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兒疳積 疳積以神萎、面黃肌瘦、毛發焦枯、肚大筋露、納呆便溏為主要表現的兒科病證。多見于1~5歲兒童。 疳積多因飲食不節,乳食喂養不當,損傷脾胃,運化失職,營養不足,氣血精微不能濡養臟腑;或因慢性腹瀉、慢性痢疾、腸道寄生蟲等病,經久不愈,損傷脾胃等引起。 中醫治療小兒疳積方法介紹 推拿治療法: 1、治療原則乳食積滯者,治宜消積導滯,健脾和胃;氣血兩虧者,治宜溫中健脾,補益氣血。 2、常用穴位脾經、板門、四縫(四橫紋),內八卦、腹、臍、足三里、脊柱等穴。 3、常用手法推法、揉法、摩法、捏法、掐法、按揉法等。 4、操作方法 (1)、基本治法:患兒取仰臥位,先上肢手部操作,推脾經500次,推板門300次,推四橫紋200次,運內八卦200次;繼以上體位,摩腹與揉臍相合,約5分鐘,使腹部有種溫熱感,再按揉雙側足三里穴各1分鐘。 患兒取俯臥位,食、中兩指分別雙指揉脾俞、胃俞、三焦俞,每穴各1分鐘;而后在患兒的脊柱穴施捏法,自龜尾穴起,上至大椎穴止,約3~5遍;為加強刺激可在脾、胃、三焦諸穴處多加提捏。 (2)、隨證加減:對乳食積滯者,加清脾土500次,清后加補脾經300次,清大腸300次,清腎水100次,揉中脘5分鐘;對氣血兩虧者,加補脾經500次,推上三關300次,揉摩中脘5分鐘,摩丹田2分鐘,揉血海30次,指揉腎俞、命門請穴各1分鐘。 注意事項: 1、推拿治療小兒疳積(營養不良)每日1次,7天為1個療程。 2、疳積之癥,宜早防治。遷延日久,累及其他器官,則纏綿難愈。 3、合理喂養,進食定時定量;防止偏食、挑食,糾正吃零食等不良習慣;盡可能母乳喂養,及時添加輔助食品,注意營養,以保護小兒腸胃功能。 4、缺鋅、鐵、鈣等微量元素者,應予以適當補充。 5、注意飲食衛生,預防各種腸道傳染病和寄生蟲病。 6、適當安排小兒戶外活動及身體鍛煉,以增進食欲,提高消化能力。 7、保證小兒的充足睡眠。 針灸治療法: 治療疳癥以健運脾胃為主。 常用穴:①、四縫穴(奇穴)針刺;②、疳積穴(位于督脈經腰俞穴下0.5寸處)掛線。 操作方法:四縫穴,用三棱針點刺,擠出黃白色黏液。疳積穴掛線:備用九號繡花針一根,針孔引上紅絲線一根(作標記),操作時,先用75%酒精棉球,將疳積穴處皮膚和針線拭擦消毒后,用左手拇食指捏住疳積穴,右手持針橫穿淺刺皮表層約1~2厘米寬,將絲線打結扣緊,把余線剪斷即可。此線一般在3~5天自動脫落。據臨床實踐觀察,小兒疳積如無其他兼癥,僅用針刺四縫穴和疳積穴掛線,一般1次治療即可痊愈,不需內服藥物。 按:四縫、疳積穴能消小兒乳食停積,為治療疳病經驗效穴。 治療過程中尚須注意: ①、疳積穴掛線處,平時可以水洗,但洗后要用干布拭干,切勿用手指去抓,以免局部皮膚感染。 ②、治療后忌食香、炒、油炸、干燥之零食,如患腸炎,則忌油葷。 ③、凡因腸寄生蟲病或結核病引起的,須治療原發病。病至后期,極度消瘦者應配合藥物或中西醫結合治療。 ④、本病的預防較治療更為重要,提倡母乳喂養,斷乳時給予營養豐富而易消化食物。平時飲食應定時定量,避免偏食。 小兒疳積食療: 1、粳米胡蘿卜粥 原料:胡蘿卜約250克,粳米50克。 制作:將胡蘿卜洗凈切片,與大米同煮為粥。 用法:空腹食,每日2次。 功效:寬中下氣、消積導滯。適用于小兒積滯、消化不發。 2、茯苓煮雞肝 原料:雞肝30克,茯苓10克 制作:將雞肝、茯苓共煮。 用法:吃肝喝湯,連服10天。 功效:健脾生血、補益肝腎。適用于小兒疳積、身體虧虛。 3、麥芽煎 組成:麥芽20克。 用法:水煎30分鐘,日服2次。 功效:消乳食。 主治:嬰兒傷乳(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