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開門弟子) 有一種優秀叫“中專生” 提起現如今的中專學生,幾乎所有人都會搖頭。大家普遍認為,去中專(中職)學校就讀的學生,全部是在初中階段就被淘汰下來的“掃腳貨”。不僅讀書是個“榆木疙瘩”,打架斗毆、抽煙酗酒、沉迷網絡、撩妹傍哥、粗暴無禮,幾乎每個人都占了一行甚至占全了,而且根本不聽教育,讓每一個教育者、管理者束手無策。 可是,就在二十余年前,“中專”學歷,卻是“優秀”和“出類拔萃”的代名詞! 清代末期“新學”興起,“中等專業學校”在我國開始辦學。那些著名的洋務專門學堂,都屬于中等專業學校,如江南制造局附設機械學校、天津電報學堂、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福州船政學堂。這些學堂,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專門人才。凡是通過考試進入這類學堂學習的青年,都由相關衙門安排工作,成為國家各領域的骨干人物。現代文學史上仍未被逾越的豐碑魯迅先生,先入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后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其被認可的學歷,就是“中專”畢業。開國領袖毛澤東,湖南一師畢業,相當于現在的中師。 (我的開門弟子畢業三十周年聚會) 從清代末年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能夠考上中專,就非常了不起了。新中國成立后,由于體制的因素以及國家財力的限制,我國的高等教育和中等專業教育,依然屬于精英教育,招生人數不多,通過全國統一高考,劃線錄取,錄取后即擁有國家干部編制,入校后實行免費義務教育,由國家分配工作。文革前,每年大中專院校招生人數,最多的年份只有16.4萬人,少的只有6萬多人。尤其是1977年恢復高考后,隨著高中畢業生數量的急劇增加及文革10年的滯留人員都涌向考場,大中專院校錄取人數有好些年都在28萬人左右,錄取率只有3%—4%。即使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高校開始快速發展,在九十年代中期大中專招生并軌之前,錄取率也一直在20%—25%左右徘徊。這一錄取比例,甚至遠遠趕不上文革前的錄取比例。 考慮到七八十年代,小學升初中的比例只有70%,初中升高中的比例只有35%,高中畢業生又有大批人被篩考下去沒有參加高考,那么,同齡青年人,能夠考上大中專的比例,就更低到恐怖的1%多一點,說是百里挑一,一點也不為過。即使到九十年代中期,能夠考上大中專的,在同齡人中,也不超過5%。 這些人都是鳳毛麟角。在當年的鄉村,大學與中專,就是一個概念。如果有哪一家的孩子考上中專,在整個鄉鄰眼里也就是考上了大學,整個村莊甚至十里八村,都會引起轟動。受益于鄉村基礎教育的發展,受益于高考,很多農村的孩子,成了村里第一個考上了大學(中專)走出鄉村的佼佼者。當他們的父母得知孩子金榜高中,還要宰雞殺豬,大宴親戚鄉鄰。當他們離家去城里上學的那一天,整個村莊都會燃放鞭炮送行。即使是城里普通人家的孩子,能夠考上大學中專,也意味著他們從此走上了與普通工人階層不一樣的道路,同樣能夠得到親朋好友真誠的祝賀。 從當時來說,考上中專與考上大學相比,其聰穎程度、智力水平,已然沒有太大的差距。比如說,我當年初中的同班同學,應屆高中畢業考上大中專的,就兩個人。一個考上重點大學,一個考上省屬中專。而在初中時期,兩個都是班上的拔尖學生。其學習成績之優異,已經不局限于校園內,在全校老師中,在家長口中,也知道這兩個孩子讀書了得。如果要說中專比大學遜色一點,其差距也在毫厘之間。如果當年眼光遠大一點,考上中專不去就讀,而是選擇復習一年再參加高考,那有可能就會考上重點大學。我的一個高中同學,應屆畢業沒有上中專線,復習一年,第二年即考上北京大學,成了轟動全縣的人物。 (我的開門弟子畢業三十周年聚會) 在第一學歷中專這一群體中,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就是初中畢業即報考中專,到各類中專學校就讀的學生。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一直到九十年代中后期,為了給快速發展的各個行業輸送人才,工商財、農林水、師范、醫護類中專,都先后實施從初中畢業生招考學生的政策,同樣解決戶口,畢業后由國家安排工作。這其中師范類、醫護類招生人數最多。初中畢業選擇報考中專的學生,大多來自鄉村,以離開鄉村解決城市戶口、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和收入為第一要務,而不計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前程。因此,當這一政策開始實施的頭幾年,鄉村初中幾乎最優秀的畢業生,都選擇報考這類學校。造成了當時初中畢業生一類學生讀中專、二類學生讀高中、三類學生讀職高的現象。城鎮普通家庭的孩子,也幾乎同樣選擇報考中專。各中專學校幾乎囊括了所有最有當時最出色的優秀初中畢業生。我的親妹妹,當年初中畢業時最先考慮的,就是報考中師,以便早點謀一份穩定的工作。上天眷顧,她當年在學校組織的篩考中,沒有取得報考中專的資格,只得悶悶不樂地去上高中,然后高中畢業后考上湖南大學。 這類中專學生,我不能說他們比同齡的大學生更優秀。由于他們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知識的系統性、深刻性、專業性以及格局、眼光,肯定和大學本科畢業有距離。但在當時,他們確實都是最聰穎、學習天分最高的那一批學生。假如他們去考大學,肯定是本科以上大學的最有力競爭者。他們選擇就讀中專,無形中就給那些學習成績略為遜色的高中畢業騰出了名額。我曾經在一所中專學校任教近二十年,幾乎就是初中畢業上中專整個過程的見證者。我為自己做一個中師老師感到幸運。這些學生確實優秀,在學習過程中,一點就通一悟就透。而且最好交流,交代他們去做個什么事,只要稍稍講上幾句,他們就會將事情絲絲入扣地做好,根本不用擔心會出什么意外。我不得不說,與這樣一個幾乎每個人都同樣出色的群體打交道,是人生中最快樂的事情。 當年的大學生,都被譽為“天之驕子”。在我看來,當年的這批中專學生,同樣無愧于“天之驕子”的稱號。 (筆與當年應屆考上中專的初中同學) 他們配得上這一稱號。中專畢業后,他們便走上工作崗位,大部分人在基層從事專業工作,發揮著自己的專業特長。工業、農業、林業、商業、衛生、教育,以及各領域的管理,都活動著他們的身影。他們憑借著自己聰穎的天分,憑借在學校接受的專門訓練,在各個領域都干得風生水起。新時期以來,中國社會的發展尤其是鄉村基層管理體系、文教衛等社會發展體系、鄉鎮企業體系以及農業農村科技體系,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一批中專生功不可沒。比方說鄉村基礎教育體系,因為有了師范類中專生的到來,教育教學越來越正規化、教學質量明顯提高,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早在九十年代中期,就基本實現了“普九”義務教育。相反地,在九十年代末中師類學生停止招生之后,中國的鄉村基礎教育體系卻停滯不前。比方說農業科技的進步,當下的鄉村耕作方式與八十年代相比,可以說有了顛覆式的改變,農作物品種的改良,也大幅度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從根本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 在工作過程中,一大批優秀的中專畢業生脫穎而出。從事業務工作的,成了特級教師,成了研究員,成了護士長,成了工程師。從事管理工作的,相當多的人,成了基層單位的行政領導,可以說,中國的基層政府,各個領域的管理體系,工業、農業、教育、衛生、工商、財稅,以及基層黨政機關,絕大多數,都是他們在支撐著,成了中國保持穩定的最堅固的基石。他們之中的佼佼者,更是成了各行業的領軍人物。中國小學教育界的教育專家,基本上都是中師畢業的。在管理崗位上的,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劉云山,第一學歷就是中師畢業。在湖南省委常委中,師范畢業的,至少有兩位。地市縣級領導崗位上,第一學歷為中專畢業的,就更是燦若群星。 而且,正因為他們優秀,所以,不管在什么時候,他們都沒有放棄對學習的熱愛與向往。當他們中專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又有一大批人,選擇繼續學習,本科、研究生、博士,一路走來,用自己的經歷,證明著自己的優秀。第一學歷中專畢業,而現在擁有博士學位、教授頭銜的,幾乎每所高校都有。即使沒有脫產學習者,也通過自考、成人考試、函授等途徑,取得了專科、本科、甚至研究生學歷,獲得了碩士、博士學位。現在,這批老中專生,第一學歷仍然是中專的,已經為數很少了。 然而,盡管他們非常優秀,社會卻欠他們一個公正。自從高校招生并軌后,國家不再分配工作,改為自主擇業,中專的生源質量一落千丈。中專生成了“差生”的代名詞。在網上度娘一下“中專”一詞,“360百科”也只解釋了現在的中專是個什么樣的辦學性質,缺少對中專辦學的歷史關照,仿佛中等專業學校的辦學,從來就是現在這個樣子。而有關部門在職稱評聘、晉職晉級工作中,也對當年的中專采取歧視性政策,仿佛當年的中專學歷,也如現在的中專學生一樣,只是證明他們沒讀過什么書似的。 這一批當年優秀的代名詞中專生,眼看著正在被歷史埋沒。叫這批老中專人,從內心深處升起無窮的喟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