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宇 當前無論是普通大眾還是和田玉行業的從業者,都認為和田玉的命名有問題,其根源就在于市場上充斥著大量非和田地區所產的玉石,但國檢的名稱標注的都是和田玉,實踐和理論之間存在著矛盾。筆者認為,厘清和田玉這個概念,要先從歷史這個角度來看這個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歷史上的和田玉有過很多的曾用名:包括瑾瑜之玉、昆山之玉、鐘山之玉、于闐玉、白玉、軟玉、透閃石玉等。清光緒九年(1883年),清政府把當時的于闐改成了和闐州,于闐玉也就因為和闐州的這個命名,更名為和闐玉。20個世紀50年代和闐更名為和田,也就有了和田玉的稱謂。現在逐一進行溯源。 一是白玉、瑾瑜之玉 《山海經》記載玉、白玉的產地有149處:《山海經· 西山經》有一段至關重要的文字:“其中多白玉, 是有玉膏, 其原沸沸湯湯, 黃帝是食是饗……瑾瑜之玉為良, 堅栗精密,潤澤而有光; 五色發作, 以和柔剛。天地鬼神, 是食是饗, 君子服之, 以御不祥。” 根據其中“堅栗精密,潤澤而有光;五色發作, 以和柔剛”的描述,推斷應該是當今的和田玉,因為和田玉擁有溫潤而澤、潔白無瑕、堅韌致密等特征,其他任何產地出產的透閃石質玉應該沒有致密的結構及光柔的色彩。 二是禺氏之玉 《管子》一書多次提到禺氏之玉:“玉起于禺氏,金起于汝漢,珠起于赤野”;“禺氏不朝,請以白璧為幣乎?” ;“至于堯舜之王所以化海內者,北用禺氏之玉,南貴江漢之珠。” 這個“禺氏之玉”中的“禺氏”其實是從一個民族翻譯過來的,即月氏,我們以前學歷史的時候知道這個地兒,大月氏是在西北部的一個少數民族。春秋時期的管子稱其為禺氏之玉,根據地理位置,推斷應該就是指和田玉。 三是昆山之玉 《史記·李斯傳》記載: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史記·趙世家》記載: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寶亦非王有已。 根據上述記載,“昆山之玉”就已經非常明確了。昆山就是昆侖山,昆山之玉就是昆侖山上出產的玉石,方位以及地位就已經確定了,毫無疑問,昆侖山出產的玉石,即和田玉。 四是鐘山之玉 《呂氏春秋》有云:君子之容,純乎其若鐘山之玉。 鐘山之玉,是春秋時期的呂不韋的叫法,根據東周士大夫佩玉規制以及儒家關于玉德思想的提煉,鐘山玉跟“君子比德于玉”是相關的,據此推斷也應是和田玉。 五是于闐玉 李時珍《本草綱目》載:產玉之處亦多矣,獨以于闐玉為貴。 《宋會要輯稿·蕃夷四》記載:“國朝禮器及乘輿,服飾多見于闐玉。” 于闐玉應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毛主席有一句詩,“萬方奏樂有于闐”。和田就是于闐。一直到清代,都是大量用于闐玉這個名稱,即現在的和田玉。 六是軟玉 軟玉是1863年法國學者德穆爾命名的,他通過對英法聯軍掠奪走的大量清宮的翡翠及和田玉器進行現代礦物學研究,提出翡翠是由輝石類礦物組成,和田玉是由閃石類礦物組成,并經測定硬度,翡翠硬度為摩氏6.5-7.0度,和田玉硬度為摩氏6.0-6.5度,據此將翡翠定為硬玉(Jadeite),和田玉定為軟玉(Nephrite)。 軟玉這一名詞在地質礦物學術領域長期使用,但在市場上卻引起很大混亂。顧名思義,一般認為軟玉是硬度低的玉,是價值不高的玉,但事實上和田玉并不軟。據近年研究和測定,大多數翡翠比和田玉略硬,但有些和田玉的硬度可達到摩氏7度,比如說一些墨玉和黑青玉,而有些翡翠的硬度可低到摩氏6度,兩者硬度有重疊。從科學角度來講,將兩者定義為硬玉和軟玉是不妥當的。 七是透閃石—陽起石玉。 和田玉是由透閃石—陽起石礦物組成的,從準確的科學角度可將其稱為透閃石—陽起石玉,目前我們的文博學界也都是通過礦石的礦物成分是否為透閃石—陽起石來命名和田玉。但名稱有些長,應用起來有些不便。 八是閃石玉 透閃石和陽起石屬于角閃石族礦物,因此稱和田玉為閃石玉既科學又簡單明了,更不會與其他玉類名稱混淆。2003年在國家標準《珠寶玉石名稱》(GB/T16552-2003)中已經將此名稱列入,在考古界和文博界使用較多。 國內現在出產閃石玉礦藏,除了新疆和田之外,還有很多的其他省份也在出產,這個非常重要。現在出土的很多玉器,只能證明這些玉器為閃石玉或者透閃石玉,不能證明其是新疆和田地區所出產的。據有關資料記載,我國目前已知的閃石玉礦床或礦點很多: 新疆:南疆昆侖山(和田、于田、且末、若羌等)、北疆天山(瑪納斯)。 青海:格爾木、芒崖、都蘭、祁連。 甘肅:臨洮。 西藏:藏南(日喀則、那曲、昂仁、拉孜、薩嘎)。 四川:汶川、石棉。 云南:盈江。 遼寧:岫巖。 河南:淅川。 江蘇:溧陽。 江西:興國、弋陽。 福建:南平。 廣西:陸川。 臺灣:花蓮。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其實很難對出土的玉器的玉料進行一個產地的確定。比如說像80年代對良渚文化玉器的檢測,當時只是認為有的玉器的成分是透閃石及陽起石系列;包括林家灘出土的玉料檢測,也是證明玉料中有部分是閃石;出土的紅山文化時期玉器在80年代進行的檢測,當時檢測49件,也只能證明其中部分是閃石玉,不能鑒定它的產地問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鄧淑萍女士對臺北“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一些玉琮等進行檢測,證明有閃石玉存在。 根據現有材料證明,紅山文化的玉器用材就是遼寧岫巖玉或者海城的河磨玉,良渚文化的玉材應該出自江蘇溧陽的小梅嶺,商晚期的金沙文化玉器用的就是當地汶川的玉料,齊家文化玉器應該就地取材于甘肅的馬鬃山和馬銜山玉,但目前只剩礦址了。這些玉器通過檢測,都是透閃石成分,所以說在理論上區分和田玉跟閃石玉還是有一定難度。 九是根據顏色分為白玉、青白玉、青玉等 和田玉有多種多樣的顏色,如白、青、黃、綠、黑等及一系列過渡色。用顏色的概念,很容易與各種顏色相同的其他玉類相混淆。顏色名稱只能在日常等一定范圍中使用,比較通俗。 十是和田玉 目前和田玉的概念是我國國檢給定的命名,定義是:和田玉是距今約2億5千年前中酸性巖漿侵入鎂質大理巖和白云石大理巖的接觸交代形成的產物。在礦物學中屬角閃石族透閃石—陽起石系列。化學分子式為Ga2Mg5Si8022(OH)2含水鈣鎂硅酸鹽,摩氏硬度為6.5~6.9,比重為2.9~3.4,礦物形態主要以毛氈狀結構排列。 新疆的唐延齡在其著作《中國和田玉》里定義到:“主要是礦物粒度非常細小,一般在0.01毫米以下,粗粒透閃石極少;礦物形態主要為隱晶及微晶纖維柱狀;礦物的組合排列為毛氈狀結構,在偏光顯微鏡下無法分清其輪廓,猶如毛交織成的氈毯一般非常均勻的無定方向密集排列。” 和田玉的硬度雖低于鉆石、藍寶石、祖母綠等,但其柔韌性卻僅次于黑金剛,是世界第二。所以新疆和田玉子料無論從硬度、油潤度、柔韌性、質地上綜合考慮都可謂是玉中之王。 國檢只是針對礦物成分來對和田玉進行鑒定命名,而不去辨別其產地,這是我們當前遇到的問題所在,就是怎么能夠鑒定和田玉產地問題。 按照當前的技術手段,其實不同產地出產的透閃石玉還是可以區分的,但是一定要做切片。做切片是有損玉質的,比如說拿一個古代出土玉器,咱們不能切一刀,然后去做鑒定玉石的產地,這樣操作起來就不是特別現實。 所以說,如何解決和田玉命名及實踐鑒定之間的問題,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把經驗提升到理論的層面,需要考古文博系統、質檢鑒定專家、玉石資深從業者幾方共同協作,為我國的瑰寶和田玉文化健康有序的傳承貢獻力量。 (作者為中央組織部第八批援疆干部、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中心副秘書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