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國時期的鄴城延續了曹魏鄴城的都城格局,因宮室遭破壞,鄴城再建,后趙皇帝石虎的修建極盡奢華。他不但加高加大三臺,還在原銅爵園的位置建造九華宮等大型宮殿建筑,石虎在鄴城的宮殿門臺均加筑觀、榭之類的建筑裝飾,樓臺亭閣重檐高聳,彩繪濃淡相宜,于六七十里之外遠望鄴都的華美宮苑,宛若仙居。鄴城遺址出土的“大趙萬歲”瓦當,半人面建筑構件,紋石建材等就是當時獨特的遺物。另外,鄴城遺址中,出土過一些半人面瓦飾,據考證產于前燕時代。著名甲骨文書法家冶山堂主人收藏《大趙萬歲瓦當》拓片并以此為底用甲骨文題跋闡釋其出處,治學嚴謹,書法文字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古鄴城復原模型圖?
曹魏時代的鄴城歷經人為破壞與自然毀壞,古城遺址幾乎全部埋沒于地下,現地表僅存銅雀三臺局部。經考古勘探發掘,確認了曹魏鄴城的城墻、城門、道路,主要宮殿等遺跡,可知其平面大致呈橫長方形,東西2400米——2620米,南北1700米。曹操營建的鄴北城創立了中軸線貫穿全城的規劃思想、單一宮城制度、區劃規整功能有別的設計理念,為以后歷代都城沿襲,同時為古代東亞地區的早期都城規劃所借鑒,是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半人面瓦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