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叫“多子多福”,尤其在封建農耕社會,多生個兒子,長大后上陣能扛槍,下地能種田,這就是生產力啊。 可能在戰亂年代,哀鴻遍野,人們顛沛流離、食不果腹,自己的命都顧不過來,更別提養孩子了。 除此以外,大多數時期,朝廷支持,百姓努力,爭取多添幾個壯丁,大到國家,小至家庭,人丁興旺才有奔頭。 可在南宋末年,出現了一種怪現象,上至鄉紳世族,下到貧寒農家,出現了一種“生子不舉”的現象,就是生了孩子卻不養育,把孩子溺死或者拋棄,完全不是因為政府的干涉,這對當時人口繁衍、經濟發展、道德風氣都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其實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南宋末年,土地兼并越來越遠嚴重,大都集中在土豪劣紳的手里,許多地方的農民甚至到了無田可耕的境地。這種情況下,朝廷還要征稅、征兵,農民不得已就控制家中人口數量,要不生出來也養不起。 再一個咱們說古代那會醫療條件比較差,沒有什么科學的避孕方式,而在古代如果墮胎會被認為是不祥之兆,受因果輪回報應的。那會也沒啥豐富多彩的夜生活,因此很多婦女生八九胎甚至十胎以上很普遍,幾乎年年懷孕,又不能墮胎,只能溺嬰或棄嬰。 平民百姓如此,鄉紳豪族也有這種現象,不過他們怕的是家產分散,子嗣越多越容易分割家產,索性也來個“生子不舉”。 面對這種現象朝廷也很無奈,那會偏安江南的南宋積貧積弱,還得對抗北方女真、蒙古的侵略,又要發展經濟,這種現象無疑是雪上加霜。 南宋政府為了遏制這種不舉現象,從物質上補貼,從精神上感化,不過當時的南宋已經到了窮途末路,始終也沒能解決這個問題。 《呂氏春秋》里有句話叫:“天下大亂,無有安國;一國盡亂,無有安家”。曾經繁華富庶的宋朝到了晚期令人唏噓,國將不國,才造成了中國歷史上如此野蠻和無奈的一幕。 |
|
來自: 瀟瀟雨ekg9m5f4 > 《中國史一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