾水鳥。 那么,普通的短尾鳥“鳳”為何在周代變為華冠長尾、祥瑞美麗的神鳥了呢?我們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銅器紋飾中,只有鳥紋而沒有鳳紋,真正的鳳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現,而且此時是華冠短尾鳥和華麗而飾有眼翎的長尾鳥同時出現,可見“鳳”是由鳥演變而來的。綜觀甲骨文和商代青銅器,鳳鳥的演變應該是鳥在先,鳳在后,貫穿整個商代的不是鳳而是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在商人的歷史中鳥始終扮演著圖騰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傳》記載郯子說:“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九扈為九農正。”鳳鳥氏成為“歷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時,九扈成為“九農正”,也是由于它們帶來了耕種、耘田和收獲的信息。殷人先祖之所以“鳥師而鳥名”,應該是由于這些隨著信風遷批的鳥,給以少皞為首的商人的農業生產帶來了四季節令的消息。 對鳳鳥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卻在周代。正是在周代,“鳳”完成了其發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環節:變為神鳥鳳凰。許多歷史資料記載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對“天命”的重視。《尚書》“周書”十二篇中大量出現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見的語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戰結束后,緊接著就“不革服于廟”(來不及換衣服就到神廟參拜),這個“廟”自然不可能是周廟,而是商人的神廟。這說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統接過來,成為中原合法的統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揚天命,歸根結底在于強調“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擇。那么有誰能給周人帶來“上天之命”呢? 根據當時的社會共識,最合適的就應該是“天的使者”——鳳鳥。《國語》云:“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歲即歲星,鶉火即柳宿。古人把赤鳳叫作鶉,看來周人選擇克商的時間也是寓有深意的。 (摘編自何丹《試論中國鳳文化的“歷史素地”及其在文化類型學上的深層涵義》) 1、下列關于鳳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20世紀后期在陜西風雛村出土的甲骨文中,鳳都表現為短尾鳥的形象。 B.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作為鳳屬的鸑鷟是跟鳧一般大的紅眼睛水鳥。 C.綜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獻記載看,鳳的原型是一種類似水鴨的普通短尾水鳥。 D.在周代文化中,鳳已經從短尾水鳥變成一種華冠長尾、祥瑞美麗的神鳥。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在商代晚期的青銅器紋飾中,華麗而飾有眼翎的長尾鳥形狀的鳳紋還沒有出現。 B.從青銅器紋飾和“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這句話看,鳥是殷商人傳說中的圖騰始祖。 C.風鳥知天時,九扈帶來耕種、耘田和收獲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鳥師而鳥名”。 D.周人的鳳崇拜是從商人那里沿襲而來的,而周人的崇鳳熱甚至超過了商人。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后代所見的“鳳”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種鳥。在中國文化史上,風的形象最為重要的演變開始于殷商晚期,最終完成于周代。 B.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稱臣于商紂王。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戰結束后,馬上就參拜了商人的神廟。 C.《尚書》“周書”是記載周王朝史事之書,在“周書”十二篇中大量宣傳天命、“殷革夏命”,實際上就是在宣傳“周改殷命”。 D.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戰克商的時間定在甲子日,即歲星在鶉火的時候,就是因為鶉是赤鳳,而赤風將帶來“上天之命”。 閱讀指要: 目前看,論述類文本閱讀命題形式為選擇題,多為文句理解和分析正誤判斷。基于文本和命題特點,其閱讀的基本方法應是: 1、專注閱讀文本。以讀懂、了解文意(句意)為基本目標。總體看,這一目標是能做到的。如遇個別難句,可以做一標記(?)放過去。 當然,閱讀時,可以增強段落意識,突出重點句。一般說,一個選文5——6段,每段有一個相對獨立的意思,最好能有所掌握。每段里也都有體現主旨的、或者內涵豐富的句子,此為重點句,在閱讀時最好能留有印象。這種即時性的重點記憶,對后面的做題是很有幫助的。 有人主張,先看題,再閱讀,這可能也是一種方法,但我認為這樣會在閱讀中事先加進某些因素,影響閱讀的第一感知。 2、做題思路與步驟: ①找原文。對應選項,或選項內容要點,“找原文”。找什么樣的“原文”,要找到主體內容“等同”的原文,有時可能是以重要概念為主。 ②消化理解“小的語言環境”。找到原文,有時并不能直接找到一句話完全對應(當然,有時也有),而通常要涉及完整兩三句、三五句的內容或范圍。另外,對比選項和原文,有些詞語、表達方式可能會有一些變化,這就要求,在“找到原文”的基礎上,對相關內容、“小的語言環境”,內容特點做消化理解。這是完整、全面、深入理解語意的重要一步。 ③在①②兩步基礎上,做對比、比照,最后確認,明確答案。 難度解讀:A級 如:第1題A項: 20世紀后期在陜西風雛村出土的甲骨文中,鳳都表現為短尾鳥的形象。找原文,對應的語意等同句應是: 20世紀后期,陜西鳳雛村出土了刻有“鳳”字的甲骨四片,這些
“鳳”字的形體大致相同,均為頭上帶有象征神權或王權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鳥。原文對照選項,雖然某些詞語被丟掉,個別地方表現方式也有變化,但就主體、關鍵信息而言,很容易判定,兩者的意思是一樣的。因此,判定A項的說法是對的。 難度等級說明:如果對應選項幾乎能找到原句;面對原句,不用做更多深入的內涵分析,相對簡捷的就可以做出正誤判斷,這種題的難度或類型就可以確定為是A類,或難度A等,最低等。 難度解讀:B級 第3題A項:后代所見的“鳳”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種鳥。在中國文化史上,鳳的形象最為重要的演變開始于殷商晚期,最終完成于周代。 前半句“后代所見的‘鳳’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種鳥”,原文中沒有可供直接判斷的語句,而是需要整合、理解相關語句的含義。如“古代傳說中鳴于岐山、兆示周王朝興起的神鳥鳳凰,其原型應該是一種形象普通、類似水鴨的短尾水鳥”,說到鳳凰的“原型”是什么什么,那么鳳凰本身就是一種抽象化的、非自然的真實存在;再結合“‘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在商人的歷史中鳥始終扮演著圖騰始祖的重要角色”,可見鳳凰實為一種“圖騰”;還有“神鳥”等等說法,以此確認說它“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種鳥”是對的。 后半句:在中國文化史上,鳳的形象最為重要的演變開始于殷商晚期,最終完成于周代。 對應原句:第一部分,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銅器紋飾中,只有鳥紋而沒有鳳紋,真正的鳳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現,而且此時是華冠短尾鳥和華麗而飾有眼翎的長尾鳥同時出現,可見“鳳”是由鳥演變而來的。由此確認“鳳的形象最為重要的演變開始于殷商晚期”是正確的。第二部分,正是在周代,“鳳”完成了其發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環節:變為神鳥鳳凰。由此確認“最終完成于周代”是正確的。這部分答案的判定,需要對不同的內容,特別是對分處不同部分的內容進行信息整合,綜合整理、確定。我們把這類問題的難度確定為B級。 當然,如加上前半部分,不但需要對不同的內容、信息進行整合,還需要理解文中句子所具有的“含義”(此種情況難度等級為C),整體難度可以綜合確定為D 難度解讀:C級 第3題B項: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稱臣于商紂王。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戰結束后,馬上就參拜了商人的神廟。 前一句:“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稱臣于商紂王”是歷史常識,先撇開不談。有它也是增加難度的因素。單看后半部分: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戰結束后,馬上就參拜了商人的神廟。對應原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戰結束后,緊接著就“不革服于廟”(來不及換衣服就到神廟參拜),這個“廟”自然不可能是周廟,而是商人的神廟。這說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統接過來,成為中原合法的統治者。顯然,“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戰結束后,馬上就參拜了商人的神廟”,目的是要“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戰結束后,馬上就參拜了商人的神廟”,而不是要表示“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因此,這個選項是錯誤的,即為本題答案。需要說明的是:這里不能靠對應的原文的句子簡單的字面意思做出判定,而是要靠理解句子或句與句之間(文章)的含義做出判定,這樣,問題需上升到句子或句與句之間含義的理解,難度定為C級。 小結:做上述難度等級的劃分,目的是藉此理解文章和試題內容的特點,厘清在閱讀分析中我們的思維狀態,以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實際看,單一類型的情況有,綜合的情形更不在少數。因此,我們需要在分析問題、優化思維的基礎上,增強綜合意識,靠耐心、細致,有效應對。 附: (第1題B項: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作為鳳屬的鸑鷟是跟鳧一般大的紅眼睛水鳥。 對應原句: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云:“鸑鷟,鳳屬,神鳥也。……江中有鸑鷟,似鳧而大,赤目。”“似鳧而大”,而不是“一般大”,故表述錯誤。答案:B。難度等級:A 第1題C項:綜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獻記載看,鳳的原型是一種類似水鴨的普通短尾水鳥。 前半句“綜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獻記載看”不是要理解的文章內容,而是一個答題提示。雖然,也有其信息價值:找到有關“陜西風雛村出土的刻有‘鳳’字的甲骨(四)片”文,并明確其中的形象為“短尾鳥”;同時,后文還有所謂“上古文獻記載”。作為主體信息后半句“鳳的原型是一種類似水鴨的普通短尾水鳥”,對應原文“據此,古代傳說中鳴于岐山、兆示周王朝興起的神鳥鳳凰,其原型應該是一種形象普通、類似水鴨的短尾水鳥”,提取主體信息,不難判定,表述正確。難度等級:可理解為A+ 第1題D項:在周代文化中,鳳已經從短尾水鳥變成一種華冠長尾、祥瑞美麗的神鳥。 對應原文:那么,普通的短尾鳥“鳳”為何在周代變為華冠長尾、祥瑞美麗的神鳥了呢?雖然以反問句形式出現,但含義十分明確,表述正確。難度等級:A 第2題A項:在商代晚期的青銅器紋飾中,華麗而飾有眼翎的長尾鳥形狀的鳳紋還沒有出現。 對應原文: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銅器紋飾中,只有鳥紋而沒有鳳紋,真正的鳳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現,而且此時是華冠短尾鳥和華麗而飾有眼翎的長尾鳥同時出現。對比,提取主要信息,很容易判定,A項的說法是錯的。此題答案A。難度等級:A 第2題B項:從青銅器紋飾和“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這句話看,鳥是殷商人傳說中的圖騰始祖。 此題類似第1題C項。前半句是提示,同時做信息來源提示。后半句“鳥是殷商人傳說中的圖騰始祖”對應原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在商人的歷史中鳥始終扮演著圖騰始祖的重要角色”(參照有關青銅紋飾的內容,或進一步以此為佐證),判斷不困難。難度等級:A+ 第2題C項,略。對“鳥師而鳥名”理解不好。 第2題D項:周人的鳳崇拜是從商人那里沿襲而來的,而周人的崇鳳熱甚至超過了商人。 對應原文:對鳳鳥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卻在周代。可見說法正確。如有必要,在思考一下周與商在鳳崇拜上一脈相承的關系,無須更多探討。難度等級:A) (第3題C項:《尚書》“周書”是記載周王朝史事之書,在“周書”十二篇中大量宣傳天命、“殷革夏命”,實際上就是在宣傳“周改殷命”。 對應原文:《尚書》“周書”十二篇中大量出現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見的語句…………周人之所以宣揚天命,歸根結底在于強調“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擇。判定需要綜合相關信息,也需要理解有關句子的含義。故等級可定為C+ 第3題D項: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戰克商的時間定在甲子日,即歲星在鶉火的時候,就是因為鶉是赤鳳,而赤風將帶來“上天之命”。 對應原文:(承前:“周王室克商”,“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戰”),那么有誰能給周人帶來“上天之命”呢?根據當時的社會共識,最合適的就應該是“天的使者”——鳳鳥。《國語》云:“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歲即歲星,鶉火即柳宿。古人把赤鳳叫作鶉,看來周人選擇克商的時間也是寓有深意的。有信息的綜合,總體是對后半句句子含義的理解。等級可定為C+) |
|
來自: 懷念二中 > 《教學之現代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