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是千年古縣,民間曲藝歷史悠久、傳統深厚。濃郁的鄉土文化中,民間文藝的種類和內容更是燦若星河,古老傳統的沁水花鼓、幽默風趣的社火表演、高亢激昂的八音演奏、喜聞樂見的鼓書秧歌等,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生生不息,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俗性色彩,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尤其“沁水鼓兒詞”更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沁水鼓兒詞”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清代,盛行于民國初年,20世紀50年代達到鼎盛,是沁水縣發展較早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也是晉城市的一個主要曲種。2000年入編《中國曲藝志山西卷》,2006年6月,列為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抗日戰爭時期,趙樹理為使民間鼓書與政治宣傳結合起來,強化抗日宣傳力度,他將當地的鼓書說唱融入抗戰文藝活動中。并創作了《開河渠》《王美云出嫁》《茂林恨》《王天臺罵賊》《戰斗與生產相結合》等不少鼓詞。 1936年,沁水鼓兒詞藝人趙高升在尉遲村說書,趙樹理聽完書后,即興賦詩一首:“不受權門白眼睛,朱弦鼓簡獨天真。香燈伴我朝連夕,殘話留人去復停。事涉驚奇心向古,情到激處調轉新。歌喉一止方睡去,來日東君喜笑迎。” 1940年7月15日,趙樹理在《抗戰生活》雜志中發表《怎樣利用鼓詞?》一文中有過這樣的論述:“鼓詞”是一種大眾化的中國文藝形式,它是由“詞話”發展而成的。其中“說”的部分是敘事,同于詞話中的“話說……”;“唱”的部分是對這故事中的特殊的時、地、情、景等值得特殊描寫的部分所加的吟詠,同于詞話中所插的形容時、地、情、景等的詩、詞、駢文之類,但把它通俗化了(雖然有些人常常會把這種界限弄亂,但有創造性的作品仍未失其本意)。……利用鼓詞,尚能不失鼓詞的本色,通過故事,把大道理融化到人物生活中,則效力更大。 1949年之后,趙樹理改編鼓詞集如《晉察冀的小姑娘》《考神婆》《王家坡》《喜在農村的變化》《谷子好》《小經理》等作品。 趙樹理是喝沁河水長大的,他熟悉沁河流域的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從小就喜愛民間曲藝、戲劇和民間樂器,深受民間文藝熏陶,通曉農民的藝術和欣賞習慣。多才多藝,吹拉彈唱樣樣俱全,一個人能打動鼓、鈸、鑼、鏇四樣樂器,而且舌頭打梆子,口帶胡琴還不誤唱。 趙樹理在創作的鼓詞中,描繪了沁河的人文景觀、民風民俗,刻畫了一系列較為生動的底層民眾形象,真實地反映了農村生活,同時具有濃郁的民間文化特色的藝術形式,使其作品毫無障礙地走向了民間,發揮了巨大的啟蒙作用。其鼓詞的藝術風格具體呈現出三個方面的特征:民間的風俗人情,民間特有的審美情趣以及民俗化的方言口語。正是這種自覺的運用民間文化藝術元素的手法,使得趙樹理對中國傳統曲藝的豐富性與多元性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責編:武 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