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頂尖攝影圖片 說明: 本文對原文有刪節,糾正了原文的排版錯誤 目錄第一部分 如何欣賞攝影作品第二部分 如何點評攝影作品第三部分 如何鑒賞攝影作品
學會欣賞攝影作品是攝影者的基本功之一,因為會欣賞才能從別人的作品中吸收營養,學習到更多的東西。我以為,欣賞攝影作品大概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種是較大眾化的如普通民眾 只能說出風景漂亮,妹妹漂亮、顏色鮮、照片清楚之類的評價。其實只要掌握好天氣,只要你到了風景點,或者妹妹長得漂亮一些,是較容易拍出好看照片的。拍攝的人也容易產生成就感。難怪一些導師不主張初學者多拍這樣的片子。 第二種是攝影愛好者 他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照片的構圖、影調、色彩、用光的技巧上。一般說來,他們拍出的照片,已開始向藝術攝影方向發展,這些照片有些看頭了。 第三種是發燒友 他們對攝影的執著追求,讓人敬佩。他們非常關注攝影器材的選擇。如相機、鏡頭、膠卷、相紙、藥水等。因為他們已懂得,攝影作品的質量與器材的選擇是密切相關的。但是切不能唯“武器”論。
第四種是攝影藝術家 他們更注重攝影作品構思、思想內涵,拍攝時機與人物神態的把握,作品的視覺沖擊力,表現主題的手法技法、后期制作等等。因此這些大師的作品總是很耐看,越看越有味道了。 一幅照片的好與差,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欣賞: 第一,構圖要美,要新穎。一幅好的照片,首先吸引你目光的一定是它的構圖。好的構圖不會沿襲別人的手法,應該是有個性的、獨特的。它所反映的主題應該突出,不呆板。 第二,對于彩色照片,應該色彩豐富、鮮艷、冷暖搭配得當;而黑白照片則應該對比明顯、柔和。 第三,主題突出。每一幅照片都有它的主題和主體,不是主體的部分都應該虛掉或暗淡下去。背景要干凈,不能喧賓奪主,避免包羅萬象,什么都照下來,結果什么都沒突出。 第四,要有時代感染力。一幅好的照片出現在你的面前,應該使你感到非常震撼。它不僅反映的畫面有時代氣息,而且很有獨特的個性。 第五,光源運用恰當。逆光、側光、順光、頂光、底光、自然光、反射光等光源,如果運用得當,就能反映主體和整個畫面的內容。一般來講,一幅好照片,運用逆光和側光的比較多。除非是紀實性的新聞片或藝術照片,順光是很難出好效果的。 第六,照片的層次要豐富、分明。前景、中景、遠景都要清晰明朗。 第七,關于廣告片,主題要突出,色彩要鮮明奪目??梢赃\用夸張、虛構等手法加強號召力。簡單明了、幽默、含意豐富、大眾化、獨特、有個性,這些都是廣告片的要素。 第八,要處理好照片的特殊效果。如黑白效果、油畫效果、水彩畫效果、版畫效果、雕塑效果、條紋效果、水紋效果等等。這樣,照片就有了特殊的美術效果. 許多優秀正直的照片評論員,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試圖通過自己曾經有過的經驗來幫助其他的攝影師。很多人文采飛揚能夠讓他們的評論非常的貼切流暢。可是實際上作評論不一定非要有文學學位,才能對提高別人的照片水平給與幫助。關鍵是要誠實的評價一幅作品。 需要知道的是:當你評論一幅作品時,你是在花時間幫助另外一個攝影師。你的意見不是廢話。你到這里來是指出該作品的優點和缺點的。一幅完美的作品屬于鳳毛麟角。但這并不意味著不存在優秀的作品。完美遠遠超越優秀。完美意味著不論你再怎樣努力,都不能讓這幅作品更好了。 看到一幅作品的第一眼時,注意體會一下你的注意力落到畫面的那個角落。這需要一些訓練。非常值得訓練訓練。同時問自己幾個問題: 1.吸引我的第一注意力的,是不是照片的主體? 2.吸引我眼神的是什么? 3.我的眼睛下一步要看什么?為什么? 4.主體聚焦和曝光正確嗎?如果不是,有沒有理由要虛焦,在這幅照片里這樣做是否有必要? 5.背景聚焦清楚嗎?曝光正確嗎?如果沒有,對這幅作品有利還是不利? 6.主體和背景的顏色看上去自然嗎?如果不自然,對照片有利還是不利? 7.照片看上去很平還是有些(景)深度?真實嗎?不真實的話,對照片有利還是不利? 8.主體在照片中的位置是不是特別吸引人,或者這樣構圖分散了你的注意力?總的來說,這樣構圖對照片有什么樣的影響? 9.圖片所要表達的或是要沖擊的表現出來了嗎? 10.照片剪裁的寬些或者緊些有沒有幫助?拍攝角度不同會不會有幫助? 11.你的評論能否給原作者一些特別的反饋,幫助他提高作品質量? 重要的是要注意評論的策略,不要冒犯作者。原因非常簡單:你是在對別人的時間,花費的精力和努力以及所要表達的內容作評論。 因此,作評論的法則是: 不要貶低別人抬高自己,更不要因為發泄自己的情緒而淡化了你的意見和建議。你的意見和建議同樣是你自己的時間,精力和努力達成的。與攝影師所付出那部分沒有差別。 如果攝影師是到這里來學習提高的,他不會把你的意見和建議當作是對他個人的攻擊,相反,他們會把你的意見和建議當作是經驗來學習,是用來提高自己新作水平的經驗。
好照片的共同特點有下列幾點: 主題明確 照片的主題一定要明確,能從背景跳脫出來。 濃度范圍大 要在照片上有很大的濃度范圍。 線條有秩序 畫面上的線條不能太過零亂,最好是有方向性,或輻射狀的排列。值得注意這里的秩序的是視覺上秩序而非概念上的秩序。畫面上要能表現出豐富層次的變化。 造形重復 造形的重復 ,能使照片富有節奏感。 有立體感 能在照片上表現出立體感。拍出質感要將物體的特殊質感表現出來。 想像空間 物體的局部能給觀者更多的想像空間。 圖與地的比例適當 圖與地的比例必須適當才不至于顯的空洞或過于擁擠。 有光影感 能捕捉光影的變化。反差不能太弱 反差太弱,整個畫面的力量就顯的不夠。
第三部分 如何鑒賞攝影作品 攝影雖然只有短短的100多年的時間,但是對于美的事物與作品大家還是有共同的追求,只是如何確定一張相片的美與不美,還是應該有一個標準的。 很多人都說藝術沒有標準去衡量,不能像工程構件那樣用一個標準的尺度去衡量,但是也不是無章可循的。 在攝影美學研究的對象,應該包含下面三個方面: 1、從攝影家和攝影作品的欣賞者角度來進行探討,說明攝影美的最根本本質,以及攝影第一審美主體(專門從事攝影審美創造的攝影藝術人士)的審美意識、審美心里素質和審美標準 2、探討第一審美客體(可供攝影創作的具有審美特征的一切自然原型或社會生活原型以及那些以視覺形式存在的藝術形式,并與攝影家這個審美主體構成審美關系的審美因素的總和)、第二審美客體(以攝影作品方式存在的審美對象),說明攝影藝術的美的本質,以及攝影藝術美的各種存在形式和攝影藝術美的范疇 3、從攝影藝術美的創造方面,研究攝影物化的表現形式,說明攝影藝術的各類題材,以及攝影藝術創造的各種流派的活動規律。 美的存在(自然美和社會美)、美的感受(攝影家和欣賞者)、美的創造(攝影藝術美),就是攝影美學所要研究的范圍。中國東晉畫家顧愷之就當時的繪畫,提出了“以形寫神”的主張,要“形”、“神”并重,強調表現人物精神面貌時眼睛的處理最為重要。 唐代詩人畫家王維也曾提出“凡畫山水,意在筆先”的美學觀點,在進行創作時,要先立意,要在心中先形成意象,然后才能一氣呵成。唐代另外一位詩人、詩論家司空圖以詩歌為例,提出藝術作品要有意境,“意境”學說是我國美學中獨有的審美范疇 。 宋代科學家、政治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出精辟的“樂有志,聲有容,其所以感人者深,不獨出于器而已”,音樂之所以能夠感動聽眾,不是因為樂器這些物件所至,而是因為音樂家所表達的審美情感,打動了人們的心靈。由此我們可以認為,攝影藝術也不應以器材的改進兒成為唯一的追求,當以攝影家能表達自己的審美情感去打動觀眾才行。他還在《夢溪筆談》中提出“風停花猶落,鳥鳴山更幽”,以辯證的動靜關系,描繪兩種不同的美的形態,我們在攝影中不是也正是在動與靜的互換中感動著欣賞者嗎? 宋代文豪蘇東坡也曾說過“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的美學觀點。意思是說在審美時,人與物或人與作品不發生占有性的關系,保持一種“凈化”的心理狀態,一旦審美結束,人與物或人與作品的關系立即終止。那種“留意于物”以達到占有為審美的衡量標準的意識,則不是審美應有的態度。 由上可以看出,美學雖然沒有固定的尺度,但是從古至今對美的追求還是人類所共有的,而且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對美的訴求與欣賞美的途徑。這些也是我們現代人在欣賞美的作品時所應具備的基本條件與基礎,如果我們摒棄這些,那我們又會以什么標準去欣賞美呢? 攝影藝術的美是攝影家在攝影藝術實踐中,將現實事物的自然性和社會性統一起來,并以人們可以感受得到的最佳方式展示出來的特征,攝影家的創作實踐,已經熔入了攝影家的多種審美心理、審美感情、審美認識、審美想象和審美理想等心靈化的過程,并且用可視形象的方式,以線條、形狀、色彩、光影、時間、空間等事物的外在形象和內在形象展示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類自己的命運等人類生存的時空,并以可視的方式訴諸人類的感覺器官。 攝影藝術美的存在方式: 1、攝影藝術美是一種攝影語言的美。 攝影作品是攝影藝術美存在的方式和載體,就攝影作品而言,內容和形式是構成作品的兩個主要元素。攝影藝術的語言是由攝影的器材以及被拍攝物體的形、線、光、色等造型元素和攝影家對攝影語言所特有的掌握、組織能力綜合而形成的。各種再現于攝影作品中的美的信息,就是美的攝影藝術語言。 2、攝影藝術美最終是以物化的形態顯現在審美主體面前。攝影是減法,要達到的目的是“照一個很美的人或物”而不是“很美的照一個人或物”。 在我們的攝影作品中可以直接表現“美”的事物,來達到欣賞美的境界與享受,也可以通過表現“丑”的瞬間,來喚起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向往,摒棄那些丑陋的形態或者事物,是從反面來隱喻美,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表現美。 攝影作品直接來源于生活,但是不等同于現實生活的復印,而是加入攝影人對現實生活的感悟與審美觀點,是經過攝影人釀造后的審美結果。這種審美思考,通過攝影人的取景、構圖、用光、色彩的選擇、瞬間的選擇等藝術處理,將其審美態度凝固在攝影畫面中。因此攝影的創作過程,就是攝影人審美實踐和心路歷程的過程,是攝影人審美趣味高低的標準,這個過程是受他自己審美心理的驅動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作品,來看一個攝影人的個人修養與情趣的高低。對于那些給人帶來壓抑而不是美的享受或美的喚醒的攝影人來說,只能證明這個攝影人自身的卑劣。 我們可以從以下角度和方面來欣賞攝影作品的美: 攝影美存在的形式可以從內容(包含題材、主題)和形式(形線美、影調美、色彩美、對稱、均衡、整齊一律)來體現,而攝影美的內容存在的形式又分為反映自然美的景觀美和反映社會生活的藝術形象美兩方面來體現。 攝影題材不同于攝影素材,攝影素材可以是零散的,不典型的,是帶有不確定性的。而題材是在素材提供的那些分散的不集中的現象中提煉出來的有審美價值的成分。題材雖然來源于現實存在,但不等同于現實存在,是攝影人有目的、有意識的選擇、提煉、加工、予以表現的,是具有美的本質的生活材料。題材無所謂美與不美 。 攝影主題表達的是攝影人的審美情感、審美標準、審美態度、審美追求和審美評價的。是攝影人從長期積累的審美經驗中產生,由自然美的原型和社會美的原型暗示給他的一種新的審美判斷的結果。 攝影審美的內容的形式: 1、反映自然美的景觀美(包括對自然景觀美的反映:對完全天然的沒有經過人工雕鑿痕跡的自然界中的壯觀、奇觀和幽美的反映;對人文景觀美的反映:對自然美經過人工藝術加工后,表現出人類文明程度的景觀的反映)。 2、反映社會生活的藝術形象美(包括:攝影藝術形象的心靈美:藝術形象只要體現了人的心靈美,就會具有審美價值;攝影藝術形象的行為美:攝影藝術必須是借助原型原貌,再現出一個銘刻著攝影人審美個性印記的新形象,攝影人的審美行為實際上是靠“借影還魂”,直接把自己的審美愿望反映在攝影作品中,創作出新的作品;攝影藝術形象的倫理道德美:這是美的內容中相當重要的條件之一,不論攝影人持著什么心態去審美,只要審美態度與社會發展規律相違背,其作品的內容也不會是美的。攝影作品的藝術形象只有在反映了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倫理道德時,才會是美的內容) 攝影作品中形式美的表現途徑: 1、形線美:客觀存在的,依靠作者去發現、提煉、重新組合,獲得對大自然形體的再現,成為作品視覺要素之一,與觀者的心理相呼應引出觀者的審美特征。 2、影調美:通過視覺刺激情緒的重要因素之一,進而結合具體的畫面形象,直接影響審美主體的審美情感。 3、色彩美:色彩的審美表達十分明顯,能向人們傳達出一定的感情意味,傳達著那些能牽動人們情感的各種信息??梢栽谌藗兊囊曈X中、感情中、意味中產生不同的審美效果。不同色彩在表達具體攝影作品時,人們會自覺地結合作品內容產生興奮與沉靜、冷與暖、開放與收縮、活潑與憂郁、華麗與樸素等意味。人們在審美時,會將攝影作品色彩與畫面中具體藝術形態相結合,自覺地賦予各種色彩不同的含義。 4、對稱:畫面中布局合理、相互協調適應 5、均衡:攝影中的“一斤棉花和一斤鐵”原理(一斤棉花和一斤鐵的重量一樣,但是體積就差別很大,在攝影作品布局中,如果一邊是如同一斤棉花一樣大體量的景物,另外一面就要有相當于一斤鐵的景物相呼應,才能做到畫面的均衡) 6、整齊一律:同類圖形相同的排列或者不同圖形錯落排列,均要保證畫面整體性的完整統一,不能破壞畫面的均衡。攝影畫面中形象大小,比例適中,滿足視覺悅目的需求,保持形象之間的協調,于變化中求單純,于變化中求愉悅,于秀美中求和緩。 綜上所述,攝影作品首先要從內容上追求主題立意的美,在表現手法上通過上述六條刻畫拍攝者心目中的審美情節,才能拍出真正大美的相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