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 女性,46歲。 主訴 : 皮膚鞏膜黃疸2周。 現病史: 患者2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皮膚鞏膜黃疸,進行性加深,伴間斷性上腹部不適及腰背部不適。PTCD術后3天。發熱,無惡心、嘔吐,無出血,無嘔血、黑便。患者發病以來,睡眠及精神可,胃納一般,小便色黃,大便發白。近期體重無明顯改變。 既往史: 2年前曾行宮頸低分化神經內分泌癌根治術,術后化療及放療。 實驗室檢查: CEA 3.96 ng/ml (0-5) CA199 164 U/ml (0-37) CA72.4 0.992 U/ml (0-6.7) CA242 11.64 U/ml (0-20) 血、尿淀粉酶(-) 超聲: 無。 CT/MRI掃描: CT掃描:掃描設備為Discovery HD750 CT機,患者采取仰臥位,掃描范圍自膈頂至髂嵴,常規掃描層厚5mm,層間隔5mm,管電壓120KV,自動管電流,矩陣512×512。增強掃描參數:高壓注射器團注非離子型碘對比劑,注射速率3.5ml/s,造影劑用量為1.5-2ml/kg,注射后32s、60s及120s行三期增強掃描。 二、病例問答挑戰 答案分割線 問題一解讀 答案:D 本病例具體分析會在全部題目后展示。 問題2:本病與膽總管的關系? A 侵犯 B 未侵犯 答案分割線 問題二解讀 答案:B 病灶靠近胰腺頭部腹側,胰腺背側可見一條狀強化區域,考慮為殘存正常胰腺實質;胰腺段走行于背側胰腺實質,如果背側胰腺實質正常的話,膽總管受侵幾率非常小。 問題3:病變與十二指腸的關系? A 侵犯 B 未侵犯 答案分割線 問題三解讀 答案:A 軸位圖像提示病灶與十二指腸之間脂肪間隙消失,冠狀位圖像提示病灶與十二指腸降段呈寬基底相連。矢狀位圖像可見正常十二指腸壁外緣比較光滑,腫瘤側的十二指腸壁較模糊,正常十二指腸壁呈現明顯強化,而病變側的壁呈現低強化,且范圍擴大。因此答案為十二指腸受累。 問題4:病變與腸系膜上靜脈的關系? A 侵犯 B 未侵犯 答案分割線 問題四解讀 答案:A 矢狀位圖像提示門靜脈與腸系膜上靜脈之間通暢。腸系膜上靜脈右側壁、后壁光滑,與病灶無接觸,腸系膜上靜脈前壁、左側壁與病灶接觸。我們可以認為病灶與腸系膜上靜脈接觸的范圍為管徑的1/2,如果病變與靜脈接觸為1/2的話,手術剝離腫瘤的可能性非常大,影像學提示腸系膜上靜脈受侵犯可能性小。 手術與病理 腹腔探查:胰頭至胰頸可及直徑約3cm占位,胰體硬,隱約可及占位。橫結腸系膜部分受累。腸系膜可及多發腫大淋巴結。術中發現:腫瘤未侵及下腔靜脈、腸系膜上靜脈及門靜脈,行全胰、脾切除,十二指腸、膽囊切除。術中因橫結腸系膜受累,行橫結腸及右半結腸切除。 術后病理 低分化神經內分泌癌(小細胞癌)。 侵及十二指腸漿膜層及肌層。 未累及膽總管,未見脈管癌栓,淋巴結可見癌轉移。胃斷端、十二指腸斷端、回腸斷端、結腸斷端、結腸斷端未見癌殘留。 左側腎上腺未見特殊,網膜組織未見特殊。 免疫組化 NSE(+),CD56(-),CgA(弱+),Syn(-),MAP2(+),p63(-),TTF1(+) 三、診斷分析思路 本例病變腹部CT顯示胰腺多發占位,呈現膨脹性生長,首先考慮腫瘤性病變。通過具體分析病變的強化特征,確定病變血供是否豐富,進一步分析病變有無囊變壞死、病灶對主胰管、血管、神經侵襲性以及轉移淋巴結征象,對最終明確病變診斷有很大意義。 發現病變與認證 本例病變腹部增強CT發現胰腺多發占位,以膨脹性生長為主,病灶較大、呈現均勻低強化,但是進一步定性需要分析病變對胰管、神經、血管的侵襲性。胰腺周圍腫大淋巴結首先考慮轉移性,其表現為集中在胰腺周圍,無融合,以上幾點對與其他疾病的鑒別有一定幫助。 定性診斷 對于本例病變,病灶多發,呈低強化,無明顯囊變壞死,對主胰管、血管、神經侵襲性較弱。病變周圍腫大淋巴結集中分布于胰腺周圍,無融合趨勢。主要考慮為胰腺淋巴瘤、轉移瘤或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 四、診斷與鑒別診斷 患者中年女性,因梗阻性黃疸癥狀就診。腹部CT發現胰腺多發占位,增強掃描發現病變呈分葉狀,膨脹性生長,呈均勻低強化。胰管無明顯擴張,胰腺周圍血管及臟器無明顯受侵征象。胰腺周圍可見多發腫大淋巴結,無明顯融合趨勢。對以上征象進一步分析,(1)病灶呈低強化,和常見胰腺神經內分泌癌不一樣,常見神經內分泌癌呈高強化,甚至高于胰腺實質強化,而小細胞低分化神經內分泌癌呈低強化。 (2)病灶對主胰管侵襲性較弱,胰管輕度擴張,胰管走行迂曲,依據這一點與胰腺癌鑒別,胰腺癌多表現為胰腺的乏血供低強化腫塊,伴遠端胰管擴張,胰腺癌引起胰管擴張程度較明顯,擴張胰管走行僵直,且通常會伴有胰腺體尾部的萎縮;本病例的胰管擴張特征與胰腺癌不相符。且本病例呈膨脹性生長,胰腺癌多浸潤性生長。 (3)病灶與門靜脈、腸系膜上靜脈、腹腔干、肝總動脈相接觸,無包繞,說明對血管侵襲性相對較差;胰腺癌對血管的侵襲性較強,常包繞鄰近血管。 (4)胰腺周圍腫大淋巴結,腹腔淋巴結多集中在胰腺周圍,而在腹主動脈、下腔靜脈旁未見腫大淋巴結,常見胰腺癌合并腹膜后淋巴結腫大時,胰腺癌與腹膜后淋巴結融合無法區分。本病灶淋巴結多為孤立性,無相互融合傾向,這一點與淋巴瘤相鑒別。綜上,首先診斷為胰腺神經內分泌癌。 胰腺癌 胰腺癌為胰管起源腫瘤,生長方式為浸潤性生長,嗜神經生長特性。胰管擴張的形態與程度不符合常見胰腺癌的表現,胰腺體部病灶為胰腺癌的話,病灶體積較大,胰管擴張程度會更重一些、走行僵直且會伴有胰腺萎縮。與本例病變不符。胰腺癌出現腹膜后淋巴結轉移時,常與腹膜后淋巴結融合無法區分,此外胰腺癌較大時常出現壞死,本例病變無明顯壞死。胰腺癌對血管的侵襲性較強,常包繞鄰近血管,本病例表現以接觸為主,無明顯包繞。 淋巴瘤 胰腺低強化病灶時,要想到淋巴瘤的可能性,淋巴瘤多伴有下腔靜脈旁、腹主動脈旁多發腫大淋巴結,并且淋巴結相互融合,包繞臨近血管,本病例無這種特征,只是孤立腫大淋巴結,無融合,無包繞血管,因此與淋巴瘤不相符。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胰腺正常的“羽毛狀”結構消失,呈現“香腸樣”外觀,呈彌漫或局限性增大,可能為胰腺組織被淋巴細胞、漿細胞彌漫浸潤及纖維組織高度增生而產生形態學上的上述變化;胰腺周圍“鞘膜”征,可能為胰腺周圍積液、蜂窩織炎或纖維化,考慮為被膜或胰腺周圍脂肪組織的纖維化可能大。胰管及膽總管下段長段狹窄,膽總管下段呈陡然向心性狹窄,狹窄區細長 ,邊緣光整。CT增強表現動脈期密度略低,延遲均勻強化。可伴胰周及腹膜后淋巴結腫大,無明顯血管侵犯征象。 實性假乳頭狀瘤腫瘤好發于年輕女性,男性少見。腫瘤可發生在胰腺的任何部位,腫瘤較大,呈類圓形或橢圓形,向胰腺外膨脹性生長,腫塊周邊有較厚的纖維包膜,較大時對周邊組織推擠甚至粘連,一般包膜完整時不侵犯周邊組織,腫瘤包膜不完整時可向周邊侵犯。腫塊密度一般不均勻,為囊實性結構,囊實性結構比例不同,影像特點也不同。腫瘤30%發生鈣化,鈣化呈點片狀或環形,鈣化多位于腫瘤邊緣。腫塊增強掃描后實性部分動脈期輕度強化,靜脈期明顯強化,但各期強化 CT 值均低于胰腺實質部分,囊性壞死區不強化。 轉移瘤 腺轉移瘤常見的原發腫瘤有肺癌、結腸癌、乳癌、腎癌及胃癌等。CT 表現主要表現為三種形式,包括單發結節、多發結節及彌漫性胰腺增大。沒有明確的好發部位。不同組織來源腫瘤的胰腺轉移瘤 CT表現不盡相同,最具有特點的是腎癌轉移,腎癌轉移多表現為高血供腫瘤,其他類型轉移瘤多表現為低強化占位;胰管擴張與病變位置有關。 病例供稿: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唐磊 專家點評 胰腺神經內分泌癌典型影像學征象為動脈期及靜脈期高強化。較小的病變密度及強化更均勻,較大病變可表現為不均勻強化,可能與囊變、壞死及鈣化有關。少數情況下,胰腺神經內分泌癌可表現為低強化占位。 本病例與胰腺癌的鑒別點如下:首先,胰管擴張的形態與程度不符合常見胰腺癌的表現,胰腺體部病灶為胰腺癌的話,病灶體積較大,胰管擴張程度會更重一些,形態會更加平直,而不會出現這種彎曲走行。通常會伴有胰腺體尾部的萎縮。而本病例腫瘤比較大,而胰管擴張程度并不很重,胰體尾部萎縮也不重。這種情況下胰管不一定是中斷造成的擴張,很可能是壓迫造成的擴張。第二,腫瘤為兩個,一個位于胰體部,另外一個位于胰頭部,文獻報道胰腺癌可以多灶,但是臨床工作中極少見到多灶,胰腺看到多灶的話,考慮神經內分泌腫瘤、轉移瘤。第三,腫瘤從生長方式來講,膨脹性生長為主,與常見胰腺癌不一樣,胰腺癌為胰管起源腫瘤,生長方式為浸潤性生長,嗜神經生長特性,本病例兩處病灶均沒有這些特性,這也是不符合胰腺癌的地方。另外從淋巴結的分布來看,最大淋巴結位于幽門下區、胰后方,淋巴結邊界清楚,與胰腺腫塊無融合,這與通常見到的胰腺癌不一樣,常見胰腺癌合并腹膜后淋巴結腫大時,胰腺癌與腹膜后淋巴結融合無法區分。另外胰腺癌較大時通常會有壞死,而該病灶總體來講還是密度比較均勻。這么多的特點不符合胰腺癌,要考慮其他病變的可能。 膽管的問題,我們看到膽管確實沒有擴張,但是病人入院是通過梗阻性黃疸,肝內外膽管在做PTCD前存在擴張。膽管的擴張與腫瘤的侵犯或壓迫有關。但是,背側胰腺大部分完整,只能說膽總管受侵犯可能性不大。臨床工作中,很有把握性說膽總管是否受侵犯是有困難的。 血管的問題,從圖像上看,腸系膜上靜脈至少可以說受壓,因為病變與靜脈之間脂肪間隙消失而判斷靜脈受侵犯是不合理的,正常情況下,并不是說所有層面腸系膜上靜脈與胰腺之間存在脂肪間隙。這些層面上脂肪間隙消失不能說明靜脈受累可能性。胰腺癌靜脈受侵犯征象為下腔靜脈變形,淚滴狀改變。而這個病變,報告中病灶壓迫腸系膜上靜脈是有把握的。此外,腫瘤如果是軟的,就不具備很強的侵襲性,所有的征象是基于原發腫瘤來說的,如果原發瘤診斷胰腺癌,這個病例一定診斷腸系膜上靜脈受累,如果不診斷胰腺癌,考慮轉移瘤或者淋巴瘤,那就不能診斷腸系膜上靜脈受累,只能診斷受壓。如果腸系膜上靜脈受侵犯,靜脈壁很薄,一旦受侵犯,這么長一段范圍內部肯定會出現瘤栓,所以腸系膜上靜脈受累證據不夠。遇到這種情況,單純就腸系膜上靜脈來論是沒有意義的,受累的范圍、管徑、周徑都沒有意義,取決于原發腫瘤,生物學行為雖然為惡性,但是侵襲性不強,如果外緣光滑,貼近腸系膜上靜脈一側也應該是光滑的,因此,腸系膜上靜脈受壓為主。 點評專家: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孫應實 參考文獻: 1.Low G, Panu A, Millo N, Leen E. Multimodality imaging of neoplastic and nonneoplastic solid lesions of the pancreas.Radiographics. 2011 Jul-Aug;31(4):993-1015. 2.Lewis RB, Lattin GE Jr, Paal E. Pancreatic endocrine tumors: radiologic-clinicopathologic correlation. Radiographics. 2010 Oct;30(6):1445-64. 快掃碼關注醫侃(yikantime),就差你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