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有兩種東西是最容不得糊弄的:一是進嘴的食物,二是進肚的藥物。這兩種東西的制作手法,能看出一個人或者一個行當的良心。而這部紀錄片,除了給人感動外,還給了國民一個信心。讓人真覺得,仁者醫心。 今年上半年,一部紀錄片刷遍了朋友圈, 很多人看完它,都想起了《舌尖上的中國》: 同樣是足跡踏遍中華大地, 也同樣是立足廣博悠久的傳統文化, 又最終切入尋常百姓的生活。 它就是: 《本草中國》 顧名思義,這部片子講述的, 就是我國的 中草藥文化和中藥人。 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進步, 淵源古老的中醫, 已經成了一個頗具爭議的命題。 在中華大地上薪火相傳數千年的中醫, 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 甚至被斥為偽科學、唯心主義…… 出品方說: 沒想過靠一部片子就扛起復興 中華醫藥文化的使命, 只是希望更多人、 更多年輕人以此為入口, 打開一個被塵封已久的, 至美的中醫藥世界。 紀錄片沒有過多談論中醫, 而是將焦點放在了每一株藥材上。 從取材、制作,到中藥背后的人們, 每一株中藥, 都藏著中國人的光陰與故事 草木背后,更有故事的, 是靜候、守護著中草藥的中藥人。 在追求效率的年代, 他們的堅守顯得尤為珍貴。 時間,是最好的良藥 陳皮,大家應該都吃過, 而最盛名的陳皮, 來自400年老店的廣州陳李濟陳皮, 當第11代后人陳永涓推開厚重的獅頭門栓, 眼前出現的是一口巨大的鍋,內裝蜂蜜, 下放灰炭,上掛專門挑選的某地陳皮, 這些陳皮有些甚至曬了十幾年, 新的舊的年年翻曬, 連切割橙子的刀法都有講究是對切還是四六刀。 她的家人旅居國外, 而自己留下打理四百年老店。 人們都以為店中有珍藏的陳皮秘方, 陳女士笑著說, “其實沒有(秘方)的, 陳李濟的陳皮就是靠陳化,靠時間?!?/p> “35年有多長,不過是為做好陳皮這一件事專注了一生, 作為后人要把陳李濟的牌子親手擦亮。 我太眷戀這里的一草一木, 這份堅守我不覺得孤獨?!?/p> 此話耐人尋味。 一味道地中藥, 從新鮮的橘皮,變為入藥的良品, 靠的只是一日日的風化,足夠的耐心與光陰。 陳永娟堅守著老一輩留下的傳統, 無論現代技術怎樣日新月異, 始終對笨方法,不離不棄。 退休藥廠老廠長王良春, 身披蓑衣,頭戴草帽, 蹲在檐下望雨出神。 他身后的室內, 地上平鋪著幾塊涼席, 席上幾小堆紅色秈米, 正在進行著最后的發酵。 幾天之后,他做了一輩子的紅曲,就要再次完成。但他卻少了幾分欣喜,多了幾絲惆悵。因為他知道,自己制作紅曲的人生,就要隨著這次的收獲,而畫上句號。 紅曲是一種, 霉菌發酵米而來的藥物。 可以治食積飽脹, 也能夠降低膽固醇, 并且無副作用。 紅曲還可釀酒, 和擔當食品調色劑。 江南一帶人做菜, 喜歡使用紅曲, 使菜色紅艷發亮。 王良春18歲進藥廠做學徒, 如今大半輩子已過, 紅曲的制作工藝, 早已牢記于心。 首先將秈米洗淘干凈, 再放水中浸泡一整晚, 第二天上籠蒸飯。 蒸好的飯要不軟不硬,方便菌種寄生,又不易感染雜菌。其中的技巧,也不是能一蹴而就。想做到恰到好處,只能由時間和經驗累積。 之后將熟米飯, 一籠籠傾倒在涼席上, 澆上調和好的紅曲母, 均勻攪拌。 剩下的, 只能交給時間。 疾不得,慢不得。 唯有天天守候, 測溫、灑水, 細心照料。 等飯粒上長出白毛, 長出粉色斑點, 最后慢慢變紅…… 普通米飯蛻變成紅曲。 這個過程, 需要六七天。 發酵完成之后, 攤平晾干, 紅曲便成了。 王良春和他的小孫子, 抓著紅曲向天上撒去, 紅色顆粒落下來的時候, 爺孫倆開心大笑。 這一老一少, 都是天真可愛的摸樣。 但王良春也告訴我們, 紅曲的加工已經全面步入機械化。 王良春老人, 也將自己最后一次制作紅曲的工具, 捐給了工廠附近的重要博物館。 此后, 再也不會有人守著滿地秈米, 等候著雨天。 全世界只有中國化州才能種植化橘紅。 58歲的李鋒,是李氏橘紅家族的第24代傳人。 耕耘與炮制橘紅的手藝是明朝成化年間傳下來的。 “七爪橘紅”費時費力, 漸漸成了“古董”, 但李峰仍像對待工藝品一樣,精心修剪, 清代高祖時留下的木具已傳了5代人, 而今依舊咿呀作響。 她說: “爺爺過去把家訓寫在宣紙上, 要我把化橘紅世世代代傳落去?!?/p> “用心把住金色火,細心烤出精品藥, 如果做冇好,佢會打我手心咯~~” 那種堅持、用心很令人敬佩。 人真的要很用心很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 對自然的敬畏 《本草中國》除了扎根于自然, 更著重講述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一群穿著當地民族服飾的莊稼漢們 對著遠處的青山吼山,以表示對自然的敬畏。 想想我們從自然里攫取了這么多, 而對自然回饋的至少。 鯨被捕殺,草根被斬斷,我們越來越無處溯源。 當我們將感謝和歉意吼給自然聽時,也獲得了善意的回饋。 大學畢業后,毅然孤身回到老家貴州德江, 種植天麻的23歲少年田旭林, 夢想是能帶著天麻走出大山, 鄉親們用天麻燉肉,釀酒,熬中藥, 天麻成為了他們生活里并同于婚喪嫁娶的一部分。 劉香寶是中藥炮制流派“建昌幫”第十三代傳人, 他說: 我最大的動力就是把我所學到的技術傳下去, 我不想帶到陰暗角落里面去。 江西中醫藥大學的教授張金蓮知道劉香寶, 拜老藥工為師,向他學習炮制法。 她說: “這一批老藥工準確來說比大熊貓還更珍貴。 我們如果再不把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 向老藥工傳承下去,最后就是消亡了?!?/p> 為了讓畢生所學傳承下去,老藥工背井離鄉, 生活在南昌四十平米的舊出租屋里, 然與老伴,不改其樂。 于懸崖峭壁之上尋找野生石斛, 是雁蕩山的絕壁采藥人周朝義一家世代相傳的絕技。 鐵皮石斛生長條件極其嚴苛, 多出自海拔1500米以上的絕壁, 采摘過程可以用“兇險”來形容。 “我的師傅采石斛,石頭掉下來, 剛好砸在后腦勺上,當場死亡?!?/p> 不過,周朝義卻坦言,自己并不想把這門手藝傳給子女。 “我希望他們好好讀書, 有朝一日走出大山,我希望他們能過得更好?!?/p> 但是,兒女不學,傳統技藝將何去何從? 《本草中國》正提醒著我們, 神農嘗百草的勇敢、 李時珍30年寫下《本草綱目》的耐心、 孫思邈、張仲景, 以及無數人畢生投身中醫藥事業的偉大, 都不只是歷史傳說。 除去他們, 片中還介紹了, 幾十位中藥人。 將1寸白芍切成360片的, 62歲老人丁社如。 武當山上, 九蒸九曬, 祛除首烏毒性的, 73歲道長王泰科。 用古法炮制涼茶的, 90歲的老人曾坤。 還有不厭其煩, 一遍遍耐心, 制作阿膠的秦玉峰, 炮制熟地黃的張小秀。 進深山, 挖人參的崔長安, 找靈芝的鄧桂庭。 …… 這些人, 都在用一生年華, 譜寫中華的醫藥史詩。 然而在現代醫學日新月異的今天, 中醫身陷囹圄, 堅持古法的中藥人, 也變得比大熊貓還珍貴。 其實,《本草中國》,講述的不只是本草,也不只是本草背后的藥人,更體現了其背后的中華文化。 古時候很多讀書人都會治病,因為中醫藥中滲透了中國古代生命哲學。 《本草中國》即處處可見順物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可以概括為“四顆心”?。 一、平 心 平心是一種學會等待的態度。我們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是要等待豆腐變涼,我們說順其自然,是要等待,等待天時。 附子需要在水與火之中既煮又燜才能由毒藥變為良藥;陳李濟的陳皮沒有別的秘方,就是靠時間,來陳化。 一言以蔽之:心平等待而已。 《易經》中的需卦,一個意思是需求,另一意思是需要等待。 你要索取,你要得到,你要成功,都需要等待。急不得。當代什么都是快的,吃穿住行都是快捷式的,人心卻反而更急了。 二、匠 心 什么是匠心? 一寸的白芍切出三百片是匠心; 堅持每一味藥材都是最好的,每一個步驟都是到位的是匠心; 殘影孤單只為把傳統手藝傳承下去的是匠心。 今天說匠心,想到應該都是手工、老藝術家之類的,是的,很多老藝術家都有一顆匠心,但是,這可能有點狹隘了,不如說匠心是忠于本職而技藝精絕。 不一定就非要是在一個破屋子里窩著流汗苦干,不一定非要是純手工,不一定非要是從事稀缺藝術品工作的才叫匠心。我們說匠心說匠人,說的是一種赤誠、一種堅守、一種精神、一種靈魂。不過是因為他們絕對忠誠于自己的工作,不過是他們那種嘔心瀝血要求至臻至善的精神。 很多老藥工,他們這一生都在與本草沉默相守,一簞食,一瓢漿,在陋巷,而不改其樂。怎么不令人動容,“他們在喧囂中,不懂聲色地修煉。” 一個曾經的絕壁采藥人說:“可以說絕壁采藥的人已經沒有了,就像野生石斛一樣。我覺得有些東西就我們人生看書一樣,一頁書看完了,就翻過去了?!彼哉Z里的惘然若失是因為什么?是匠心時代的結束嗎?工業時代意味著更高的生產力,可是這快速的生產力有時候反而更讓人心憂,想想是為什么。 三、良心 “做中藥,就是吃良心飯?!薄耙龊盟?,先做好人,一定要煉好自己的心。” 中藥人的良心是比起采野人參,播種是更為重要的事情,因為那是他們恪守與自然的約定;藥人的良心是要辨別出每一塊假牛黃,因為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藥人的良心是銘記醫者仁心。 什么是良心,還用說嗎,要說的是慎獨,什么是慎獨,就是就算是在只有你一個人的時候,沒有人沒有監控看著你,你也不會做不能做的事情,那是一種良心的自律,那就是最大的良心。 “天若有情,會如何回應人世滄桑?”何需討問天是否有情,只消問一問人是否有情。 四、慈悲心 慈悲心,原是佛教概念,慈愛眾生并給與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并拔除其苦,稱為悲。佛陀有慈悲心,割肉喂鷹;慈悲心并非是佛祖才有的心懷,圣人也有,圣人有慈悲心,憫懷眾生與天地,承擔著天下人的煩惱。神農嘗百草,救濟天下;董奉懸壺濟世,杏樹成林。 這么界定慈悲心,可能太高太大了,誰人還敢有,在這個人人自危,人人自福的時代,莫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關懷一下身邊的人已算是一顆慈悲之心了吧。?如果社會再繼續墮落下去,或許只要是不傷害他人就已經算是莫大的慈悲心了吧。 草藥是為人祛除病痛的東西,那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慈悲之心,草藥人制藥,懷的就是為蒼生的慈悲之心。 這就是中藥人的四心,亦是中醫藥的靈魂,更是做人處事的精髓。 “無論站在歷史長河的哪一個瞬間上,面對的是中醫藥的過去還是未來,中國人都應該自信?!?/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