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詩詞名句,抒情,愛國憂民,信念
【名句】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出處】 宋·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譯注】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江水畢竟還會向東流去。
【說明】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是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駐節贛江途經造口時所作的詞。此詞寫作者登郁孤臺(今江西省贛州市城區西北部賀蘭山頂)遠望,“借水怨山”,抒發國家興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歷史回憶,抒發家國淪亡之創痛和收復無望的悲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與不滿之情。全詞對朝廷茍安江南的不滿和自己一籌莫展的愁悶,卻是淡淡敘來,不瘟不火,以極高明的比興手法,表達了蘊藉深沉的愛國情思,藝術水平高超,堪稱詞中瑰寶。
【賞析】 辛棄疾一生的理想就是北伐抗金、收復中原。他有將相之才而無從施展,在政治生涯中屢屢受挫,但這并不能阻止他的愛國報國之心。這首《菩薩蠻》,一波三折,極盡回環宛曲之美;以比興手法,極寫深沉愛國情思,為辛詞之瑰寶。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作者把眼前清江的流水,和四十年前人民在離亂中流下的眼淚聯系在一起,感慨很深,悲憤交集。“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兩句,以抒發對中原淪陷區的深切懷念。“長安”指汴京,詞人獨立造口遙望汴京,期望能望見中原,可怎奈中間有無數青山重重遮攔。上句境界開闊,而下句轉為狹隘閉塞,暗暗流露出作者徒有一腔報國熱情卻受到重重阻礙,不得施展的悲哀。 下片緊承上片,繼續抒發對中原故土的懷念。“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兩句寫眼前實景,也可能有所寄托。滾滾的江水,奔騰向前,豈是重巒疊嶂可以阻斷的?很明顯“畢竟”一詞,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周濟云:“借水怨山”可謂中肯之評。“清江水”喻“行人淚”;則“東流去”之江水當喻祖國,是正義所向;“無數青山”當喻指敵人或投降派。作者在這里借眼前景物,暗喻抗金的正義事業,必然會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勝利,表達了對恢復中原充滿了必勝的信念。更多有關愛國憂民的古詩詞名句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www.) 但是,作者并沒有沉醉于未來的幻想之中,現實的政治形勢并不樂觀,詞人的心情并不輕松。“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他在江邊徘徊,心中充滿愁苦,苦于收復之艱難,可正在此時,從山的深處,傳來了鷓鴣鳥的哀鳴。鷓鴣聲聲,好像呼喚詞人不要忘記北伐的抱負,同時又勾起了他壯志未酬的憤慨,透露出作者想收復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
(責任編輯:夏素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