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趙匡胤未坐皇帝之前,是個身強力壯,膀闊腰圓,粗眉大眼且性格豪爽的青年小伙子。從小愛好耍槍弄棒,玩刀舞劍,練就一身過硬的武功。入學之后,又刻苦用功,勤奮好學,深得老師和同學們的愛戴。后因家境貧寒,不能繼續攻讀詩文,就輟學在家,以種田為生。 趙匡胤18歲那年,當地盛行*。閑下無事時,趙匡胤也要跟上朋友們到*場湊熱鬧,逐漸對*產生了興趣,經常湊上三、五十文銅錢,去玩玩快樂。久而久之,摸索出*主老財們的心思,在“押寶”這種*上,趙匡胤場場有贏。雖然自己家窮,卻有個不愛財的秉性,出于對*主老財們的厭惡心理,他從多方面為窮朋友們撐腰,變著法兒報復*主老財們。 當他贏了錢時,將所贏的錢大部分散發給輸了錢的窮朋友們。時間長了,也避免不了有輸錢的時候。當趙匡胤一旦輸了錢的時候,因自己武藝高強,就免不了與“坐莊”的老財們耍耍性子,對方若不服氣,便給他們三拳兩腳,讓這些人知道知道他趙匡胤的厲害。久而久之,人們在*場上便送了他個“仁義白花”的綽號。 白花,在*場上是賴皮、硬茬頭、不講理、無理也搶占幾分的無賴。但在白花前面加上仁義二字,意義可就大不相同了,一下就變為打富濟貧、仗義疏財的好漢義俠了。這個名聲一傳十、十傳百地在縣、州,乃至全省,不脛而走,家喻戶曉,童叟皆知。 幾年之后,趙匡胤自感長此下去也不是個辦法,便決定外出去游四方,開開眼界,闖闖世面。 一日早晨,他在一個縣城的小客店胡亂用過早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