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孟郊·慈母吟 (751-814)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游子吟》寫于溧陽。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無依,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結(jié)束了長年的漂泊生活,便將母親接來同住。 宋 王安石·十五 (1021-1086) 將母邗(hán)溝上,留家白邗陰。 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guān)心。 王安石考中進士后就一直在異地為官,在家鄉(xiāng)的母親對自己的兒子牽腸掛肚。母親在邗河溝上,聽到月夜杜鵑的聲音,想念離鄉(xiāng)在外的兒子。 ![]() ![]() 元 王冕·墨萱圖 (1287-1359)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 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 慈母倚門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舉頭望云林,愧聽慧鳥語。 萱草是中國的母親之花。古時游子在遠行前,會為母親種植萱草,希望能讓美麗的萱草為母親解憂,忘卻思子之苦。作者自愧太久沒有回家探望母親。 清 黃景仁·別老母 (1749-1783) 搴(qiān)帷拜母河梁去,白發(fā)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黃景仁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外出公干,他告辭妻女和拜別老母,寫下了這首詩來表達其悲傷的心情。 ![]() ![]() 今 海子·給母親 (1964-1989) 明天早上,霞光萬道。 我要看到你,媽媽,媽媽 你面朝谷倉,腳踩黃昏, 我知道你日漸衰老。 《給母親》組詩作于1984年,由風、泉水、云、雪、語言和井組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