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的這種愛國精神不愧被稱為一種大愛,世間有大愛為之敬仰,也有民間小情為之動容。 說到粽子每逢端午節、春節前,端州(今肇慶)家家戶戶包裹蒸、煮裹蒸,一家大小全出動,這種情景依然讓不少老肇慶們記憶猶新。肇慶裹蒸粽里也蘊涵著一則纏綿悱惻動人心弦的愛情傳說故事 相傳古時候,端州有一對青年男女,女的叫阿青,男的叫阿果,情深意篤。但阿青父母認為阿果只是一介書生,無財無勢,不允許女兒和他相愛。為此,阿果立志發奮圖強。這一年大考又到,他打點行李趕赴京城。 清晨,阿青趕到,送上連夜用冬葉包裹的糯米綠豆飯團,叮囑他一路珍重,勿忘雙方情意。阿果高中狀元,皇帝欲招為駙馬,阿果不從。皇帝怒而囚之。 阿果每日撫飯團而泣,公主奇之,阿果曰:糟糠尚不棄何況飯團乎?公主大受感動,遂放阿果歸鄉。阿果和阿青終成仙眷。 后人發現用冬葉包著糯米、綠豆、豬肉等材料做成的飯團味道甘香可口,遂紛紛仿效,及至后來,更成了端州年關時家家必備之物。裹蒸者,“果青”也。
這樣說來,裹蒸也算是愛情的結晶了。裹蒸粽到如今也是男女老少喜愛的美食,制作工藝也是非常講究的。不同于一般的粽子,傳統裹蒸粽采用當地特有的柊葉、水草包裹,呈埃及金字塔形,每只重約0.5公斤,原料主要以糯米、脫衣綠豆、豬肉為主,或加以冬菇、臘腸、咸蛋等做餡料,取大缸用柴猛火煲7至8小時可食,熱食時清益撲鼻,入口松化爽滑甘香。柊葉包裹的肇慶裹蒸粽,具有溫暖脾胃、補益中氣的功效。肇慶人逢年過節皆以裹蒸粽作為探訪親友的禮品,表達自己深深的祝福與關愛,在端午這樣的日子里更是不能或缺的一道美味。
2011年5月,肇慶裹蒸粽獲得世界城市合作組織美食委員會授予“萬粽之王”稱號;2012年肇慶裹蒸粽被認定為地理標志性產品。一顆裹蒸粽,不但肩負著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更是承載著肇慶人對美好生活與愛情向往,沁人心脾的清香中,延續了自秦以來幾千年的溫情。 廣東肇慶裹蒸粽龍頭企業品牌“桂城華記”,是國家商標局認定的注冊商標,是裹蒸粽食品專業品牌。對始于秦代極具盛名的“裹蒸粽”的制作工藝進行了現代化改造,更加鮮甜可口,更對現代人的口味。
為了能讓更多的人品嘗到裹蒸粽的鮮香味美,感受到裹蒸粽中所蘊含的美好祝福! 網庫集團聯合桂城華記共同推出“正宗裹蒸粽集采專場”促銷活動,力保大家在端午來臨之際,能夠吃到最正宗的桂城華記肇慶裹蒸粽。不僅價格優惠,還能領券減免,一起來嘗嘗一顆有著動人愛情故事的粽子是怎么樣的美味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