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詩詞名句,寫景抒情,自然風光,山,飛來峰
【名句】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出處】 宋代·王安石《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譯注】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云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不怕層層浮云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①飛來峰:有兩說:一說在浙江紹興城外的林山。傳說此峰是從瑯即郡東武縣飛來的,故名飛來峰。一說在今浙江杭州西湖靈隱寺前。 ②千尋塔:很高很高的塔。尋,古時長度單位,八尺為尋。 ③浮云:在山間浮動的云霧。望眼:視線。
【說明】 《登飛來峰》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第一句中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對前途充滿信心。詩的后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賞析】 這首詩寫于詩人初涉宦海之時,此時詩人王安石正值青年,躊躇滿志,抒發了內心寬廣的胸懷,和對前途的樂觀的信心。 “飛來山上千尋塔”,“千尋塔”意指塔有千尋之高,系詩人的夸張,詩人說塔高,而塔又在飛來山上,也突出了飛來山的高,高塔矗高山,更是高上加高。詩人通過千尋塔這個意象,暗示了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聞說雞鳴見日升”,雄雞打鳴,掃盡殘星,紅日東升,朝氣蓬勃,描寫了一幅蒸蒸日上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了必勝信心。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兩句,議論說理,兼有抒情。“不畏”兩個字表現了詩人堅定的性格和品質,充滿自信,詩人不怕被浮云遮蔽了雙眼,只因為自己便在這山的最高層。“浮云遮望眼”,是用典,據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也。”這兩句的意思一語雙關,詩人居高臨下,無所畏懼,站得高,望得遠,只要自己的位置足夠高,所有的美景便都在自己的腳下,一覽無余。同時,詩人初涉宦海,處于改革之先鋒,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賢的隱患,然而詩人剛正不阿,以“不畏”來面對所有的質疑,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的高瞻遠矚,和不畏奸邪的勇氣決心。詩的后兩句承接前兩句的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生動形象,又蘊含深刻的哲理。更多描寫喜悅的古詩詞名句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www.) 關于登高的詩相似的有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只不過詩人在這里表達的是政治上的胸懷和抱負,而王表現的是對自己的自勉和努力。蘇軾《題西林壁》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兩者句式倒很相似,但含義和意境又相去甚遠了。
(責任編輯:夏素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