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順文廟位于四川省富順縣城中心,始建于北宋慶歷四年(1044年),宋、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現存宮墻、泮池、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敬一亭等,大部分為明清建筑。 廟正面為一帶紅墻,上塑“數仞宮墻”4個大字。 進門為泮池,池上架橋三座;中為九龍橋,不通行,左右便橋,為祭祀過道。 蜿蜒于泮池“狀元橋”上的九龍。 欞星門建于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由三座四柱三間沖天式牌坊組成,12根石柱頂端皆雕蟠龍,細部雕刻活潑生動。 富順文廟以其建筑規模、保存完好以及獨特的建筑、雕刻藝術而獨樹一幟。 “明倫堂”-即戟門 “日月壇”,中為九龍鏤空浮雕,左右有石梯登臺。臺后為文廟主體建筑“大成殿”,殿高35米,為明清時期典型斗拱結構,畫棟飛檐,精巧華美,脊龍昂首,躍然欲飛,琉璃金碧,映日生輝,壯麗凝重,古色古香。 大成殿,整個梁枋、檐板都是精雕的龍鳳麟獅、蟲魚花鳥。 崇圣祠始建于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為供奉孔子五代祖先之所,后兼作教授儒學之地。 在1986年翻修富順文廟崇圣祠屋面時,發現正脊梁三重琉璃亭塔式寶鼎中有一尊古銅色裸體男陶像,制作細膩,造型生動,給在封建意識濃厚的北宋時代興建的富順文廟披上了神秘色彩。這個被列為“巴蜀之謎”的發現,是何用意至今未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