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臺北故宮博物院 編輯/藝周刊全媒體組 玻璃,在我國歷史文獻中又有頗黎、陸離、流離、琉璃、藥玉、瓘玉、玻瓈、料器等名稱,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最早誕生的人工材料之一,至今仍影響人們生活的多種層面。考古資料顯示古埃及與西亞地區約于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出現具原始玻璃性質,稱之為費昂斯(faience)或釉砂的物質,以及燒成溫度較高的玻砂(frit)制成的物件。 西周時期的考古發現亦可見此類以二氧化硅為主要成份,所燒制出近似玻璃質感的物件。隨著歷史的發展,玻璃由如玉如石,帶有光澤的人工材質,初而隱約映光,逐漸澄澈透光,以至成為可供攝光照影的多功能材質,其特有的美感質素與不斷延展的應用功能,持續傳達開物為用,融舊創新的永續價值。 本院典藏玻璃文物,源自清宮庋藏各類器用。包括佩飾器、文房具、容器、陳設用品、裝置配件等。其中不乏收納于多寶格,代表宮廷制作或西洋珍奇的精美物件。 其體積尺寸容或小巧精微,卻展現有別于大型用器的收藏品味,以及玻璃作為特殊人工材料,在清代皇室的責成督制下所呈現多面向的發展。 煉石制器-原始玻璃 中外文明史中,玻璃的早期型態是一種以二氧化硅為基質,添加具有助熔與發色功能的其他礦物質,經燒結形成玻璃態(非晶態固體結構)的材質。 戰國 琉璃珠 徑 2.2 公分 歷年考古出土先秦時期蜻蜓眼珠、隱約透光的燒結狀管形器、塊狀鑲嵌物等,可納入原始玻璃范疇。由漢代以歷唐宋,玻璃材質的使用范圍以佩飾、容器、鑲嵌器為大宗。 戰國 琉璃珠 徑 1.8 公分 唐代以至宋元時期若干陶瓷器的器形及色澤,與伊斯蘭玻璃器存在相當關連,顯示域外玻璃器在中土產生的影響。半透明簪、釵、墜飾之使用,反映嘗試以人工燒煉,琢磨加工的技法,產生瑩潔如玉,色澤似天然珠石的制作意圖。 戰國中期–西漢早期 玻璃璧 徑 8.1 公分 孔徑 3.2 公分 絢素交映-清代宮室玻璃器用 明末清初西洋玻璃制器的傳入,帶來我國玻璃工藝的另一高峰。 清康熙年間于內務府造辦處下設立專業作坊 – 玻璃廠,融入歐洲傳教士與商賈引進之色料、配方與技術,研發制作宮廷御用玻璃器。 舉凡透明光潔的平板玻璃、色彩豐富的單色玻璃、套色加彩玻璃、玻璃胎畫琺瑯、玻璃畫、以及多面切割鑲嵌玻璃等,在宮中建筑門窗、車輿乘具、飲食器、文房具,乃至裝身飾品中展現取汲于豐厚工藝傳統,持續研發,推陳出新的特色。無論是精巧玲瓏,可握持攜帶的鼻煙壺,或各式觀賞裝陳珍玩,均顯示制作技法的與材質應用的多元面向。 清 雍正 藍玻璃六方水盛 高3.6公分 寬5.2 公分 清 竹節式玻璃鐲 徑7.5公分 清 乾隆 套紅玻璃花插 左:高10.6公分 右:高11公分 清 銅鎏金嵌料石盒 口徑7.7公分 歐洲 十八世紀中期 深藍玻璃描金畫琺瑯盒 高3.3公分 寬4.8 公分 清 乾隆 玻璃胎畫琺瑯嬰戲葫蘆瓶 高11公分口徑2.5 公分 清 乾隆 玻璃胎畫琺瑯人物渣斗 高7.3公分 口徑9.3公分 鏡涵萬象-玻璃的光學應用 明清之際,西洋千里鏡、玻璃眼鏡等鏡面器用隨同使臣、傳教士以及商品貿易傳入中國,受到宮廷與士人階層的重視。 具有觀遠、放大與照影等不同光學功能的透明玻璃,制作成時人所稱之窺筒、千里眼、顯微鏡以及各式容鏡,開啟了新視野與更廣闊的知識疆界,也為近代中外文明交流搭建了橋梁。 清 乾隆 顯微鏡 徑12.7公分 歐洲 十八世紀 西洋顯微鏡 長8公分 十八世紀晚期 – 十九世紀初期 西洋帶表望遠鏡 長13.9公分 聞名。不如相識!訂閱《藝周刊》官方公眾號:artweekly,藝術無微不至!合作微信:hujiayi1399,投稿郵箱:52997257@qq.com 海南省珍寶博物院官方公眾號:zbmuseu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