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明朝滅亡,滿清入主中原,對明朝官僚集團、士大夫及地主階級采取拉攏安撫的手段,很快利用明朝降將統一天下,利用官僚士大夫穩定局勢,后又用高壓政策讓百姓改裝易服, 鑒于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失敗的教訓,為了緩和民族矛盾,允許漢人為官,實行科舉制度,讓有理想的強民做官,給予他們晉升通道,這樣一系列政策之后,清朝統治穩定。 然而,經歷二百年的統治,帝國度過了他的上升期和繁榮期,開始走下坡路,一般這種時候就會有強大的外敵出現,而內部也利用中央控制力的下降,風起云涌。 鴉片戰爭后,清政府的頹勢和清軍的不堪一擊暴露無遺,這讓一些強民看到了機會。 所謂強民,是指一些有遠大理想抱負,想成為統治階級的人,科舉制度是他們唯一的希望,如果科舉制度無法實現他們的愿望,他們可能一輩子默默無聞、可能從商、可能從軍、可能落草為寇。。 洪秀全就是這樣的強民,想通過科舉考試踏入仕途,然而科舉考試的失敗,讓他當官的愿望破滅了,如果是在康雍乾時期,他不過是千萬落榜學子中的一個,因為社會環境的原因,讓他不可能有所作為,可能窮困潦倒,甚至餓死。 可是很幸運,他所處的時代,正是清政府風雨飄搖的時候,內憂外患,清政府自顧不暇,這給了他機會。 于是四次院試落榜的他,在廣州接觸到了基督教,后回廣西創立的“拜上帝教”,開始反清。由于清政府承平日久,軍隊不習兵,武備廢弛,毫無戰斗力,所以洪楊之亂遂席卷半個中國。 洪楊之亂的本質是,一群強民,通過科舉無法實現參與政治的抱負,于是利用貧民,夸大階級矛盾,給予美好的愿景,采用欺騙、強迫、裹挾的方式,迅速拉動起數十萬人的隊伍。 這種發展壯大的速度太快,勝利來的太容易,以至于洪楊無法適應,而他們自身能力又達不到自己所處的高度,沒有奪取天下的抱負,駕馭手下的能力又不夠,內訌不斷,最后在清廷的反撲下敗下來。 清朝入關之后,滿漢蒙八旗也只有二十多萬人,而面對的是數千萬人的國家,想統治這樣的國家,只有尊重原有的社會秩序,用漢人去統治漢人,于是滿清拉攏文人士大夫集團及官僚、士紳體系,許以高官厚祿,所以即使在入關以前,也是利用明朝降將去攻打明朝,并讓明朝的官僚體系繼續運轉,入關之后更是如此,同時用科舉制度籠絡像洪秀全之有抱負之人,讓其做官,只要政府拉攏了強民,普通百姓并不在乎誰是統治者。 所以漢人被統治了近兩百年,都無成建制的反叛出現,中央官員、地方都撫中漢人都不少,但都無法對中央構成威脅。 但洪楊之亂的出現,滿清政府的虛弱、軍隊戰斗力之差暴漏無疑,清朝正規軍已經無法應對太平天國,清朝急需建立一直新軍,對于清朝,建立新軍無異于飲鴆止渴,不建立新軍,清朝可能迅速覆滅,建立新軍,即使打敗了太平天國,這支新軍又拿什么來制約? 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清朝只能選擇建立新軍,曾國藩的湘軍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一支軍隊,湘軍打敗了太平天國,但打敗太平天國的湘軍是比太平天國更大的威脅。這只軍隊無論人事權、財權、都是曾國藩的系統,跟私家軍無異。 曾國藩雖然無法造反,但他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他的實力足以跟清廷分庭抗禮,慈禧太后的勢力無法滲透到曾國藩的勢力范圍,如兩江總督馬欣怡被殺一案,不過是兩人的較量,最后慈禧太后也不得不妥協。 在曾國藩之前,全國都撫大多為滿人,掌軍權的也多為滿人,即使是漢人,在強大的中央政府之下,也不敢挑戰中央。而之后呢?江南都撫多為漢人,且是曾國藩嫡系,武人出身,功勞大,習并多謀,而中央政府虛弱,所以他們多敢挑戰中央,擁兵自重。他們的出現破壞了帝國的軍政系統和官僚系統,讓文官制衡武將、都撫相互制約的機制漸漸失去作用。 甲午戰爭之后,連一個亞洲小國都能打敗大清,原來還對帝國有所忌憚的列強開始肆無忌憚,清朝內部危機重重。 在清朝晚期,一直是太后掌權,四品以上官員,都由太后任命,光緒皇帝想任命,需太后同意,這樣帝國的人事權就由太后掌控,光緒皇帝想奪權就不可能了。 康有為中進士后,授工部主事,從五品小京官,這顯然與他的理想抱負相距甚遠,而當時變法呼聲很高,康有為遂多次上書,請求變法。 戊戌變法的起因在于,光緒皇帝想通過變法從慈禧太后手中奪權,而維新派人士想通過變法迅速進去行政中樞,參與決策。 中國古代的變法大多都是失敗的,而戊戌變法的失敗似乎也是必然的。 支持他們變法的皇帝沒有實權,手里沒有軍隊,官街低,無實權,沒有治國經驗,他們也不是法家出身,又有一個勢力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即頑固派。而變法的內容也是挑戰了整個官僚集團,動了整個既得利益集團的蛋糕。即使最后成功了,也是失敗,因為奪權后的光緒皇帝不可能讓自己變法成功后還是傀儡。 1900年,清政府對十一國宣戰,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骙、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即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稱東南互保。他們稱皇室詔令是義和團脅持下的“矯詔、亂命”,在東南各省違抗支持義和團的命令。 東南互保運動,保護了河北、山東以外的地區避免于義和團與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同時亦使地方的政治與軍事權力進一步擴張,中央的權威大為下降。 革命黨人也是一群強民,不安分于現狀,想實現自己的抱負,而國家機器運轉失效,正常的晉升通道已經堵死,舊的政權腐朽不堪將要覆滅,而新的政治勢力正在醞釀形成,清政府已經大廈將傾,只在于最后一擊。 孫等人就是如此,本想在清政府內實現抱負,然而政治主張不受待見,只有出國尋求支持,并不是他們有多偉大,想推翻什么,創造什么。他們實際也是有奶就是娘,他們不論求的“娘”是誰,也不管他們所求之人有什么樣的需求,只要能實現他們的愿望,都做妥協,所以他們實際與李淵、石敬瑭無異。 這時候的清政府已經成了名義上“天下共主”,各地方都撫擁兵自重,不受朝廷制約,越來越像潘鎮割據了。 袁世凱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他的出現像東漢末年的曹操,各地軍閥割據形成,各種起義風起云涌,中央權威下降,皇帝成了傀儡,而袁世凱擁有軍政大權,有了篡位自立的權力,于是他順應時代潮流,和革命黨人合作,推翻帝制。 任何團體和勢力,在“秦失其鹿”的時候,都不過是在角逐天下,他們都會宣揚自己的正義性,他們是為了老百姓、為了窮人、為了民族大義、為了天下蒼生……而實際都不過是在舊的體制崩潰后,新的勢力崛起,新的勢力并不代表有多偉大,舊的也不是多么黑暗,過度夸大洪楊之流、戊戌六君子、孫等人,不過是為了稱托舊體制的丑惡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