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征轉移期間,時任中華蘇維埃臨時最高法庭主席的董必武,面對組織讓他的妻子陳碧英留下的決定,這位老黨員雖然萬分不舍,但仍明確表態“個人必須服從組織”,與妻子一別就是生死兩隔。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后,紅軍走上長征之路時,當時有很多黨內的同志都留了下來,在艱苦的后方牽制敵人,配合紅軍主力轉移。這些留下來的同志有瞿秋白、陳毅、項英、何叔衡、毛澤覃等,其中有很多同志因為掩護主力部隊而壯烈犧牲。瞿秋白因叛徒告密被捕,在執行死刑時大聲唱著國際歌,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跡。 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了邊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很多共產黨員主動遠赴邊疆,屯墾戍邊。改革開放后,很多共產黨員在改革開放前沿陣地敢闖敢試,勇于探索。這些都是在當代大局意識的具體詮釋。比較典型的就是北大荒開墾。北大荒開墾最早是20世紀50年代初的事實,電影《老兵新傳》就是北大荒開墾的真實記錄。《老兵新傳》講述的是:1948年老戰轉業,要求到北大荒去開墾,他和小冬子、周清和等人來到渺無人煙的北大荒,建立了第一農場籌建處,又動員一批汽車工人到農場開拖拉機。后來上級派來了農業專家,在農業專家的指導下,北大荒第一年就種上小麥兩萬畝。當時老戰士在開墾完這片土地之后,又到別的地方去開墾。這部影片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迎難而上、勇于自我批評、顧全大局的老戰形象。那么,今天的黨員干部在思考問題、踐行黨的事業建設上,也要跳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心中時刻裝著中國改革發展“總盤子”這個大局。
《史記·五帝本紀》的內容,堯在選擇接班人的時候,征求大臣們的意見,大臣放齊舉薦堯帝的長子丹朱,說他通達事理,堯卻認為他愚頑好斗;大臣讙兜舉薦水官共工,說他民意很高,堯卻認為他欺上瞞下。最后議到舜,大家都說這個人德行好、口碑好。堯決定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經過觀察發現舜確實很好,最后堯把位置禪讓給了舜。這就是《史記》中記載的: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病天下”還是“病一人”?不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讓一個人得利,這就是堯的境界。 |
|