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域概況 1 .自然特點 沱江為長江左岸一級支流,流經四川盆地腹部。綿遠河是沱江的主源,發源于綿竹市九頂山大鹽井溝,流至漢旺鎮出山區進入成都平原,經德陽,先后納石亭江、湔江及都江堰水系中的青白江、毗河,在金堂縣的趙鎮始稱沱江。其下流經簡陽、資陽、資中、內江、富順,至瀘州市江陽區注入長江,全長639km,流域面積 27844km2,其中四川省境內流域面積 25900km 2(僅支流瀨溪河上游屬重慶市的大足縣和榮昌縣 )。趙鎮至內江為中游,長 300km,落差 146.8m,內江至河口為下游,長 202km,落差 67.3m。 沱江流域呈長條形,南北長,東西窄,地勢自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全流域由山區、平原、丘陵三種地貌組成。綿竹市漢旺鎮以上為山區,海拔高程700至 1500m。區內山高坡陡,溝深谷狹,水流湍急,河谷呈 “V”型,河谷寬一般在 40至 150m。該區植被覆蓋良好,森林茂密,耕地較少。漢旺至趙鎮屬成都平原水網區,海拔高程 440至 730m。區內陸勢平緩,河渠縱橫,氣候溫和,工農業發達。趙鎮以下至河口,為盆地丘陵區,海拔多為 250至 500m。其中龍泉山河段河谷狹窄,為 “V"型,以下河道平緩,灘、沱相間,彎曲度大。
流域內出露地層,上游發源地有部分古代老地層外,中下游為第四系砂、卵、礫石及砂壤土層,巖層主要為粘土巖、砂質粘土巖及砂頁巖互層等。流域上游地區活動性斷裂發育,屬Ⅷ度地震區。中下游丘陵地區地震基本烈度為 Ⅵ度。 沱江流域氣候溫和,多年平均氣溫17.1℃,流域內雨量充沛,多年平均年降雨量 1010mm,其中上游山區為 1200至 1700mm,成都平原 850至 1100mm,中下游丘陵區在 800至 1150mm。降水量集中在 6至 9月,可占年總量的 63.5~ 74.3%。 沱江屬非閉合流域,徑流主要來源于降水,其次是從都江堰灌溉渠引來的岷江水。據金堂三皇廟水文站實測分析,沱江上游多年平均徑流量78.2億m3,占全流域水量的 52.4%,其中岷江年平均來水量 26.1億m3。三皇廟站以下中下游,多年平均徑流量為 71.1億m3,占全流域水量的 47.6%。全流域河川徑流量 149.3億m3。流域內徑流年內分配極不均勻。汛期 6~ 10月水量占全年的 80%以上,而枯期 12~ 5月水量僅占全年的 13—17%,尤以 2~ 4月為最枯,水量僅占全年的 2.5~ 4%。 沱江上游為著名的鹿頭山暴雨區,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雨區的時空分布,影響干支流各河段的洪水量級。暴雨中心在山區,則上游各支流將產生大洪水或特大洪水;暴雨中心在平原,僅在干流形成大洪水;暴雨中心在平原區并延及山區,或山區發生強暴雨延及平原,則干流可形成特大洪水,如1840、 1934、 1959年和 1981年洪水。 沱江中下游暴雨中心無固定位置,其暴雨洪水主要有三種情況,一為中下游強暴雨造成區間洪水與支流洪水及上游洪水遭遇,可形成干流特大洪水,如1840、 1959、
1981年;二為中游強暴雨形成的區間洪水與上游大洪水遭遇,亦可造成干流洪水如
1888、
1898年;三為中下游強暴雨形成的區間洪水與支流、干流上游一般洪水遭遇,亦可形成中下游大洪水如
1948年洪水。洪水過程線峰形肥胖多復峰,一次洪水歷時 5—15天不等。常出現在
7—8月,洪水水位變幅達 10—
15m。沱江干流上中下代表徑流特征值及最大、最枯流量如表 —1。
沱江流域水力資源相對貧乏,干支流水能理論蘊藏量為1296MW,其中干流為779.2MW,占整個水系的60.1%,技術可開發量476.6MW,經濟可開發量448MW,年發電量25.00億kW.h,除頭道金河的二級電站可建為中型外,其余均為小型電站。 2.社會經濟特點 沱江流域除主要涉及德陽、成都、資陽、內江、眉山、自貢、宜賓、瀘州八市37個縣市區外(或還涉及重慶市的大足、榮昌兩縣)。沱江中下游城鎮密布,屬省內經濟發達區。流域內總人口約181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約占84%,區內土地肥沃,農墾發達,是四川省糧、棉、油、糖主產區之一。 流域內礦產資源分布廣闊,儲量豐富。現已探明和開采的礦產資源有煤、鐵、磷、鹽、天然氣、銅、石墨等,還有聞名全國的自貢井鹽,可為發展地方工業提供豐富資源。流域內擁有冶金、煤炭、機械、化學、化肥、電力(火電廠)、紡織、制糖、釀酒等輕重工業。化學、化肥、制糖、釀酒等工業及生活廢水的排放,使沱江干流及釜溪河已成為我省受污染最嚴重的河流,目前亦無Ⅲ類地面水可言。 境內水陸交通較發達,以橫貫流域中部的成渝鐵路和成渝高速公路與寶成鐵路、達成鐵路為主構成的交通網絡,是沱江流域經濟發展的大動脈。干流淮口以下終年通行木船,中、下游可行駛20~30t木船,是陸路交通的一種補充。 二、開發意見 沱江是我省腹部地區的一條重要河流,根據流域的自然地理特點和國民經濟發展要求,其開發任務是灌溉、防洪、環境保護、發電、供水和航運等。 1.上游 沱江流域在漢旺、關口、高景關一線以北為山區,山高坡陡,河谷深切,水流湍急,暴雨量級大,洪水頻繁,河流進入平原區后,比降減緩,河道開闊,洪水對沿江兩岸的工農業生產及人民生命財產威脅巨大。上游山區及各支流的開發任務以水土保持、發展中、小型水利工程及小水電為主。在有條件的支流上,應修建具有調蓄性能的骨干水利工程,如干流綿遠河上的清平水庫。平原區干流段的防洪整治重點是德陽市及漢旺鎮。 2.中下游 沱江中、下游地區應以工業生活供水、防洪、灌溉為重點,對金堂、簡陽、資陽、資中、內江、富順、瀘州等易受洪水危害的沿江重點城鎮,應抓緊做好防洪工程的前期工作,爭取早日動工興建。沿江可合理布置一些中小提灌站,以滿足生產生活及灌溉用水的要求。金堂淮口鎮以下的干流梯級開發,防洪、航運、發電和灌溉應統籌考慮,應采用低閘(壩)綜合開發方式。該區的農業灌溉,遠期規劃由毗河引水工程和長征渠引水工程解決;近期主要依靠當地徑流和適度發展江河提灌工程解決。由于沱江枯期徑流嚴重不足,加之水環境污染嚴重,綜合用水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必須協調好各部門的用水關系,要保證河道內的航運、環境等用水,從中、下游的綜合用水考慮,在上游修建調蓄水庫,補充沱江的枯期徑流是十分必要的和迫切的。同時,對沱江流域的嚴重缺水城市和受污染河段的城鎮用水,應研究解決方案。 沱江干流和部分支流是我省目前污染最嚴重的河流,加強水資源保護和水環境治理,是沱江的重要任務。 金堂趙鎮至河口502km,天然落差214.1m,共規劃布置22級,裝機248.3MW,年發電量14.5億kWh,其中裝機10MW以上的電站有13座。 沱江干流航運量不大,資陽、內江段以疏浚為主,使航道能通行30t級的船舶,自貢、瀘州段以整治為主,由六級航道提高到五級。 |
|
來自: 昵稱VChmUhmv > 《1、建置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