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臭,是生活中的常見癥狀,給患者帶來了很多的困擾對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有著很大的影響。一旦患病就要及時的治療。 目前臨床上口臭多用西醫治療,西醫治療臨床作用快效果明顯,但西醫治療口臭易復發,持續時間短,容易產生耐藥沮有時不能治療臨床上無明顯病因的口臭。因此,中醫治療口臭的優勢就突顯出來了。 中醫是在辨證論治原則下,從整體出發,四診合參,病癥相結合而制定出“個體化治療方案”,可從根本上解決口臭。 中醫口臭辯證施治分型1.脾胃蘊熱: 多食辛辣厚味,宿食停滯,兼有牙宣、口瘡、或溫熱病,火氣上蒸,舌紅苔膩,脈浮,眼腫滋膿。 口臭有腐氣,宜消食導滯,用枳實導滯丸。
2.勞郁: 因愿不遂,憂思過度;或勞逸過度,無所事事損傷脾氣,致運化失健,水濕內停,濕濁內生,濁氣上升,出于口而至臭。 表現為口臭、納呆、乏力、大便溏等,需補脾益氣。 3.肺熱壅盛: 肺熱口臭,口中如膠,口干口渴,小便多,用地骨皮丸。 膏粱多飲,勞心過度,肺金有傷,以致氣出腥臭,涕唾稠粘,咽隘不利,口苦干燥,以加減瀉白散主之。
4.心脾積熱: 口氣熱臭兼面赤唇紅,煩躁不寧,大便干,小便黃,舌質紅,脈滑。 以五香丸、雞舌香丸等治之。
5.腎虛熱: 口臭,牙齦赤爛,牙齒松動,牙縫出血,腿膝疾軟,脈細數,用六味地黃丸。
中醫治療口臭的藥物治療臨床上傳統中醫治療口臭有很多制劑,如玉女煎、一貫煎、瀉黃散、五香丸、清氣丸、祛燥湯等復方制劑來治療口臭,臨床治療證實其效果非常明顯,毒副作用甚少。 (1)玉女煎:出處《景岳全書》。
胃火盛,腎陰虛,水不制火,故火熱沿經絡上攻,甚者傷血絡,出現火盛癥狀。 本方中石膏清泄胃火;熟地滋補腎水;知母清熱養陰;麥冬生津止渴,清熱養陰;牛膝補益肝腎,引熱下行。諸藥共奏滋腎陰、清胃熱之功。 (2)祛燥湯:治療口臭癥的主方,亦是專病專方,本屬家傳秘方。 在上世紀90年代,秘方所有者公開此方并制成中成藥定名為“清爽沖劑”以原方劑量分裝成2包,每服1包,每日2次,配合分型辨證,10天為1個療程,以此法治療1280例,總有效率達5.5%,由此可知,此方的可重復性及有效性。
本方藥只5味,黃連清泄胃火、燥濕健脾,構橘李(枳實代用)清肝利氣,焦山植健脾消食、活血化濁,甘草生用既清又和,諸藥之功皆助鉤藤以平肝和胃,降濁升清,故為治療口臭之效方。胡氏還指出:“口腔氣味的異常,為臟腑病變在外的反映,特別與脾、胃、肝、肺的關系尤為密切,因此,運用辨證施治原則,靈活運用祛躁湯,則效果更佳。” (3)五香丸:出處《備急千金要方》。 主要用于口臭及身臭。
(4)瀉黃散:出處《小兒藥證直訣》。
本方中山桅能清心肺之火,使屈曲下行,從小便出;霍香可理脾肺之氣,去上焦壅熱,辟惡調中;石膏性大寒,能瀉熱,并能解肌;甘草甘平和中,又能瀉火;重用防風乃取其升陽,能發脾中伏火,又能于土中瀉木。方中石膏、山梔瀉脾胃積熱為君;防風疏散脾經伏火為臣;藿香葉芳香醒脾為佐;甘草瀉火和中為使。配合成方,共奏瀉脾胃伏火之功。 (5)清氣丸:出處《丹臺玉案》。 清胃泄熱,治口臭。
專業醫學團隊,只為優質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