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剛 (廣州賽奧碳纖維技術有限公司,廣州 510075) 1.前言
記得在2012年8月在香山飯店舉辦的“碳纖維PAN原絲關鍵技術研討會”上,師昌緒老先生談到在推動以碳纖維復合材料為重點的國家新材料重大專項的工作。到2016年底,國家成立了以馬凱副總理為組長的“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在2017年初,成立了干勇副院長領銜、48位專家組成的“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師老已經仙逝,行業感謝他的卓越貢獻。 一次與幾位做前沿新材料的教授聊天,他們說“你們碳纖維太幸福了。”整個碳纖維行業依然在虧損與茫然中,怎么會幸福呢?他們解釋“對比石墨烯、碳納米管、超材料等前沿材料,你們碳纖維行業有實實在在的市場應用,且不斷擴大;工業技術相對成熟,成本也基本能為工業接受;國際上有盈利的企業做榜樣,這些均是我們前沿材料不可比擬的”。言之有理啊,碳纖維復合材料本是一條光明大道。 “一代材料,一代制造”,碳纖維復合材料完全有實力去擔當新一代先進制造業、尤其是先進裝備制造業的創新基石。引用一段美國能源局在規劃汽車輕量化的報告中對現有碳纖維產業的評價。“現有的從PAN原絲生產碳纖維的碳化技術,并非汽車復材的優化技術。迄今為止,碳纖維的制造技術主要是根據航空航天應用去優化發展的,其價值鏈與制造設施建設相當完善。而汽車復合材料依然處于嬰兒期,這條價值鏈上的環節需要演化發展”。碳纖維在以新能源汽車、大直徑風電葉片為代表的工業領域的應用,必須要經歷從“貴族材料”到“平民化”的轉化。“低成本碳纖維復合材料到應用價值鏈”的構建,無疑需要“市場引導,政府推動”,“產學研用”的社會協作機制的發力。 《2015全球碳纖維復合材料市場報告》以中英文版本在全球發行,得到國內外廣泛的關注。我們需要向世界發出我們的聲音與主張,也需要向世界去推介優秀企業,更需要融合到世界碳纖維復合材料及應用的價值鏈中。這個報告,我們會持續做下去。 2016年,我們跟蹤了國際各大行業的市場調研與咨詢公司的研究成果,感謝這些國際同行。同時,我們的工作也得到國內碳纖維復合材料行業的高度關注與支持,大家對我們的數據與結論均作出了非凡的貢獻,特別要感謝恒天創投公司的陳宇航先生。 值撰寫報告之時,驚聞恒神碳纖維錢云寶董事長與光威集團陳光威董事長辭世,整個行業悲拗不已,行業經歷了一個“黑色的四月”。錢先生與陳先生作為中國碳纖維產業的開拓者,十多年來情懷于此、執著于此、奮斗于此,我們懷念他們。愿他們在天之靈,佑我國碳纖維事業健康發展! 2.全球碳纖維市場2.1. 全球碳纖維市場需求-年份2016年的需求數據是本公司根據各個應用分市場的數據統計而來, 我們也參考了國際相關資訊公司數據,吸取了我們認為比較接近市場情況的數據。經統計,全球2016年的全球需求為76,500噸,比上年增長11.8%.
引用CCeV 及JEC發布的材料對照圖,碳纖復材主要競爭對手是鋁合金,當前,鋁合金是碳纖維復材500-600倍的用量,而價值比大約50倍。這既是發展空間,也是挑戰。
2.2. 全球碳纖維市場需求-應用(千噸)總量:76,500噸 前面所講,賽奧公司的年度數據來源于應用分市場的統計,下面簡要介紹這些分市場數據的合理性: 航空航天(包含軍工):今年的數據比去年增加10%,由于航空航天是碳纖維復合材料的主要關注點,國際市場結構對這個分市場的數據統計相對一致。 風電葉片:在2012年,國際市場結構對該市場的需求的數據差異很大,這幾年逐步趨向一致,無論是對國際6大巨頭用戶的統計,還是對ZOLTK,SGL,三菱及臺塑的出貨量統計,我們認為: 18,000噸是符合實際的,且增長趨勢迅猛。 汽車:我們今年統計為9100噸,其中最主要的用戶是BMW,I3的銷售情況不是很樂觀,但7系車的“Carbon Core”填補了部分需求。對比8700的需求,總體上,我們對2016表示了謹慎樂觀。 壓力容器:2016年,市場需求是活躍與旺盛的,CNG車載與運輸氣瓶需求是平穩增長的,氫氣瓶的放量可以期盼。 風電葉片已經成為碳纖維最大的需求分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2.3. 全球碳纖維市場需求-應用(美元)總量:2,116.6百萬美元
我們大幅度調整了各分市場的平均碳纖維單價,讓這些數字更加符合當前市場情況。由于這個調整,使得整個碳纖維需求的金額比去年的數據(2,426.2百萬美元)有較大地下降。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可以斷定:對于碳纖維絕大部分品種,價格過山車的歷史不可能重演,已經進入產業不斷成熟,成本不斷走低的正常軌道。
2.4. 全球碳纖維市場需求-產品(千噸)總量:76,500噸
我們第一次以產品類別來統計需求量。
先做一個定義:標準模量是指拉伸模量為200-270GPA 中等模量是指拉伸模量為270-350GPA 高模量是指拉伸模量超過350GPA
上述的市場份額是根據各應用市場的使用情況,做出的大致估計,所以,只是一個定性的份額。
另外,上述的定義是碳纖維產業發展至今的一個廠家約定俗成的定義方法,從科學原理上,碳纖維是可以根據應用做量身定制的,比如拉伸強度3.5GPA,模量290GPA,這個品種就不是現在市場所稱的中模碳纖維。碳纖維的魅力就是根據應用而定制,所以,在看這個圖標時,希望不會誤導大家。
從任何應用來講,高性能碳纖維總是被歡迎的,然而,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在追求性價比的商業環境中,合適性價比會勝過高性能。這如同汽車領域一樣,法拉利、勞斯萊斯等頂級豪車固然好,但是掙大錢的還是大眾、通用等大眾車款。從產業整體角度,沒有“大眾”類似的碳纖維品種(標模)的扎實基礎,要產生源源不斷的頂級碳纖維品種,也是無根之木。
本文為連載文章,每天更新,歡迎閱讀與指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