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在2016年底的微信公開課上,“微信之父”張小龍詳細闡述了當時還未“面世”的小程序相關內容、定位以及大家關心的問題:
小程序無需安裝、觸手可及、用完即走、無需卸載 小程序沒有入口 小程序不是訂閱號 小程序不能推送消息 小程序不能被分享 ……
總而言之,當初小程序的定位是非常高冷的(哎呀跟自媒菌一樣呢),有人用“微信的無印良品”、“禁欲的性冷淡風”之類的標簽形容小程序。
早期小程序過多的限制,使得它帶著極高期待被熱炒了不到一個星期就歸于平靜,開發者們也只是在周遭的互聯網小圈子里自嗨,并沒有達到預期中推廣和應用的效果。
同時,這樣的落差也讓小程序開始被不少媒體“看衰”:
36氪:我在推廣自己小程序時,排名第一的用戶問題就是為什么你們不開發一個APP?
i黑馬:小程序不提供入口,不提供推薦,只提供聊天和群分享,不注入更多的資源,這是一個后續缺乏運營的產品。這種想通過開發者自己去推動和傳播入口的方式,很難吸引到有實力的開發者。
也有網友不惜對它進行“冷嘲熱諷”:
@Kingxu:這玩意兒就是個雞肋,那么一丁點兒容量能玩出啥大花頭,如果容量大的話微信本身就太過臃腫,還不如用APP呢
也許是真的急了,最近大半個月,微信官方的認證公眾號“微信公眾平臺”開始連續發文解釋小程序的“新能力”,他們的小編經常熬到比自媒菌還晚才推送。
以下是小程序更新的不完全統計:
…… 4月4日,可進入小程序(此前小程序只允許掃碼訪問)。 4月17日,企業可將小程序授權給第三方平臺。 4月18日,微信圓形“小程序碼”上線。 4月20日,公眾號可以關聯不同主體的小程序。 4月22日,公眾號圖文消息支持添加小程序卡片。 4月25日,公眾號和小程序可同名。 4月26日,不用開發,公眾號就可以快速創建“門店小程序”。 4月28日,公眾號可快速注冊、認證小程序,無需提交主體材料、對公打款或支付認證費用。 可以說,小程序接二連三的“改造”,就是為了喚回了大眾對它的關注。 另外看看推送的這些標題,特別是4月下旬那幾天,除了公眾號和小程序就是公眾號和小程序!
哎?!之前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上不是公開表示過他倆是沒啥關系很獨立嗎?
這種感覺就像它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攔也攔不住了,所以爸爸只能放手讓其自由戀愛了。
對于這些變化,跑得比誰都快的媒體當然不會放過:
36氪:1、每一個小程序不是孤立的,它們組合起來才能完成一個完整而巨大的生態。
2、每一個小程序都不是完整的,它應該能被切分成各種碎片,被用戶自由運用。
3、小程序可能會產生一種用戶可以深度介入和加工的,高速傳播的『元載體』。
4、小程序最好都是基于互動的,尤其是同步實時互動的。
5、二維碼只是目前不得已的入口,小程序需要的是真正的場景感知能力。
6、純線上的小程序更是要抓住用戶使用習慣,抓住他們的時間維度。讓用戶在心理場景上產生依賴,并在使用過程中盡快付出,盡早積累沉沒成本。
7、長遠來說,小程序是一個聯接虛擬和現實世界的的大門。
脈脈:“酒香不怕巷子深”到“牧童遙指杏花村”。
內容創業正前所未有的成熟并豐富起來,很多公眾號漸漸變成一個人玩兒不轉的東西了,咪蒙、一條、新世相、差評、三表龍門陣等等大號,都有各自的團隊,分工明確合作默契,以極高速度產出著讀者們喜聞樂見的內容。
但團隊之力有時而窮,僅僅是文字,已經不足以打動我們這顆飽經滄桑的老心了。從文字到音頻,再到短視頻,讀者的興趣和熱情逐漸冷卻的此刻,小程序的加入,帶來了更新鮮的元素。
億邦動力網:如果公眾號的“千人千面”與零售業的“萬店萬物”能夠打通,那不亞于開拓了一條新航線,把兩個資源豐富又互有所需的新大陸連接了起來。小程序“即用即走”的特性,提供了雙方很好的結合點。
第一,公眾號不用去涉足偏重的商品供應鏈,做好內容做好人群經營就好;商品方不用去涉足自身不擅長的內容運營,做好產品就好。
第二,雙方互相匹配時,就發生連接;雙方不再匹配時,就斷開連接。沒有綁定關系,市場自組織,誰療效好找誰。
通過小程序,零售業為公眾號眾包了商品供應鏈;反之,公眾號為零售業眾包了內容和人群運營。雙方能力互補,互為眾包。同時,人人愛增量。公眾號有更多與商品、品牌結合的變現模式,零售業有更多不同人群的流量來源。
公眾號負責“攻”,為品牌、商品培養潛在人群。小程序負責“受”,承載興趣的交易轉化。此謂:千人千面,萬店萬物,一攻一受。 當然,也可能是因為之前蘋果限制微信的“贊賞”功能,才加速了小程序和公眾號的結合。騰訊靠此巧妙地瓦解了這道圍墻。(蘋果接下來會出什么招呢?) 小程序放棄自己的初衷,也許是為了留住更多的用戶,而作出的妥協。不過,小程序要想真正“收復失地”還需要一定時間:
據艾媒咨詢最新發布《2017年中國網民針對微信小程序使用與開發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微信小程序發布一個月后,雖然應用開發者關注度明顯提升至94.9%,但是選擇繼續開發小程序的應用開發者僅占到9.2%,更有35.2%應用開發者對小程序感到失望、意在放棄,35.2%開發者表示短期不考慮。
圖片來源于“電商快訊”
但在尋求用戶留存的同時,也要注意別讓開發者失望而歸了。
小程序不溫不火地前進著,自媒菌不禁想起當初微信也是這樣不溫不火地問世、流行,到現在更是根深蒂固地盤踞在人們的工作、生活中。
所以,也有一些人“力挺”小程序:
魏武揮:現在我們來具體說說微信的這個小程序。這其實是相當冒險的一招。按照我一位朋友的說法,冒險就冒險在:張小龍試圖將整個互聯網生態里的“流量思維”改變為“價值思維”。
嘉莉:當公眾號可以關聯不同主體的小程序之后,第三方開發的小程序也可以讓商家企業直接使用,這樣一來小程序第三方平臺將會爆發。
這個與張小龍的初衷有所出入的小程序,未來能走到何等高度,會遇到什么瓶頸,現在依然留待時間檢驗。
但是自媒菌覺得,對于我們普通用戶來說:
方便就是王道呀! 怎么好用就怎么來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