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嘉映(中國)】 《價值的理由》是由陳嘉映所寫,于2012年5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本書主要說生活不是科學。我們通過求知領會人生的意義,理解人類行為,判斷是非曲直。 《價值的理由》作者陳嘉映被稱為中國最有可能接近哲學家稱號的人,影響力巨大,鐵桿粉絲眾多?!秲r值的理由》是他的散文結集,分為三輯。第一輯是從社會熱點出發,用思辨的方法探尋如何定義自我、認清自我,比如《就黑熊重要嗎》一文,就是從救黑熊這個事件發散開來,探究人的價值觀。第二輯關注更多的是人的心理層面,比如快樂,比如宗教觀念。第三輯主要是一些采訪、演講。 【經典語錄】(部分) 1、細細計較起來,成就英雄的不是苦難,而是對苦難的擔當,是戰勝苦難,是雖經了苦難仍腰桿挺直,甚至樂在其中。僅僅被苦難壓著,和快樂毫無關系的苦難,讓人憐憫而非讓人崇敬。 因此,大多數聽眾,聽到英雄講述過去的苦難,崇敬之余甚至有幾分羨慕,卻不準備在自己今后的生活道路上選擇苦難。因為通常是苦難把人壓垮,而不是使人更加堅強。 2、所謂人生道路的選擇,其實并不是給你一張地圖,讓你看好自己要去哪里,再去走;而是一開始你就在路上,不知道自己離目標有多遠,更不知道自己要怎么走是最好的路,甚至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 沒有人能脫開命運去選擇命運,我們只能在命運之內對質于命運,只是好在我們還能選擇更好的自我,終不會有差的結果。 3、要改變他人的看法,說理不見得是最有效的手段。訓練、實地考察、征引權威或大多數人的看法、懇求、糾纏,這些途徑若非更加有效,至少同樣有效。說理不成,我可以動之以情吧。大多數人讀小說、看電影,不讀論理文章。一部《湯姆叔叔的小屋》,一部《猜猜誰來吃晚餐》,改變了很多人的種族歧視態度,被一大篇道理說得改變了態度的人恐怕不多。有社會學家研究人們歸信于某種宗教的過程,得出的結論是:歸信的首要因素是感情紐帶,對陌生人傳教則很少成功。此外,還有“不言而教”呢,榜樣往往比用道理來說服更具說服力。最后,還有宣傳、欺騙甚至金錢利誘、武力威脅 4、我們這一代,經歷了兩個世界,我們小時候,丟一只鉛筆都會遭到責備,現在,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國度。年輕時,我們很少談到選擇,我們被生潮業浪拋擲,所能做的是在不由自主的處境中堅守自己的品格?,F在的青年,每一步都需權衡選擇,所要擔心的反倒是在一步步最優選擇中失去了自己。 5、我們的一切品質、一切愿望都在從事情本身中獲取意義。 6、在婚姻介紹所里,你東張西望挑挑揀揀,找一個你的條件夠得上的最佳候選人,這時候,婚姻生活還沒有開始。你們結婚十年,對方的優點、缺點、相貌、性情,一切都不再是你站在對面權衡評價的東西,它們成為你自己的一部分,你歡喜、埋怨、珍惜。生活深處,世界不是分成你和你要選擇的東西,你跟你周邊的人和事都會融合為難解難分的命運 7、我覺得自足應該大概這么定義吧。當然了,隱居者的不被需求又跟我剛才講的那種老年人的不被需求不一樣。就是說,有被需求的能力而不需求被需求,跟人們事實上不需求你有很大區別。我聽年輕人說他失戀的痛苦,我說那不算怎么苦,他失戀了,但他還是具有愛和被愛的能力,這時候還不算最苦,像我們這種失去了愛和被愛能力的人,比較苦。 8、我們曾經追求政治自由,如今,一些人已經身居國家機器的頂端,我們曾經以清貧艱苦為榮,如今,一些人身家億萬,我們曾經熱愛真理,如今,一些人主持著各式各樣的國家項目,真理、自由、品格,不像我們年輕時想象的那樣單純。那樣簡單,他們要通過不斷融入現實才能實現,但若我們這代人自得于今朝,任我們曾經有過活的精神力量流失,憑你國家領導,憑你福布斯名列前茅,憑你在各國電影節上獲獎,我們仍只是過氣去勢的一代而已。 9、我這樣做,因為這樣做合乎道德標準,這不是道德行為的動機,而是學習有德之行的途徑。如果它不是學習的途徑而成為行為的動機,那么,這樣即使不盡是虛偽,至少相當虛偽。我們在一時一事上學習何為德行,是為了學做一個整體有德之人,做一個真人。若說科學之真在于合乎客觀事實,那么真人之真,真性情之真,只能是合乎本性。有真人后有自然的道德行為。 10、真正的人性是真正的宗教的前提,真正的宗教是真正人道的實現。 我無須別人愛我之所愛,信我之所信,我只在自己的所愛收到輕慢和危害時才奮起捍衛她。愛和信不是站在外部加以權衡之后的選擇,但這絕不意味著愛與信閉目塞聽。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外名著語錄全集(yuluquanji)欣賞更多書籍書摘、語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