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盞”,我們經常談,當然也被一些朋友指責:“喝個茶哪有那么麻煩?”其實,一只新盞從開始的第一盞茶開始就與你結緣了,與其說“養盞”,不如說細心呵護它。
新盞顯現的光澤往往較為“安靜”,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盞有充足的時間與茶湯接觸,便能使盞變得古潤、有活力。如果“養盞”的方式得當,不僅僅可以養出咱們夢寐以求的七彩寶光,而且會給人一種錯覺,仿佛這不再是一個死氣沉沉的物件,而是充滿活力的朋友。
“養盞”小編分為外養與內養,只有內修外養,兼收并蓄,才能養出好盞。
外養: 就是要勤用盞飲茶、勤清洗擦拭保持清潔。平時,每天喝完最后一盞茶,用開水沖洗,去除附著在釉面上的茶垢,然后將建盞自然放置,通風便可(也可開水沖洗一次然后正常去清洗都可)。
內養: 無非就是對于茶的選擇。眾所周知,紫砂壺最好是一壺只泡一種茶,建盞則沒那么多講究,同一只建盞盛任何茶湯都可。只是,如果想盡快的養出七彩寶光,巖茶會是我們不錯的選擇,在小編看來,巖茶適合養盞更多的是因為其湯色深,跟建盞釉面晶體容易形成薄膜,所以我們可以選擇類似于普洱、黑茶等這樣顏色深的茶來養盞。
“養盞”是心急不得的,不然的話就會事倍功半,反而不得其所。
“養盞”的每個細節都要細心,但每個細節也都可以成為一種享受,至少要有了這樣的感覺才算是明白了養盞的真正意義。
總之,建盞的收藏者是絕對不會把各類盞囚放于櫥架之上,真正愛盞的人,會不定期的把自己心愛的盞挨個兒去飲茶、把玩。以精心挑選的不同香味的茶葉,配合不同溫度的水,去養盞之靈氣。
以茶去養盞的性情。收藏建盞到了“養盞”的境地,除了要有錢,還得要有閑;除了要有閑,更得要有心。如此長年養盞,養到后來,怕已分不清養的是盞的氣質,還是自己的氣度了。
如此說來,“養盞”也便是養氣質,洗盞也便是洗性情。我們又何嘗不能用養盞的心情讓自己去學盞之“有容”而又“低調”?以歲月為茶,我為盞,盡管歲月流逝如茶淡倒掉,可是我依然是最初的那只盞,留下的是那迷人的“七彩寶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