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崗位上都會有自己的專家,只不過不通專家對于人的要求不同。 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然后努力學習、實踐和思考,你就能成為這個領域的高手! 一 對擅長某項技能的人產生崇拜,是人的共性。 受過基礎教育的人大都學過歐陽修寫的《賣油翁》,全文的意思可能記不住了,但那句名言則掛在嘴邊,讓自己在嘚瑟的時候也能顯得有文化一點。 這句金句的全文是這樣的“翁曰:”無他, 但手熟爾。” 小時候甚至還聽過許多技藝高超小偷的故事: 他們為了練習速度,從拜師開始就要從沸騰的油鍋里撿肥皂;甚至可以在與你檫肩而過時偷掉你戴的眼鏡,讓你毫無覺察(這個嚴重懷疑)。 去茶館喝茶,會有長長的茶壺嘴倒茶的表演;在海底撈吃火鍋,拉面小哥上下翻飛的花式拉面方法每次都引來陣陣喝彩和小朋友們的圍觀。 泥人張、宜興紫砂壺的燒制師傅、景德鎮的瓷器大師、日本的壽司之神甚至《泰囧》里面王寶強做的蔥油餅等等,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技能的高手讓我們膜拜! 二 元朝是由蒙古族人建立的,他們根據職業性質,將百姓分文十級: 一、官(政府官員);二、吏(不能擢升為官員的政府雇員);三、僧(佛教僧侶);四、道(道教道士);五、醫(醫生);六、工(高級工程技術人員);七、匠(低級手工技術人員);八、娼(妓女);九、儒(知識分子);十、丐(乞丐)。 將之前儒家文化備受推崇的知識分子放到第九級,是一種大大的顛覆。 “臭老九”這個詞則是在清朝嘉慶年間被發明出來,在建國后文革的時代被發揚光大:許多有才華的各領域專業人員被折騰甚至致死,在許多人創造力的高峰卻在各種五七干校從事農業勞動。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這些人大都恢復名譽和工作,再次強調“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有了發揮自己作用的機會。 1978年著名詩人徐遲在《人民文學》發表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報告文學,介紹數學家陳景潤。那個時代許多青少年的理想都是成為數學家和科學家,整個八九十年流行的說法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這個時代,專家基本上等同學科學家。只有做科學研究的人,才能被稱呼為專家,專家最牛的稱號是“院士”。 但有識之士卻發現,科學、技術、工程神馬的并不一樣,也不適合將許多最牛的人都歸到科學家的院士里面。所以在1994年,中國又成立了一個“中國工程院”,把那些做土木、水利、冶金、醫藥衛生、農業等各領域工程的頂尖人才匯聚起來,評選“工程院院士”。 中國社科院還有評自己的學部委員(建國后科學院的院士也有很長時間都叫學部委員),他們的定義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內的最高學術稱號,也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精英群體,為終身榮譽,地位相當于中國科學院院士。 這些人無疑都是各領域的頂尖專家。 三 大致可以看出來,傳統的專家認可通常有以下特點:
傳統認可的專家主要是那些依賴于個體干活和完成任務,而管理工作卻需要依賴于他人完成任務達成目標,所以傳統的專家認定很少考慮管理人員。 概因其個人價值評定較難,更多的依賴于實踐而非成熟的理論,環境、文化、對象對于結果的影響較大,測量難度很高。 但事實上,在管理上也一定有水平高低之分,同樣是縣委書記有人做的游刃有余并且績效斐然受人尊敬而有人則做的怨聲載道,這背后一定有原因;同樣的一名HR經理也有高下之分,這其中也有自己的規律和原因。 四 對應于體力工作者,德魯克提出了知識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我們簡單定義為:以處理信息和知識為主要工作內容的人。程序員、編輯、銷售員、政府雇員、教師等等都是知識工作者,能讀到這篇文章的人大部分也是。 這里的處理包括知識的生產(譬如科學家),也包括知識的傳播(出版)、利用(譬如工程師)等活動。 但同是知識工作者,差異也會很大:一名在10086接線的客服代表與一位做風險投資的大佬,都是在做處理信息和知識的工作,但他們工作對于信息和知識的使用與創造要求卻迥然不同。 所以有必要對知識工作者進行再分類。由于目的不同,對于知識工作者的分類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相關的研究也有很多。 這里只根據2個維度去分類: 1、知識工作者工作中需要的協作程度:個人獨自完成還是需要協作完成; 譬如醫生雖然對于疑難病癥也會會診、請教其他人,但他們的大部分日常工作都不要依賴于自己做判斷。而銷售總監可能也要去親自賣東西,但其核心價值是要依賴于他所帶團隊的績效。 醫生這個職位所需要的協作程度較低,而銷售總監則需要的協作程度高。 2、知識工作者工作中需要的知識的程序化程度:有章可循還是需要臨機判斷。 對于公民而言,應該是“法無禁止即可為”,而對于政府而言,則是“法無授權不可為”,所以大部分政府普通公務員所辦理的事情,都是程序化、有章可循的。但有的工作,則完全無章可循或者需要臨機判斷。譬如醫生,每次都需要基于患者的檢查指標進行判斷。 基于以上2個維度,結合起來會形成四類角色: 您屬于哪一類? 五 全球知名的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這個理論也成為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西方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論依據之一。 該理論認為,人類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單一的,主要是由以下8項組成:
每個人都有這8項技能,但不同的人可能擅長其中的幾種,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智能優勢組合。 而傳統的教育過多的強調了語言、數學、邏輯智能,對擅長于其他智能的人是不公平的。 當然,這些不同智能的形成與發展并不是天生的,它們要依賴于環境和教育因素,需要經過學習、實踐來提升。 從知識工作者的角度說,四種角色的任務需要不同的智能支撐,譬如對于協作要求很高的崗位,需要較強的人際智能、自然認知智能;對于判斷和決策要求很高的崗位,則需要數理和邏輯智能多一些等等。 但在每種角色上,那些真正下功夫學習、實踐并思考的人們,都有機會成為專家!在實踐中也是如此,各領域都有讓同行欽佩的人們,這些人無疑不是在知識、思維和實踐上有過人之處的。
1、從您當前的崗位判斷,您最可能成為哪個象限的專家? 2、董明珠、賈玲、吳敬璉、屠呦呦、徐小平,哪些最不像專家?
(本文作者為知名知識管理專家、《你的知識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剛。您可通過微信號:511956894與他聯系或加入他的【二班】) 該文內容是《如何成為專家》的素材,將來詳細的內容(包括案例、方法和工具等)會放到書里面,這本書估計要2017年出版。 如果感覺有啟發,支持作者田志剛先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