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晚,大連的宋女士帶4歲的女兒辰辰在飯店吃飯,女兒和朋友的孩子玩捉迷藏時突然大叫一聲,聲音確實有點大,宋女士當時也批評了孩子,隨后辰辰玩得太開心了又尖叫了一聲,沒想到,鄰座的女大學生突然沖過去踹向辰辰,因為辰辰躲在凳子后沒踹到。 看到女兒疑似被踢到,宋女士沖過來與女大學生撕扯扭打。期間,情緒失控,把拉架影響她發揮的服務員也怒打一通,還數次向女大學生砸盤子。最后女大學生又向被另一位孩子媽抱著的辰辰砸了水瓶,所幸被擋下。 視頻一po上網,評論就炸了鍋,在某媒體官微下,評論已達12萬條。 評論基本分為以下幾派: 挺家長一派: 女孩家長已經在管教了,無論如何不應該跟4歲孩子動手 挺女生派: 熊孩子就該有人治一治 反感熊家長派: 的確有很多家長在公共空間沒有邊界感,又不擅管教,招人反感。 事后,大連的電視臺采訪到了當事雙方,都承認自己太沖動。媽媽說女兒大叫一聲后,她已經在管教了,女兒叫了第二聲后,她正伸手訓孩子(視頻中確能證實),女大學生就沖上去踹了。 女大學生事后哭著說,很后悔那么沖動:但小女孩一直在吵鬧,并不是只叫了一兩聲。她的家人曾經差點被孩子的吵鬧嚇進醫院,她有陰影才會爆發,她并不是跟男友吵架拿孩子當撒氣桶,也并沒有說“讓你吵,我踢死你”的話,只是踢到了凳子。 情況到此,應該沒什么反轉了,可仍有值得討論的空間。 講真,即便已為人父母,能夠有一份同理心,可我們也都討厭在公共場合吵鬧的小孩。但一定要動用暴力嗎? 難道不應該先找服務員提醒,不行再當面和對方家長說,非得氣勢洶洶沖過去打孩子?怎么看,都是一個長大的熊孩子在自以為正確地教育別人的小孩。 最可怕的是,評論中的一片戾氣,那些不懂兒童心理、不尊重兒童的成年巨嬰都認為踢得好,處理問題就應該簡單粗暴——直接開打。 胡適說過:“我看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有三個標準,第一,這個社會是怎么對待孩子的,第二,這個社會是怎么對待婦女的,第三,這個社會閑暇的時候,人們都在干什么。” 有些人呢打孩子叫好,見到不去打男人而去打小三也圍觀叫好,茶余飯后的談資是哪個明星又綠了。呵呵…… 我們活在一個戾氣很重的社會,你用粗暴的方式對我,我也用同樣的方式回擊你,長此以往,惡性循環。別人的孩子犯錯就怒踹,兩個成年人因為一件芝麻綠豆的小事就大打出手,還一堆吃瓜群眾叫好。看看女大學生,臨走前故意砸向孩子而不是砸孩子媽的瓶子,真的能感到這個年輕女孩身上深深的惡意。 我們的教育怎么了? 我趕緊去看幾天新聞聯播洗洗眼。 值得欣慰的是,每每在類似事件后,也都有理性的家長、中國育兒界的希望,發出這樣的聲音: 與其在這里吵,不如先管好自己家孩子 作為理性的家長,說的就是你,如何在公共場合優雅的管好孩子?你一定會看完以下的文字。這是干貨分界線: 美國《今日心理》雜志曾發表一篇文章,專門闡述為何孩子們在外容易失控,以及幾個簡單易掌握的Tips。 出門在外,平時在家管教有方的孩子也可能“犯熊”,因為他們被陌生環境過度刺激,感到精疲力盡。有些聚會吃飯,打破了他們的作息規律,讓他們該睡覺的時候卻超興奮,因此,他們的自控能力也面臨挑戰。 如何讓孩子不侵犯公共空間他人的利益,不讓別人對自己指指點點,還能讓孩子覺得被尊重呢? 如果孩子開始作怪、開始吵鬧,那是因為他們覺得爸媽的注意力不在他們身上,這讓他們沒有安全感,故意通過“吵鬧”“表演”來引起注意。 另一種情況,是孩子玩得太投入、太興奮,自控能力下降,也就是本文捉迷藏的小女孩發生的情況。 可這時女孩媽媽的注意力并沒都在她身上,而是與友人聊天、刷手機,只是尖叫的時候才發聲制止,管教效果為零。其實,孩子沒尖叫時的分貝也足夠干擾他人了,不哭鬧不代表行為無害。 碰到這樣的情況,應該迅速把孩子帶離現場,找個商場里安靜的角落,讓孩子冷靜冷靜。 當孩子失控時,先不急于呵斥控制,比如上文的媽媽,簡單的呵斥了幾聲毫無效果。 把他帶離現場后,試著用共情大法:“你看起來很生氣,發生什么了?原來如此,我們一起想想可以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好嗎?”、“你剛才和姐姐玩得很高興,你用尖叫表達開心。可是我們打擾到別人可不好,你也不想吃飯的時候被別人嚇一跳吧,我們試著換個安靜游戲玩吧。” 如果孩子非要在店里奔跑,就讓他們到僻靜角落跑一會,然后告訴他“在店里要慢慢走”,并示范給他看,故意夸張地走貓步,逗孩子笑,他也會開心地跟著學。 被施了共情魔法的孩子,感覺到被傾聽、被理解,就容易冷靜下來。 在孩子沒開始暴躁時,趕緊帶他認識一下新環境,一起想想他可以怎樣“幫忙”。比如等待上菜時,可以這樣說:“那些叔叔阿姨端著盤子跑來跑去,他們怎洋才不會讓食物灑出來?”讓孩子幫忙發紙巾、擺餐具,想些動腦動手的小游戲,打發時間。 別帶著又累又餓的孩子出門。就算你是去飯店、超市,也要考慮到孩子在上餐或者超市付款前就餓了,必須得準備點小零食,帶上孩子喜歡的小玩具或是能迅速吸引注意力的機關書。如果是兩三個孩子聚會,要多帶幾份,以免爭搶打鬧。必要的時候,帶著下好動畫片的iPad,關鍵時刻用iPad哄娃不丟人。 以前我們的文章中就聊過提前心理建設的重要性,可以減輕陌生環境陌生人給孩子造成的不安。對孩子說明你的計劃,即使是對不會說話表達的小寶寶也如此。 告訴他出門要去做什么,會遇到哪些人,可能會面對的狀況,以及你希望他在外面時要怎么做。例如:“今天我們要和妞妞姐姐一起去游樂園,妞妞力氣比你大,如果她喜歡你的玩具你會怎么做……”必要時親自示范給孩子看。 我們可能會遭遇孩子躺在地上嚎叫“我就要買那個飛機!”的情況。如果因為怕別人指指點點就買給他,可就糟了,孩子很容易養成用哭鬧來要挾你的習慣,也不要用其他你認為合適的東西來代替。可以重復使用第一和第二個步驟,帶他去安靜的角落,讓他把脾氣發完(恭喜你,)。孩子可能會一路哭回家,但幾次之后他就會學到規矩。 掌握了這幾招,也許下回你也會被別人po上網,博文中可能是這樣說的:“我在高鐵上,碰到了一位特別得體的媽媽和一個特別懂事的寶寶……” Jo媽,有10年主流媒體工作經歷,分享有溫度的育兒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