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次的裴永清教授《詳解傷寒論及臨床應用》講座,是弘醫堂百師千徒傳承工程重要內容。提前到達弘醫堂的醫師,白天跟名師出診做臨床,晚間學術經驗交流當明醫的體會。5月20日晚間,學員學術沙龍第5此活動在醫院會議室舉行。 來自河北邯鄲市中醫院的魏勇軍教授,以《論半夏秫米湯治療失眠》為題,概說、睡眠的生理機制 、失眠的病理機制 、半夏秫米湯的立方依據 、臨床應用、病案 、半夏之應用, 從七個方面全面做了詳解論述。 與同道分享了自己跟診裴老臨床學習的體會、聽裴老講傷寒的感悟。寶貴的臨床經驗給同道帶來很多啟發。 由于失眠是由營衛失度、陰陽失和、陽不入陰而致,《內經》提出了具體的治則和方法。《靈樞·邪客》云:“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所謂“通其道”者,謂祛除厥逆之邪氣,開通陰陽交會之道路,使陰陽之氣調和貫通,陽入于陰而寐。 用半夏秫米湯“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得和者也。”其用法“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其病新發者,復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 故半夏秫米湯專為不寐而設,功效顯著。具有補瀉兼施,交通陰陽,和調營衛之效。但后世認為該方僅主治“痰濕內阻,胃氣不和之失眠”,用于飲食不節,宿食停滯,“胃不和則臥不安”的失眠,如此則大大地局限的了半夏秫米湯的使用范圍,也違于《內經》設本方的主旨。 半夏秫米湯由半夏、秫米二藥組成,言簡意賅,力專效宏。半夏辛溫,多用于燥濕化痰,降逆止嘔,而鎮靜安神之功源于其能交通陰陽。張學華認為,半夏辛厚苦輕,能升能降,升則通陽,降則歸陰,有祛邪散結,協調臟腑,交合陰陽之功。無論在臟在腑,陰陽氣血,虛證實證,均可收到定神安眠之效[《河南中醫》2006]。半夏用量較大,其療效常與用量呈正相關。 陜西名醫王幸福認為,半夏治失眠遠勝于酸棗仁、夜交藤、合歡花之類。李時珍言半夏能除“目不得瞑。”張錫純云:“其用半夏,并非為其理痰,誠以半夏當夏半,乃陰陽交換之時,實為由陰入陽之候,故能通陰陽合表里,使心中之陽漸漸潛藏于陰,而入睡也。”半夏生長于夏至后,此時陽氣雖盛,然陰氣開始萌動,故能導盛陽之氣交于陰分,使“陰陽已通,其臥立至。” 凡臨床上以失眠為主癥,輕者每晚能睡2、3小時,重者數日徹夜不眠,晝日神倦體乏,頭暈納減,甚至神志恍惚,即可用加味半夏秫米湯為基本方:半夏、薏苡仁、夏枯草、合歡皮、夜交藤、百合。半夏、夏枯草、夜交藤交通陰陽,使陽入于陰而寐,百合甘涼養陰,清心安神,可消半夏、薏苡仁辛燥之性。 中醫治病,貴在辨證,若兼他證者,應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如胸痹而“不得臥”者,合瓜蔞薤白半夏湯; 營衛不和,表虛不固者,合桂枝加龍牡湯 肝脾不和,陰不斂陽者,合柴胡加龍牡湯; 痰熱擾心,心神不安者,合黃連溫膽湯; 肝血不足者,合甘麥大棗湯、酸棗仁湯; 肝郁血虛者,合四逆散、酸棗仁湯; 心膽氣虛者,合安神定志丸; 肝火旺盛者,合龍膽瀉肝湯; 陰陽不足,虛熱內擾心神,合二仙湯; 六郁化火,擾及心神者,合越鞠丸; 心腎不交者,合交泰丸; 心脾兩虛者,合歸脾湯; 心陰不足者,合天王補心丹; 食滯胃脘者,合保和丸; 瘀血阻滯者,合血府逐瘀湯或抵擋湯。 3個醫案詮釋了半夏秫米湯治療失眠辨證論治之功。 |
|
來自: qiuqiuO312 > 《經方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