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前309年),生于戰國時期的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師從鬼谷子,是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與謀略家。他首創連橫之術以破合縱之策,游說入秦;秦惠王封張儀為相,后張儀出使游說各諸侯國,以“橫”破“縱”,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張儀后被封為武信君,秦惠王死后,秦武王即位,因武王不喜張儀,故出逃魏國擔任魏相,一年后(即公元前前309年)逝世。 游說楚王 秦惠王十四年(前311年),張儀從囚禁中放出來不久,沒有立即離開楚國,而是又去游說楚懷王。 張儀向楚懷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議不要黔中之地,請秦王派太子來楚國作人質,楚國派太子到秦國作人質,把秦王的女兒作為侍候楚懷王的姬妾,兩國永結兄弟鄰邦,不相互打仗的策略。 此時,楚懷王雖已得到張儀,卻又難于讓出黔中土地給秦國,想要答應張儀的建議。 屈原反對說:“前次大王被張儀欺騙,張儀來到楚國,我認為大王會用鼎鑊(古代兩種烹飪器鼎和鑊)煮死他,如今釋放了他,不忍殺死他,還聽信他的邪妄之言,這可不行。” 楚懷王說:“答應張儀的建議可以保住黔中土地,這是美好有利的事情。已經答應了而又背棄他,這可不行。” 楚懷王最終答應了張儀的建議,背離了“合縱”與秦國結盟親善。 游說韓王 張儀離開楚國,就借此機會前往韓國,游說韓宣惠王說:“韓國地勢險惡,大王不歸附秦國,秦就會發兵占據宜陽,截斷韓國的上黨地區,再東取成皋、滎陽,那么鴻臺之宮、桑林之苑就不再屬于大王所有了。要是阻塞了成皋,截絕了上黨地區,那大王的國土就要被分割了。早歸附秦國就安全,不歸附秦國就危險。如果制造的是禍端卻要想得到福報,計慮粗淺,結怨很深,違背秦國而順從楚國,要想國家不亡,那是不可能的啊。所以我替大王謀劃,還不如替秦國效勞。秦最大的希望是削弱楚國,而最能削弱楚國的就是韓國。不是因為韓國比楚國強大,而是由韓的地勢所決定的。現在大王向西臣事秦國,進攻楚國,秦王必然高興。攻打楚國有利于韓國擴大領土,轉移了禍患,取悅了秦國,沒有比這更好的主意了。” 韓宣惠王聽從了張儀的主意。張儀回到秦國作了匯報,秦惠王賜給張儀五座城邑,并封他為武信君。 游說齊王 秦惠王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又派張儀向東游說齊國的齊湣王說:“天下強大的國家沒有超過齊國的,大臣及其父兄興旺發達、富足安樂。然而,替大王出謀劃策主張合縱的人,都為了暫時的歡樂,不顧國家長遠的利益。如今秦、楚兩國嫁女娶婦,結成兄弟盟國。韓國獻出宜陽,魏國獻出河外,趙國在澠池朝拜秦王,割讓河間來奉事秦國。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國,秦國就會驅使韓國、魏國進攻齊國的南方,趙國的軍隊全部出動,渡過清河,直指博關、臨菑,即墨就不再為大王所擁有了。國家一旦被進攻,即使是想要臣事秦國,也不可能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它。” 齊湣王說:“齊國偏僻落后,僻處東海邊上,不曾聽到過國家長遠利益的道理。”就答應了張儀的建議。 游說趙王 張儀離開齊國,向西到趙國游說趙武靈王說:“如今秦國相約齊國、韓國、魏國的軍隊,準備進攻趙國。所以我不敢隱瞞真實的情況,先把它告訴大王左右親信。我私下替大王考慮,不如與秦王在澠池會晤,面對面,口頭作個約定,請求按兵不動,不要進攻。希望大王拿定主意。” 趙武靈王答應了張儀的建議,張儀才離去。 游說燕王 張儀又向北到了燕國,游說燕昭王說:“大王最親近的國家,莫過于趙國。趙襄子兇暴乖張,六親不認,大王是有明確見識的,那還能認為趙國可以親近嗎?趙國出動軍隊攻打燕國,兩次圍困燕國首都來劫持大王,大王還要割讓十座城池向他道歉。如今,趙國已經獻出河間一帶土地臣事秦國。如今,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國,秦國將出動軍隊直下云中、九原,驅使趙國進攻燕國,那么易水、長城,就不再為大王所擁有了。所以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它。” 燕昭王聽信了張儀的建議,說:“我就像蠻夷之徒一樣處在落后荒遠的地方,這里的人即使是男子大漢,都僅僅像個嬰兒,他們的言論不能夠產生正確的決策。如今,承蒙貴客教誨,我愿意向西面奉事秦國,獻出恒山腳下五座城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