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Chouse 設計師俱樂部 | 家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臺灣著名設計師譚淑靜被人稱為“空間診療師”,擅長營造療愈空間,而空間最重要的東西,她認為是“人”。多年的住宅設計經驗,對此深有體會的她,在做每一個住家項目的時候,都會回過頭去思考,人最本質的需求。光線也好,格局也好,家庭成員的 互動關系,都是人最脫離不開的原始訴求。如果一個住家設計可以讓置身其中的人感到安定,那么這個設計在她看來就是成功的。 譚淑靜簡介譚淑靜 禾筑設計創始人 譚淑靜Tam帶領的資深團隊禾筑設計,2005年成立至今,被稱作空間整療師。妥善處理形成空間的每一個元素,創造安定的療愈空間,擅長突破制式化的設計,創造空間的變化性,以探索事物的本質去思考如何賦予空間生命,禾筑設計建造空間的架構步驟運用圣經耶利米書中的概念,拔出、拆毀、建造、栽植的過程。 作品獲臺灣TID大獎,德國IF室內建筑大獎與意大利A’design award金獎,美國IDA Award等多項獎項肯定。 速寫人生譚淑靜Tam帶領的資深團隊禾筑設計,2005年成立至今,被稱作空間整療師。妥善處理形成空間的每一個元素,創造安定的療愈空間,擅長突破制式化的設計,創造空間的變化性,以探索事物的本質去思考如何賦予空間生命,禾筑設計建造空間的架構步驟運用圣經耶利米書中的概念,拔出、拆毀、建造、栽植的過程。 作品獲臺灣TID大獎,德國IF室內建筑大獎與意大利A’design award金獎,美國IDA Award等多項獎項肯定。 家的設計可以溫柔舒適,也可以安定充滿力量住家的設計,簡單又復雜。簡單,是因為設計師只需要和業主溝通,從居住的角度出發去設計;復雜,是因為每一個家庭總有不同的生活需求,沒有套路。 譚淑靜作品:山與海的人文記憶 譚淑靜Tam,被行業稱為“空間診療師”,最愛的還是住家設計,因為在她看來,再沒有一個職業可以像現在這樣進入到業主家中為人家祈禱更好地生活來得更有意義。 譚淑靜作品:山與海的人文記憶 而“療愈”這個詞一直以靈魂形式貫穿在她相關的住家設計項目中,她總說“設計永遠不是為了多炫”,而是“當他們住在這里的時候,他們的心可不可以落定,以至于可以無后顧之憂地去發展后續的人生”。 “生命之光”——該項目在2017意大利A’DESIGN AWARD室內設計類獲銀獎,是近期禾筑團隊完成的一個項目,16.5米寬的大客廳跟餐廳打通,完全開放,落地大窗,可以看到外面的景,就像住在一個大別墅。 譚淑靜作品:生命之光 這樣的設計方式在很多人看來過于空曠,Tam卻給出了合理的解釋: 業主喜歡寬敞的空間感,不喜歡太滿。這和他本身的年齡和閱歷有關,60歲的實業家,很有活力,有30年在歐洲的經歷,喜歡歐洲現代主義設計,所以客廳有他很想要的巴塞羅那椅。 譚淑靜作品:生命之光 畢竟是住家的項目,還是要溫暖的感覺,所以Tam給了這個空間一種特殊的地板——業主本來不喜歡這么暗的地板,覺得太老氣。但是這個地板很特別,它是一塊好幾百年的木頭,它的紋理已經變化得非常優美,效果也是溫暖的、舒適的。用Tam一貫的“符合居住者生活秩序”的原則,這個設計就是合適的,這個空間可以讓居住者將心安定下來。 譚淑靜作品:H之所在 Tam的另一個住宅項目,“H之所在”在2016年也曾獲意大利A’DESIGN AWARD室內設計類金獎,作為設計師,她這么理解這個作品的獲獎:本身這個房子的條件最大優勢是它有一個大陽臺。空間面積其實沒有很大,但是在處理這么多需求時,并沒有浪費空間,而是把每一塊卡得非常好,幾乎沒有浪費,但視覺上不會過于擁擠。 譚淑靜作品:H之所在 另一方面,自己也做過評審老師的Tam覺得更多的可能是對于空間主題的把握以及設計理念打動了評審。“我們輸出我們的設計,我們的想法,我們落實到了,評審可能真的是在我們做的每一個地方看得到一個符合的設計。我覺得那種療愈感是我自己個人喜歡的,或許也是這樣吸引了評委”。 公司發展:不僅做“好設計”,還要管“好售后”對設計曾有過失望,但若問起現在的譚淑靜,她卻表示“設計可以做到老”。當年設計專業畢業后初入社會的她,曾因對臺灣行業現象的不滿而憤然出走設計圈,當然這種現象現在回過頭來看,都是不可避免的,現在發展迅猛的內陸設計市場也同樣存在。我們無需懷揣多崇高的個人理想去抨擊、去遁逃,只需把握住自己的手中的機會,用專業的設計讓行業環境慢慢變好,這就足夠。 譚淑靜作品:山與海的人文記憶 如今,“禾筑”這個在臺灣高品質住宅設計的標簽已然樹立,除了堅持設計的初心,公司的經營方式也非常特別。除了常規的設計部門,“修繕部”是存在于禾筑的特殊而重要的部門,正因為這個部門,她和很多老業主也都成了關系密切的朋友。 在項目結束后,當業主有維修需求時致電這個部門,工作人員會幫他記錄,然后開始跟流程。 譚淑靜作品:生命之光 Tam每周都會檢查報告,每個季度的修繕情況都寫得很清楚,“為什么這里會發生這個事情,下次再發生是否還可能會發生。”這件事禾筑一做就是10多年。他們也定期主動詢問空間居住者的反饋并對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進行預處理,以保證空間被更好地延續以及業主可以更方便無障礙地生活。 對話精選【PChouse】自己的家是什么樣子的? 【譚淑靜】我家在都市里面,那個房子我們稱它為“學區房”,交通非常好。那個房子我住很久,是一個老房子,住進去之前,我把它整個重新改造了。好像也有媒體報道過,但沒有人知道那個是我的房子,但有個業主她竟然猜到了是我的房子,因為我曾經告訴她,那把椅子我家有一模一樣的。 【PChouse】為什么禾筑會成立修繕部? 【譚淑靜】其實看起來成立修繕部我們好像會花一些錢。但是這么多年來,對我們公司的工程品質或者我們自己東西上的改進,有很大幫助。因為我可以知道你使用方的問題,比如說哪個腳鏈好、哪個門片的腳鏈很高,早期可能覺得三塊腳墊這樣下去應該沒問題。但是后面我們發現我們的門越做越重,我到底要給它幾顆?所以我們去的時候,就要觀察這個事情,我們幫甲方看了一下,就找師傅幫它收緊了。業主會覺得開心,你在幫我省錢,幫我把這些東西弄好,然后用更久。 我在想著設計的時候,就想它以后使用應該會是這個結果,我未來要驗證它是不是這個結果的時候,我會去看它。我甚至會問業主說,“那我們上次討論說你那個浴柜拉開的時候,里面有一個吹風機,那根線你拉開的時候會不會扯到?”我會這樣問我們的客戶,如果他說有點卡到了,那我們就知道下一次哪個地方改低一點。所以我們是很操作型地去了解這個東西。 【PChouse】在臺灣的一些住宅的案例有很明顯的臺灣風格——現代簡約,崇尚自然,您如何看待這樣的現象? 【譚淑靜】我覺得第一個原因是空間大小的問題。一般來說在中國內陸180平米才叫豪宅,在臺灣大概120平方米就覺得房子蠻大的。在都市里面,一百平方米左右的大小是最普通的,甚至更小,所以我覺得是跟空間的大小有關。 還有我覺得跟一個時代的生活有關。因為臺灣經歷過經濟起飛的時段,一開始也有很多很華麗的設計,然后漸漸會看見簡潔的設計越來越多。奢華的體驗完之后,它反而是走向一種比較質感型的簡潔。我覺得中國內陸也看到這樣的改變,改變蠻明顯。 【PChouse】您覺得一個家,最重要的組成是什么? 【譚淑靜】我覺得家的組成應該就是人,其實人才是空間里面最重要的主角。所以基本上我會先處理人在使用上的問題,在物理環境的問題。比如說它的光線怎么樣,格局怎么樣。格局是占了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它是一個不可改的建筑架構。如果一開始我們規劃沒規劃好,后面再使用空間,一定非常難用。 所以我覺得要從人出發,在思考這個空間的時候,我就會先想這件事情。當然,裝飾這個東西,我完全不反對。甚至我們最近在做的內陸項目基本上比我們在臺灣做的都華麗和豐富,我完全不反對華麗。 空間大,華麗是不錯的,我們去歐洲看了一些建筑,基本上幾乎都是華麗的,但是我們不會覺得很不舒服,一個比例得當,還有就是要符合當地的文化,最后怎么把色彩做的到位。所以回到你剛才提的問題是,我覺得從人的角度開始思考,要回到人的需求去思考。 【PChouse】有把業務放到內陸的規劃嗎?大概會有哪些方向? 【譚淑靜】其實我覺得我是一個蠻隨緣的人。這些年很多人找我過來內陸市場看看,但我確實也沒過來。我對事業不會太有企圖心,但是我對于想要做的設計我就非常有企圖心。應該這樣說,在這幾年,應該說尤其這兩三年,我就蠻明確的,我還是會朝向在中國內陸市場這邊努力。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覺得公司成長到一個階段的時候,像我們的設計師,我也想讓他們看不同的東西,我自己想要接觸不同的東西的時候,如果可以看到更不同的項目,跟甚至一些挑戰,我覺得應該要去試,我覺得這個是最主要的原因。 【PChouse】完成一個空間作品后,對于空間拍攝有什么特別要求? 【譚淑靜】其實我們拍照不常拍細節,你必須到現場去看看,才能感受它的細節。比如這個鉸鏈打開的時候有沒有聲音,滑軌收進去的時候有沒有聲音。我們為每一個細節都試驗過很多,有一些品牌關起來會有金屬摩擦的聲音,有一些就很順。其實這種東西是沒有辦法拍照的。但是如果一定要說要求,我自己會在意一點,就是怎么表達空間的重點。我跟攝影師會前面會先溝通,我對這個空間的設計的重點,我也會蠻在意光線。 【PChouse】對年輕的設計師有什么建議嗎? 【譚淑靜】我覺得不要太急。如果你是真的喜歡設計,就不要太早讓自己被消耗掉。我覺得慢一點,其實無所謂。慢一點不是不努力。但如果你是被人被老板聘請的,老板有他的時間速度,當然要跟著他走。但是如果你是作為老板的年輕設計師,我是覺得,就給自己不同階段不同的挑戰跟學習了,注意身體,少熬夜少喝酒,要保養。 采訪手記“療愈感”不僅體現在她的項目中,這更是一個可以代表她個人風格的詞。極具親和力的外表下,又充滿了自信和力量,沒有拒他人于千里之外的疏離感,耐心樂于分享經驗,極力把事情做到最完美,我想這是她和她的設計成功的原因,盡管她并不認為自己屬于“成功人士”,也并不致力于邁入成功之列。 采訪/撰文:徐海燕 編輯 /吳焰超 PChouse設計師俱樂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