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十二官----膽,中正之官 一、膽之位 膽,與肝相表里,為中正之官?!端貑枴れ`蘭秘典論》曰:“膽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敝姓褐校{入也,納入范圍(口),加一豎含上下通徹之意;正,是也,一為上位,放于止上,是上位止于正道。中正乃不偏不倚,符合規矩,上下通徹。決斷:決,行流也;斷,截斷也,喻為人誠實專一卻沒有別的技能。決斷二字用于膽之職能,貼切而妙哉。決斷含義有二:一拿主意,做決定;二決定事情的魄力。 膽不像其它臟腑的功能顯而易見,如:胃化食、小腸分清濁、大腸吸收水分……膽只是一個裝著綠色膽汁的囊??墒撬穆毮苁钦\實專一的,就負責決斷事情。膽氣足(膽子大),決斷事物有魄力;膽氣不足(膽子?。?,決斷事物畏頭畏尾,優柔寡斷。故清代程杏軒所著《醫述》曰:“氣以壯膽,邪不可干。”《素問·奇病論》也講道:“膽氣虛則怯,善太息(長出氣),或謀慮而不決。” 膽,中正的秉性與其他臟腑有著顯著的區別。腑為陽,陽主動、主瀉。小腸、大腸、胃、膀胱,水谷一類在其中處于流動和下瀉的狀態。臟為陰,陰主靜、主藏。心、肺、肝、脾、腎,藏精華而不瀉。膽卻一腑兩性,沒有單一藏或瀉的偏性,它藏中有瀉,瀉中有藏,如:肝的膽汁充足時,藏而不瀉;而肝的膽汁不足時,瀉而不藏。 正是由于膽“誠實專一,不表功張揚”之故,被現代醫學所誤解,認為它可有可無,有時因囊腫、結石小癥,便將其摘除。其實,膽默默地擔負著十一臟腑免疫功能的職責。 《素問·六節臟象論》曰:“凡十一臟,取決于膽也。” 《脈經》曰:“肝之余氣,泄于膽,聚而成精。” 精:擇也。肝之大將軍,選擇用于作戰的物資精華貯存于膽,供應十一臟腑的防備之需,看其何等重要。金代李杲(gǎo)所著《脾胃論》曰:“膽者,少陽春升之氣,春氣升則萬化安,故膽氣春升,則余臟從之。膽氣不升,則飱泄、腸澼(pì,大便似膿)不一而起?!?化:教行也。膽之春氣無形卻有其物。它默不作聲,卻于無聲之處響驚雷,教化十一臟腑陽氣上升,保持人體之安寧康健。 二、膽失衡 膽與肝相表里,其失衡有寒熱虛實之分。多因肝氣有余,濕熱蘊膽,膽氣虛怯或猝受驚恐所致。肝氣與七情有密切關系,故膽病多有脅痛及精神神志方面癥狀。膽內藏精汁而主疏泄,所以膽液被阻,不得泄越,每致發黃。 《脈經》卷二:“膽實,左手關上脈陽實者,足少陽經也。病苦腹中氣滿,飲食不下,咽干,頭重痛,灑灑惡寒,脅痛。膽虛,左手關上脈陽虛者,足少陽經也。病苦眩,厥,痿,足指不能搖,躃(bi,瘸),坐不能起,僵仆,目黃,失精,目巟目巟(huāng huāng,不明)” 《太平圣惠方》卷三:“若虛則生寒,寒則恐畏,不能獨臥,其氣上溢,頭眩口苦,常喜太息,多嘔宿水,心下澹澹(dàn dàn,水波起伏蕩漾的樣子),如人將捕之,咽中介介(似有物),數數好唾,是為膽虛冷之侯也?!?又“苦肝氣有余,膽實,實則生熱,熱則精神驚悸不安,起臥不定,胸中煩悶,身體習習,眉頭傾萎,口吐苦汁,心煩咽干,此是膽實熱之候。” 《儒門事親》卷七:“膽者,敢也。驚怕則膽傷矣?!?/span> 《臨證指南醫案·疸》:“陽黃之作,濕從火化,瘀熱在里,膽熱液泄,與胃之濁氣共并,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遏(è,阻止)郁,侵于肺則身目俱黃,熱流膀胱,溺色為之變赤,黃如橘子色。陽主明,治在胃。陰黃之作,濕從寒水,脾陽不能化熱,膽液為濕所阻,漬(zì,沾染)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膚,色如熏黃。陰主晦(huì,昏暗不明),治在脾。” 治宜調肝利膽,清化濕熱,和解少陽,溫膽安神等法。 |
|
來自: fyhlfrances > 《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