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原理告訴我們,管理本質就是讓大家一起完成工作目標。內部審計工作就是屬于管理學范疇的一門學科。內審同行都非常關心我們在公司內部存在的價值。說白了,就是公司憑什么花費這么多工資來養活我們,我們到底在公司中有什么作用。我們從博弈論角度來分析一下審計定位問題,來重新認識一下我們應有的位置。 1、維持公司內人際關系平衡和領導力 在組織內部人際關系過于密切。員工、供應商、部門相互之間人際關系過于密切,是造成公司激勵政策持續無效的原因。如果公司領導的激勵政策都無效了,公司還有執行力嗎? 有新聞報道說中國人的智商為105,高于白人100和黑人85的平均智商。能夠讓中國人齊心協力去完成一件事,在中國的難度是相當大的。我們審計人員在公司里都是“少數”。如何實現少數人控制多少人,如何帶領所有組織成員一起完成組織愿景和目標是一件非常困難,甚至危險的事情。哪怕你是公司老板,也是經常高出不勝寒,曲高和者寡。內審的存在就是公司領導力、執行力的保證。 博弈論在管理中有一個最常見的應用,比如說你是一個單位的領導,給員工獎金,鼓勵多勞動,但是你只要當過頭就會發現,沒多久大家都不太愛干活,不作為了。那些尖子表現也不好了,為什么?因為他月月都拿錢,別人對他有意見。我們可以看,凡是有獎金激勵的地方初期有效,到后期效果就不明顯了。大家反而漸漸都取中了,這個就是經常會出現的一種情況。顯然大家是在私下進行了媾和。 那怎么去解決這個問題呢?怎么來打斷這種局面?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歧視策略。比如雖然大家干一樣活,出一樣的成績,但男女同工不同酬。女工拿得少,男工拿得多。這樣一來男工歧視女工,女工感覺受壓抑,這樣雙方就不容易達成合作。真所謂“員工不和,全靠挑撥”。保持員工中的“不和諧”,是公司內部的“辦公室政治”。 在中國歷史中有相當多制造歧視來防止雙方媾和的案例。古代皇帝永遠是拉一派打一派。一會兒是支持這一派,一會兒支持那一派。你以為他是昏君,可是辦這種事的時候他一點都不傻。大家都說岳飛是忠臣,還是當年高宗趙構親兵衛隊的隊長。但岳飛的功勞太大、威信太高。如果讓他發展下去,皇帝感受到威脅,所以就不信任岳飛。通過扶持反對力量,降低某一小團體在組織內部的影響力是減少對政權威脅唯一出路。這個其實都是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了博弈論的思想。 任何人只要威脅到組織領導的控制,就會被鏟除。反舞弊問題是公司控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優先級最高的工作。因為舞弊問題出現,會引起公司經濟利益流失,而且逐漸蔓延后,會在組織內部形成一個個人際關系密切的小團體,最終會影響到組織領導對組織的控制力。一旦喪失,就會土崩瓦解。傾巢之下,豈有完卵。所以內審工作就是在公司內部幫助領導層保持所有成員的向心力,員工之間的關系密切度都要保持適當距離。 2、協調個體和集體之間的利益沖突 個體理性和集體理性相沖突在我們人類社會中廣泛存在。說白了大家都是想把自己利益最大化,如果個性理性最后超過了集體理性,這就是管理風險也就越來越大,管理漏洞也就越大。所以內部審計在公司里的作用就是協調個體理性和集體理性相沖突,協調公司內部之間的利益分配。可見大家都覺得內審工作難做,這里的難點之一就是因為你卷入了一場利益分配之中。 囚徒困境是博弈論比較常見的幾種模型之一。比如說警察逮著兩個罪犯,那么如果兩個人都供認了,每人判兩年。如果兩人都不供,都說沒罪,你還真判不了他們。如果有一個人招了,那么他馬上釋放,沒招的那個判五年。 這樣我們可以看到絕大多數人都會招。每個人都會計算。如果我現在招了最多也就是兩年,如果我不招,我的伙伴把我給賣了,我就是五年,這一下承受的損失翻一倍還不止。與其這樣呢,那我就不如先把他給賣了算了。 每個人他都會為自保計算自己的得失。這個情況大概有四種結果,就是雙方都招,雙方都不招,甲招乙不招,乙招甲不招,那么我們看,這四種至少有三種情況是招。結論是可以算成75%的情況會招。 所以我們可以看絕大多數審計案例都是這樣。我們一上來就找財務訪談、拿數據和資料,然后再利用財務提供的信息去找業務拿數據和資料。通過這種順藤摸瓜的方法可以說幾乎所有的資料都可以拿到,所有的審計項目都能找到問題。這就是利用了博弈論的知識,由于人性都是自保的,所以一般來講囚徒困境是無法破滅的。 公司聘請管理人員、內部審計的目的就是讓大家了來協調個體理性和集體理性相沖突。囚徒困境反映了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的沖突,對于一個罪犯個體來說,他招供符合他個體理性,但是不符合集體理性。如果兩個罪犯都不招的話都能釋放,這是集體利益最大化的情況。 比如為了保證集體利益最大化,犯罪分子都會定立非常嚴格的報復標準,如果誰招供就會滅絕全家。越是黑社會越注重忠誠、血脈聯系,一來就是大哥,然后馬仔,這都是為了避免出現囚徒困境效應。內部審計就像在公司內部的“黑老大”,對全體公司成員起到震懾作用,無形中就避免出現囚徒困境效應。 3、提高公司整體管理質量 囚徒困境不光是有壞的效果,它也有好的效果。囚徒困境效應的產生也是我們內部審計職業產生的原因。比如建筑行業大量引用監理人制度。就是你要想修房子,你先找一家監理公司。這個監理公司派一個人來專門做監理人,來負責核實你的質量。我們一般就想,兩家公司一媾和相互點錢,都同意不就完了嗎?其實這時可以用囚徒困境來管理。監視公司會想它自己也要承擔責任,萬一建筑公司不負責,監理公司承擔的損失是大頭。所以監理公司寧可把關嚴一點,這樣省得自己將來倒霉。其實監理公司出于利己的目的,最終就幫助這個建筑水準得到了提高。這樣建筑質量有了保障。這就是利用囚徒困境效應來提高建筑質量。 我們內部審計就相當于公司里的監理公司。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保證自己日后不承擔責任,只能在公司里不斷發現管理漏洞,找到審計問題。這樣對公司整體來說是符合集體利益的。所以公司股東及高級管理層就是利用了鯰魚效應,聘請內部審計師來提高公司整體管理質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