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館主:迎風初開/E言男勁
云表石:云表巡檢司遺址 貴港西南端邊界,清民以來與橫縣交錯,像貴港西南的兩大圩市,石卡圩屬于“貴橫共管”狀態,大嶺圩則于圩中正街水溝為界各屬一邊。共管圩市往往是以村屯姓氏作為劃屬依據,而非全以地域作為分界線,造成貴橫邊界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是混淆不堪,像“貴橫共管石圩區”一直維持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貴西南除了石卡圩、大嶺圩外,另有一處圩市今天卻鮮有人提及,這處圩市就是云表圩。 云表圩在民國二十三年編纂成書的《貴縣志》時已歸屬于橫縣管轄,但編纂者龔政先生依然是憤憤不平,這位留學日本歸來的法學留學生在民國版《貴縣志》里長篇累贅地描述了貴橫邊界云表圩被劃歸橫縣的不滿。 在民國《貴縣志》之“諸山”篇章中,有相當多的篇幅用來記錄貴橫兩地的界山。“獨田山,在水南里,縣西北七十里,貴橫兩縣以此山為界”。“三等山,在水南里,縣西北八十五里,山之東北屬貴縣,西屬永淳,南屬橫縣”。“界牌山,即三等山之支山,其下為界牌嶺”。“界牌嶺,在水南里,縣西七十里,貴縣橫縣以此嶺分界,立有界碑,碑首橫列四字,其文曰‘貴縣地界’,碑文共計四行,第一行曰‘橫貴分界地址’,第二行曰‘東北貴縣’,第三行曰‘西南橫州’,第四行‘口口(此二字殘勒,下一字右旁下方有小生字,當為乾隆無疑)二年九月二十四日立’,山腳下有獨石一顆,為橫貴兩縣天然界址。” 雍正《廣西通志》記載,“南寧府橫州疆域,府東南二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潯州貴縣云表石界九十里”。 同治《潯州府志》疆里表寫道:“貴縣西至云表石,接南寧府橫州界八十里”、“貴縣西陸縣城三十里至石卡圩,五十里云表石,接橫州界”。 光緒《貴縣志》記載:“西至云表石,接橫州界”、“過寶江西行八十里至云表,為橫州界”、“西路接州界八十里,原設西山、高頭、云表公館司,官募弓兵民壯防守水南、懷西地方,原設有司官公所,今廢”。 綜上省府縣三級地方志書對云表司的記載,龔政寫道:“按縣界當取證于志,乘貴縣西境距縣城八十里地,名云表石,與橫縣接界,詳載《廣西通志》及府縣各志疆里并同,且其地昔設司官募兵防守,見于縣志,故各志所稱云表石亦稱云表司,以疆里證之。昔時貴縣云表司所在地,蓋今橫屬云表圩,并無與橫州分治之言,當為貴縣所有無疑。考府縣各志疆里表,貴縣城距云表石八十里,而縣城距潯州府城一百四十里,共二百二十里,與《廣西通志》合而橫州城,東至潯州貴縣云表石界九十里,《廣西通志》所載疆里亦極詳明今界牌嶺在貴縣之西七十里,倘昔貴橫兩縣以此為分界,則各志應云‘貴縣西七十里至界牌嶺與橫州分界’,不應云‘八十里至貴縣云表石’,或‘云表司與橫州分界’,而橫州疆里既多十里,《廣西通志》應云‘一百里至界牌嶺與貴縣分界’,不應云‘九十里至貴縣云表石或云表司分界也’,足見昔日貴縣轄境乃還在現時橫屬之云表圩,又不獨界牌嶺矣,迨后司官既廢,縣界漸淆,云表遂為橫州所有,故貴縣轄境縮至界牌嶺為貴橫兩縣分界,豎立界碑且注明東北貴縣,西南橫州,即謂自界牌嶺東北一帶地方屬于貴縣,自該嶺西南一帶地方屬于橫州,語意極明貴縣既讓云表石(舊云表司,今橫屬云表圩)于橫州劃分縣界,其自界牌嶺東北一帶地方,如云表村、六貢村、五里圩等固全為貴縣水南里轄地,與橫州毫無關涉,綜言之,貴橫兩縣境以界牌嶺為分界,有界碑為證,橫州倘越該界牌嶺一步,即為越界,凡我縣人難以承認,今橫縣縣長李鶚秋據該縣云表鄉鄉長片面之詞欲遂其侵奪縣界之野心,意誠叵測,爰據志乘略事證明以供參考。” 清代貴縣西南部為水南里(今西山圩、三里圩、五里圩),與之接壤的是橫縣,貴橫兩縣自鎮龍山脈諸山為界,界線甚明,但自三等嶺往東南方面延伸至今天貴港五里圩與橫縣云表圩這一帶,鎮龍山余脈丘陵土坡遂息,呈現為一馬平川的郁江大平原,而鎮龍山最南端余脈與郁江平原交錯的界山即為界牌嶺。1737年9月24日,兩地在界牌嶺立石記碑,明確自界牌嶺始,東北屬于貴縣,西南屬于橫州。云表石,又稱云表司,是清代設立的巡檢司,歸屬原為貴縣,舊址在今天橫縣的云表圩。 雍正年間,橫州疆里“東至潯州貴縣云表石界九十里”。同治時期,“貴縣西至云表石,接南寧府橫州界八十里”。到了光緒朝,“過寶江西行八十里至云表,為橫州界,……官募弓兵民壯防守水南、懷西地方,原設有司官公所,今廢”。可見從乾隆起,歷雍正、同治、光緒諸朝,“昔日貴縣轄境乃還在現時橫屬之云表圩,又不獨界牌嶺矣”,只是后來“司官既廢,縣界漸淆,云表遂為橫州所有”。這就是云表巡檢司所在地云表圩“脫貴入橫”的大致歷史過程。 原屬于貴縣轄地的云表圩(距五里圩11公里,距今天貴橫邊界3公里)在清末時已被橫縣所占有,但橫縣方面對“東進”仍躍躍欲試,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橫縣還妄圖繼續往東侵占五里圩等地區,妄圖自貴縣西部起與貴縣西南端的貴橫共管石卡區域連成一體,此鯨吞貴縣西南部舉動令全縣人憤怒不已,龔政發出了“橫州倘越該界牌嶺一步即為越界!”的警語。這也是民國時代貴縣與鄰縣邊界糾紛的一個縮影,當時貴縣東北端、東南端、西南端都有與鄰縣的“共管區域”:貴(縣)桂(平)共管石龍圩,貴(縣)興(業)共管橋圩,貴(縣)橫(縣)共管石卡圩。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剿平匪亂后,區劃重新調整,湛江圩劃入貴縣,石卡圩及大嶺圩劃入貴縣,但貴縣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石龍圩劃入桂平,西北端的青嶺圩、五山圩、大村圩三處圩市整體劃入來賓,貴西南的雙橋圩也整體劃入橫縣。 時至今日,五里鎮行政區域內尚保留有云表村(即小云表)這一行政村名,算是對清代云表司巡檢司的一種追憶吧。209國道作為南北走向的坦途,連接著五里圩、云表圩這兩個相鄰的圩市,雖隸屬不同的行政區域,但這并不妨礙兩地民眾的往來,因鑒于歷史傳統沿革、方言風俗相近等因素,兩地民眾聯姻通婚、民間往來頻繁。五里圩,是貴港通往橫縣的必經之地,而云表圩則是橫縣連接貴港的橋頭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