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父母和子女報志愿意見不同怎么辦? (一) 家長首先要明確一點,填報志愿過程中,孩子才是主體。目前,一般父母和孩子在志愿填報上的矛盾集中在學校、專業和地域的選擇上,其中最多的是專業選擇上的分歧,孩子特別想報考某個專業,但家長就是不同意。 家長和孩子意見不一致時,家長一定要放低姿態,善于傾聽,了解孩子的想法,耐心和孩子溝通,力爭通過交流達成一致意見。 (二) 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家長往往存在一個心理,那就是千方百計做通孩子的工作,最終目的是讓孩子認可父母的看法。 說起來家長都知道,幫孩子選專業要結合孩子的興趣、愛好、專長以及將來的發展方向考慮。可在實際填報志愿時,家長心里都有個小九九,希望孩子能聽自己的,并且認為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讓他少走彎路。但是過分的干預是在剝奪孩子的選擇權。 如果家長不試著改變自己的意愿,而一味勉強孩子屈服,可能會帶來更嚴重的后果。即使孩子順從了家長的建議,按父母要求填報了志愿,然而由于沒興趣,大學的學習便會缺乏主動性,還有可能影響學業,甚至導致退學。 (三) 即使家長的考慮和選擇是正確的,也要以理服人,要讓孩子心悅誠服,如果孩子有一絲的想不通,都不要勉強,最后志愿的“落筆”權要交給孩子。當然,孩子的選擇也并非都是正確的,由于年齡、閱歷等原因,孩子的想法有時難免不切實際,這時家長也不要帶著情緒說教,而是要把自己的觀點清晰地表達出來供孩子參考,也可向專業人士咨詢。 家長千萬不能態度強硬,也不要背后搞“小動作”,比如偷偷修改了孩子的志愿。在整個過程中,親子溝通越充分越好,志愿的填報也就越順暢。 (四)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對志愿無所謂,樂于聽從父母的安排,這時父母尤其要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并給予適當的引導。作為家長,不是代替孩子做決定,更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尊重孩子,為孩子提供精神支持和信息幫助。 此外,參謀孩子志愿時,父母雙方的意見要先達成一致,否則孩子夾在中間更會茫然。 上大學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理應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見。填報志愿時家長要把握好參謀的角色,把最后的決策權留給孩子,畢竟他的人生要他自己來負責,這是誰也無法替代的事兒。 2 如何選擇學校專業填報志愿? 先和父母好好商量一下這個事情,聽一下父母的建議。然后估計一下自己的水平,比如一本以上,再估計一下自己想去的省份,比如留在上海,或者去北京,江蘇什么的之后就上網查一下,北京上海江蘇的一本學校,其實并不多,晚上睡覺前百度百科看一所學校就當消遣了,然后也能了解不少。直接百度百科211或者985,這些名校的名單就會在最后顯示出來,你可以挨個了解了解。 3 專業和學校到底哪個該優先? 究竟填報志愿時,該選好的專業還是選好的學校,對于高中生而言,難度直逼三角函數或英文語法,反正是扯不清。面對這個天問,一味地羅列雙方的優缺點或者聽信別人的經驗都容易演變成口水仗。報志愿必須要經過自己的思考,才能明白到底需要什么。這就需要充分去研究認識自己和研究選擇適合自己的高校和專業。在知己知彼方面做好充分的準備,把分數用好用足以避免人生風險。 自身特性應該包括:個人興趣愛好、個人性格特征、個人能力所及、個人身體條件等4個方面。 4 考生在志愿填報前應該了解些什么信息? 首先,教育部和各省(市、區)制定的招生政策規定,都對考生填報高考志愿作出了明確具體的規定,如填報時間、填報方式、填報類別、體檢規定等。考生在填報志愿前,應充分了解、正確掌握這些政策和規定。 其次,要查閱有關高校今年在川的招生計劃和高校的《招生章程》等有關資料。國家下達到我省的招生計劃每年都不盡相同,哪些高校和專業招生,招生人數、收費情況怎樣,近幾年有關高校調檔分數線和錄取分數線,高校的地理位置、歷史沿革、專業設置、專業性質和培養目標、主要課程、畢業后的就業方向等都是填報志愿的重要參考因素。 最后,要認真分析自己的綜合條件,包括思想品德、文化成績、身體狀況、興趣愛好、能力特長、氣質、性格、家庭經濟等方面,根據這些客觀條件,從實際出發,揚長避短。 5 如何為志愿填報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搜集院校資料,了解招生政策,熟悉有關規定,了解院校招生章程 *查詢有關院校、專業近幾年在各批錄取分數和錄取考生的位次情況 *了解今年在本省市招生的學校、專業、人數 *了解自己平時成績、模擬成績在全省、市的位次;五是了解本人體檢結果,避開限報的學校、專業 6 關于高考填志愿,有哪些經驗或建議? 我記得好像有個選項是是否服從專業調劑之類的。如果相比起專業來說更在乎學校的話,這個一定要選上。因為平行志愿的投檔規則是“一次投檔”,也就是說,如果達到某所學校的提檔線,學校提取了檔案,但沒達到所報專業的分數線,又不服從專業調劑的話,檔案被退回后不會再投給該批次的其它志愿,而只能落到下一個批次。 7 踩線填報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一些考生和家長片面認為志愿填報要“一分都不浪費”——如果分數剛剛達到目標大學或專業的最低錄取分,就是最滿意的,如果分數超出目標大學或專業,就是浪費。 但需注意,我們填報志愿時參考的分數一般都是大學近幾年的錄取分數。錄取分數是波動的,因為每年高考試卷難度、報考人數、招生計劃的變化,沒有一所院校、專業的錄取分數兩年一模一樣,因此僅用自己的分數去卡大學、專業有失偏頗。最好將分數轉化為分差,平行志愿下轉化為位次,更為穩妥一些。 另外,錄取分數高的大學、專業并不一定與大學、專業的實力完全對等,錄取分數高的原因可能是實力較強,可能是所在城市地理條件好,也可能是招生人數變化。為了有較大的錄取幾率,建議考生多以大學、專業的錄取平均分為參考,避免與目標大學、專業失之交臂。 8 如何避免高分低錄甚至落榜? 應堅持以下原則: *實事求是,找準自己的位置 *所填志愿拉開檔次 *冷門與熱門學校專業相結合 *省內與省外院校相結合 *避開體檢結果所限學校、專業 *各批次學校志愿、專業志愿填滿,盡量服從專業調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