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不過是大氣中水汽凝結成的水滴、冰晶或者它們混合而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見聚合物。云有各種不同顏色的云,有的潔白如“白云一片去悠悠”,有的烏黑如“黑云翻墨未遮山”,有的呈黃褐色如“千里黃云白日曛”,有的呈現(xiàn)出紅色和紫色的絢麗光彩,如“青山高隱彩云流”。云的形狀各異,有滿布天空的層狀云、孤立的積狀云,以及波狀云等許多種,蘇軾稱“亂云如獸出山前”,以獸來形容烏云密布,形象而逼真;杜甫則說“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以“海樓”喻云形狀之奇特。這些云,在普通人眼中不過是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而已,但在詩人的眼中,云不但是一種景物,還是有情或無情的,它象征了人世間不同的人物或人事。 人們在感嘆世事變幻無常時常以“白云蒼狗”一詞形容,而這一詞正出自杜甫的“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二句。據(jù)說詩人的朋友王季友年輕時家貧,他的妻子嫌他窮困,離他另就,但世人卻說這是因為王季友另有新歡,便紛紛指責他。杜甫為友人不平,寫下了這首詩,詩人認為這種把好人變成壞人的社會輿論,有如白云蒼狗一樣。“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兩句托物起興,以浮云變換喻人事之無常。天上的浮云在風力的作用下,容易改變形狀,觀看者可以會意成各種動物或什物。“白衣”即白色的衣衫,“蒼狗”即灰白色的狗,二者本無聯(lián)系,但世故人情卻能使它們發(fā)生關聯(lián),真是“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如今“白云蒼狗”這個詞,已脫離杜甫作詩時的背景,泛指事情變化無常。 楊萬里在《曉行望云山》中,描寫的雖是天色將曉時的山景,卻在寫景中寓理,十分機巧。雨后初晴,水氣濕重,容易形成浮云。特別是在天“欲曉未明間”,那漂浮不定的云就顯得格外迷蒙。詩人在一個大清早,漫步在山間,看到“滿目奇峰”,這些“山峰”奇形怪狀,綿延不絕,令人止不住駐足欣賞。“可觀”,意謂值得一看,表現(xiàn)出景物之美麗壯觀。 “誠齋體”的突出特點就是,善于巧妙地攝取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動態(tài)。最后兩句“卻有一峰忽然長,方知不動是真山”就鮮明地體現(xiàn)了這種特色。這兩句點出“奇峰”實為云霧變幻所致,而那些靜止不動的才是真正的山峰;語言質樸,明白如話,通過寫作者誤把云當作山峰,把山中動與靜的景致描寫得極其活潑有趣。此外,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告訴人們:生活中常有以假亂真的現(xiàn)象,但假象終究掩蓋不了事實。我們想要不被假象所迷惑,就應全面深入地觀察事物,以明辨真?zhèn)巍8嗝鑼懺频墓旁娫~名句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wǎng)”(www.) 張旭的《山行留客》,通過對春山美景的整體描繪,和對客人欲離去想法的否定及勸說,表達了作者希望同友人共賞美景的愿望,并蘊含著要欣賞最美景致就不能淺嘗輒止的哲理。 詩題是“山行留客”,“留”字是一個關鍵,首句“山光物態(tài)弄春輝”,寫的就是留客的前提條件——山中美景。一個“弄”字,賦予萬物以活躍的情態(tài)和意趣。這一句集中寫山景,極其概括地展現(xiàn)了春山的整個面貌,既起到了先聲奪人的作用,又不至于因寫景而沖淡了“留客”的主題。次句“莫為輕陰便擬歸”否定客人的想法,是詩人的勸留之辭:面對著如此美的景致,怎能因為一片陰云就打算回去呢?“輕陰”則意味著有雨將至,這也是客人興致頓減而想離去的原因。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兩句作進一步勸說,希望客人既來之則安之。詩人明白,客人急于回去是因為怕雨濕衣衫,并不是因為美景不夠迷人,所以便以退為進,說就算天氣晴朗,沒有一絲雨意,走入云山深處,也會沾濕衣裳。這也就是說,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無法避免的問題,既然這樣就不必為一片“輕陰”而躑躅不前。這兩句在委婉勸說的同時,還營造了一種令人神往的境界:春山水氣迷蒙,云霧繚繞,飄飄緲緲如華胥之境。詩人強調了入云“深處”,意在說明“入”之愈“深”,其所見美景也就愈多、愈妙,如果就此停下,不是一大遺憾嗎? 李白曾把浮云比作奸邪小人,如“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兩句。“浮云”在這里指奸邪之人,而“日”則是帝王的象征,因此“浮云蔽日”暗示著皇帝被奸邪之臣蒙蔽,遠離賢臣,使自己報國無門。郭震也認為浮云是可惡的,他在一首題為“云”的小詩中寫道:“聚散虛空去復還,野人閑處倚筇看。”詩人抬眼望天際的白云,只見云在空中聚來散去,不斷變換形狀,好像很自由自在的樣子。但詩人對此卻不屑一顧,還哂笑道“不知身是無根物,蔽月遮星作萬端”。濃云蔽月遮星,本是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但詩人對此平凡景物卻能出以奇思妙想,說這些浮云不知道自己是飄浮無根的東西,卻肆意橫行,做弄出許多姿態(tài)來遮住皓月明星。這兩句運用擬人手法寫濃云密布的現(xiàn)象,頗得濃云之神理,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憎惡之情。其實,浮云舒卷與詩人何干?作者之所以憎惡浮云,只不過是借浮云蔽月遮星這一形象,來諷刺社會上那些為所欲為、橫行霸道而無自知之明的人罷了。 來鵠的《云》,描寫的是夏云,而夏云的特點是形狀奇特,變幻不定,頗為壯觀。而這首詩中的夏云雖也變幻多姿,卻令作者厭惡憎恨,這與作者當時的心情有關。“千形萬象竟還空,映水藏山片復重”兩句寫景抒情。“千形萬象”四字概括了云的形狀多變的特點,緊接著的是“竟還空”這三個感情分量很重的字,好像是說這些千姿百態(tài)的云并沒有實際作用,它們不為人間久旱的土地帶來雨水,卻不斷地變換著模樣,真是令人失望。“竟還空”三字,既含有事與愿違的深深失望,也含有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憤。“映水藏山”四字描寫的是夏云的動態(tài)。作者期盼甘霖的到來,雖然明知這些云沒有作雨的意思,仍止不住去尋找它們的蹤跡。只見夏云仿佛故意與人們捉迷藏,正當你仰頭尋覓不到時,一低頭就看到它映在水中,再當你猛地抬頭時,它又隱藏在了山頭。真是“片復重”,忽而輕云片片,忽而重重疊疊。這兩句描寫出了云的悠閑之態(tài),然而在作者看來,這是極其可惡的。“無限旱苗枯欲盡”句,揭示了作者滿腔怨憤的原因,是全詩的背景。詩人將其置于中間,使之與末句形成鮮明尖銳的對照,極為有力地抒發(fā)了對云的憎厭之情。 此外,前兩句所塑造的“云”的形象,既符合自然界中夏云的特點,又影射了社會上那些看似“解民倒懸”,實際上卻“不問蒼生”的權勢者。因此,它的意義價值是很高的。也有人稱這首詩是用勞動者的眼光、感情來描繪云的,算得上是最富人民性的詠云之作。 浮云飄忽無定,沒有根系,常被用來形容異鄉(xiāng)游子。李白說“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天空中的白云隨風飄蕩,任意東西,而遠行的游人正像天上的白云一樣,行蹤不定,由不得自己的志向;遠處夕陽徐徐而下,似乎是不忍心離開世間,而故意慢悠悠地下落,這正像詩人對朋友眷戀不舍的心情。“浮云”對“落日”,一浮一落;“游子意”對“故人情”,一個不舍,一個情深。詩人將情感與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潔白的浮云,火紅的落日,色彩鮮明,氣韻生動,雖有無盡的惜別之情,仍保持一種瀟灑與詩意。 曹丕在《雜詩二首》中寫道:“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車蓋。”這兩句以比興手法,抒發(fā)游子漂泊之苦。在中國的舊詩里,北方或西北,總給人一種高峻、寒冷的感覺。所以,詩一起調便渲染了一種孤獨悲涼的氣氛。而“浮云”的特點是飄忽不定,它無所依附,沒有定處,正所謂“仰視浮云馳,奄忽互相逾。風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所以,浮云正象征了身處異鄉(xiāng)的游子,也代表了他們不安的心緒。而“西北”與“浮云”連用,便使得全詩的基調更加深沉。“亭亭如車蓋”句,是對浮云的進一步描繪。車是古人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而車蓋即為車上遮雨蔽日的篷子,“浮云”形似“車蓋”,則又增一層流移飄蕩之感。 白云飄浮不定,有的人看來像漂泊無依的游子,而有些人則認為這是閑散自由的。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的句子,王維的《終南別業(yè)》也有“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之句,柳宗元的《漁翁》有“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詩句。白居易的《白云泉》也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無心水自閑”的句子,說山上的白云隨風飄蕩,舒卷自如,十分閑散自在;而山腰的清水淙淙潺流,自由奔瀉,亦從容自得,沒有牽絆。詩人詩人將云水人格化,給人一種饒有風趣的清新感,句中連用兩個“自”字,強調了云水的自在逍遙,反映了作者的悠閑自得的心情。 皎然在《白云歌寄陸中丞》中說“萬物有形皆有著,白云有形無系縛。黃金被爍玉亦瑕,一片飄然污不著”,贊美了白云自由高潔的的品質。世間萬物都是有形,也是有所依附的,縱然是“神通廣大”的人類,也會受到各種約束,而身不由己。然而,唯獨天上的白云雖然有形卻不受拘束,它來去自由,灑脫自在,可以隨意改變形狀。“萬物有形皆有著,白云有形無系縛”兩句,通過白云與萬物的對比,突出了白云自由自在的特點。接下來兩句“黃金被爍玉亦瑕,一片飄然污不著”,強調的是白云的高潔無瑕之質。作者選取了“黃金”、“白玉”兩種較為珍貴的事物,說黃金也有被熔化的時候,白玉也會有瑕疵的,可是白云高高地飄著天上,永遠沒有被污濁的時候。更多描寫云的古詩詞名句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wǎng)”(www.) 白云自由不羈,脫俗高潔,是隱士品格的象征。南朝時,陶弘景隱于句曲山,齊高帝有詔問他“山中何所有”?他作詩答說道:“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從此白云便與隱者結下不解之緣了。李白的《白云歌送劉十六歸山》寫道:“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處處長隨君。長隨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隨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蘿衣,白云堪臥君早歸。”前兩句,寫白云與“君”形影不離,一下子便把人們帶入清逸高潔的境界。首句“楚山秦山皆白云”,不直言秦地、楚地,而稱“楚山”、“秦山”,不僅與“歸山”的主旨相應,增強了隱逸色調,還自然地以山而引出白云這一意象。這白云繚繞于楚山、秦山,處處都是,無論“君”在何處,白云便隨他去何處。隨他渡“湘水”,隨他入楚山,甚至可“堪臥”。全詩從白云始,以白云終,不直寫隱者,也不僅歌詠白云,而只把白云當做隱逸的象征。因此,隱者亦是白云,白云亦是隱者,不僅勾畫了一個白云飄浮的仙境,還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潔超逸的隱士形象。 李白的另一首詩《獨坐敬亭山》中,白云就顯得超逸而不近人情了。“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兩句,寫景抒情,反映了內心的傷感孤寂之情。天上的鳥兒全都飛去了,直至無影無蹤;寥闊的長空只剩下一片白云,卻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連眾鳥和孤云都在遠離自己,世上還有誰來親近“我”呢。所以,這兩句看似純景物描寫,實則蘊含了深沉的感情。然而,“盡”、“閑”兩字,又帶有“靜”的意味,仿佛是說,山鳥本來喧鬧聒噪,孤云本來翻騰變幻,待它們都離開之后,詩人感到格外的清靜,此時的內心也是閑適的。這里的“云”,并非滿天的白云,而是一片“孤云”,這孤云本來就孤獨無伴,卻仍在慢悠悠地飄離詩人而去,可見孤云無情。正是孤云、眾鳥的無情,才顯示出敬亭山的多情。“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詩人覺得只有敬亭山默默地陪著自己,不離不棄,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啊。詩人久久地凝望著幽靜秀麗的敬亭山,只覺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著自己,他們之間默默無言,卻早已靈犀相通。 羅隱的筆下,白云是多情的。他說“芳草有情皆礙馬,好云無處不遮樓”,春日的錦江芳草萋萋,綿延千里,就好像是友人對自己綿綿的情意,它似乎是有意牽絆著馬蹄,不忍我離去。秋季的錦江,白云片片,云卷云舒,逍遙自在,它仿佛也是多情的,為了挽留自己就有意把樓臺層層遮掩。春草和秋云自然是沒有情意的,而是多情的詩人將自己的情感賦予了碧草白云,所以它們才會“礙馬”、“遮樓”。詩人以情取景,以景寫情,達到了神而化之的地步。 此外,由于浮云的倏忽來去,它又被用以代表轉瞬即逝的事物,也引申為不容易實現(xiàn)的事物或不愿去實現(xiàn)的事物。孔子有“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之句,以浮云來比喻不合義理而得到的富貴。杜甫在《丹青引贈曹將軍霸》中說:“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以此表現(xiàn)曹將軍不慕榮利,視功名富貴如天上浮云一般淡泊的品質。
附錄:其他關于云的詩句 白云升遠岫,搖曳入晴空。乘化隨舒卷,無心任始終。(唐·焦郁《白云向空盡》)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唐·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 白云滿鄣來,黃塵暗天起。(南北朝·劉昶《斷句》) 黃云隴底白云飛,未得報恩不能歸。(唐·李頎《古意》) 白云還自散,明月落誰家。(唐·李白《憶東山二首》)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唐·王維《送別》) 踏破苔痕一徑斑,白云飛處見青山。不知浮世塵中客,幾個能知物外閑。(唐·許宏《白云寺》) 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唐·劉昚虛《闕題》) 待吾盡節(jié)報明主,然后相攜臥白云。(唐·李白《駕去溫泉后贈楊山人》)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唐·崔顥《黃鶴樓樓》)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唐·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唐·王維《終南別業(yè)》)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唐·賈島《訪隱者不遇》) 重巖抱危石,幽澗曳輕云。(唐·駱賓王《賦得白云抱幽石》)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唐·杜牧《山行》)青松巖畔攀高干,白云堆里飲飛泉。(唐·呂巖《七巖》) 黃河直北千馀里,冤氣蒼茫成黑云。(唐·常建 《塞下曲四首》) 猛風飄電黑云生,霎霎高林簇雨聲。(唐·韓偓《夏夜》) 心同流水凈,身與白云輕。(明·高攀龍《枕石》) 幾處吹笳吸月夜,誰人倚劍白云天。(唐·李益《鹽州過胡兒飲馬泉》) 白云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間。(隋·盧思道《從軍行》 北風吹白云,萬里渡河汾。(唐·蘇颋《汾上驚秋》) 白云蒼梧來,氛氳萬里色。(唐·陳子昂《古意題徐令壁》)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唐·李賀《雁門太守行》)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宋·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獨上高峰望八都,黑云散后月還孤。(唐·呂巖《絕句》) 黃霧漲天雪晦冥,黑云拂地風膻腥。(南北朝·沈約《昭君辭》) 恰似有龍深處臥,被人驚起黑云生。(唐·唐求《臨池洗硯》) 百尺旌竿沉黑云,邊笳落日不堪聞。(唐·常建《張公子行》)
(責任編輯:夏素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